分享

孙中山独子孙科:1949年拒绝蒋介石赴台,他后来过得如何?

 [南国风] 2023-11-02 发布于广东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5年10月29日,一架飞机缓缓在台湾省松山机场降落,这架飞机上坐着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台湾省政要蒋经国早已率领一众人在机场列队迎接。

抵达后,这位大人物马上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两人相谈甚欢。

那么到底是谁接受了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呢?如果他真的是蒋介石的亲信,又为什么没有与蒋介石一道在1949年回到台湾,反而是在16年后才姗姗来迟呢?

他就是孙科——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独子。特殊的身份既造就了他早年的辉煌,又与他晚年的凄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他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呢?

一、追随父亲脚步,走上革命道路

1891年10月20日,孙科出生了。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独子,孙科自出生起就被寄予厚望。不凡的身份似乎昭示着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使命。

孙中山对孙科十分喜爱,即使当时正处于革命的关键时期,孙中山每天都要为了革命事业而奔波劳碌,但为了培养好自己的儿子,他还是每天抽出时间陪伴和教导儿子。

陪孙科一起读书,给孙科讲革命故事,教孙科从小立志…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小小的孙科很快接受了父亲的思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早早就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加入了国民党,并逐渐在仕途上有所起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家定居南京。

公务繁忙的孙中山,一有空与孙科聊天谈心,主要话题就是读书: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何心得体会?由此,孙科养成了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也在后来陪伴了他的一生。

后来,即使是政见与他对立的人,也不得不客观地说一句:“孙科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其酷爱读书之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是读书这样的好习惯,孙中山的一些政治思想和主张,也在日复一日地相处中悄无声息地影响了孙科。

孙科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重要思想,并应用于工作中;而且还继续推行其父所倡导的铁路建设工程。

孙中山毕生都十分重视铁路工程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要改善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必须首先保证交通的便利。

因此铁路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人的长期工程。这一思想放在今天也可以说是毫不过时,由此可见一代革命先行者之远见卓识。

孙中山年轻时曾经到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游历学习,经过实地考察后,他深感铁路对西方国家腾飞于世界的重大作用,在任期间一直大力提倡修建铁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有生之年达成心愿。

孙科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他十分赞同父亲所提出的“铁路兴国”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在职期间,孙科提出了关于铁路建设的一系列现代化设想,并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成全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提起孙中山,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对孙科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蒋介石。

二、宦海沉浮,与蒋渐生嫌隙

1926年,孙科就任广州市长。不久后,北伐战争完成,中国迎来了新的面貌。这使得孙科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变革机会。

因此,在任职期间,他提出了革命与建设并重的主张。他认为,若只进行革命,而没有重视配套的建设,那么革命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另外,孙科倡导以渐进的方式推动改革。在任期间,他还效仿其父,远赴英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以便借鉴经验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曾取得不小的成绩。

历史的时间轴来到1948年。此时国共内战正在进行,共产党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反观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军心动摇。

随着局势日益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国共谈判被提上日程。无力负隅顽抗的蒋介石政府企图通过和谈来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拖延共产党夺得战果的时间。

孙科一直因其特殊的背景和非凡的才干在国民党内部得到重用。1948年的他正官居高位,因而被派往了谈判桌。实际上,此时的孙科面临着十分焦灼的局势:一方面,要想着如何在与共产党的谈判中取得优势,维持基本的利益;另一方面,则需要平衡好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什么内部矛盾呢?

国民党内部此时已经形成了蒋介石、李宗仁、孙科三足鼎立的局面。各个派系,各股势力错综复杂,使得孙科面临着内外双重矛盾的层层压力。

谈判过程中,孙科与蒋介石在阐释内战相关问题上的看法是十分不同的。

毛主席就曾在其著作中提到:

“孙科比较蒋介石'公道’一点;你看,他不是如同蒋介石那样,将战争责任一塌括子推在共产党身上,而是采取了'平均地权’的办法,将责任平分给'各方’。

蒋介石是专打共产党的板子,孙科是给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全国同胞每人一板子,连蒋介石,也许也得挨上一板子。

你看,两个国民党人,孙科和蒋介石,在这里打架。”可见,孙科和蒋介石的矛盾已经到达公开的程度了。

另外,在权力交接的问题上,孙科认为:

蒋应该和平移交政权,承认国民党的败局。但是可以想见,热衷于权力的蒋介石怎么会同意呢。他好不容易坐上国民党的第一把交椅,就要这样乖乖把宝座让给他人,如何甘心啊。

看到蒋介石坚决的态度,孙科只能从其他同事身上做工作。随着局势的逐渐明朗,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内部要员选择站在孙科的一边,要求蒋介石下台。这可气坏了蒋介石,他认为这是孙科借机“逼宫”,便着手架空孙科的权力。

在蒋介石的猜忌和干涉下,孙科的力量受到了牵制。这反而便宜了李宗仁,给了他进一步崛起的机会。最后,是李宗仁的立场,成了压倒蒋介石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9年初,蒋介石宣布下台。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三、孙科的下台

那么,蒋介石真的就此隐退了吗?

怎么可能;他早早给自己铺好了后路。下台时,他将谈判的主导权以及主持大局的实权交给李宗仁。这实际上削弱了孙科的势力,引起了孙李之间的矛盾。而蒋介石自己则可以坐山观虎斗,不费吹灰之力,对局势的变化施加影响。

结局确实如蒋所料,孙科与李宗仁在决定国民党前途的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孙科的意见是:尽最大努力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并使共产党,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范围,承认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存在的合法性。他认为,这是作为对蒋介石和平下台,理所应当的回报。

而李宗仁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蒋介石没有必要复出。当务之急是保证自己所领导的桂系的势力范围——长江以南地区。

谈判应该达成“桂共分治”的结果,即共产党拥有长江以北的管辖权,桂系则主导整个长江以南地区。

其实,两人谁的看法都没有得到实现。最终是共产党统一了全中国。但是他们都没有预知后事的能力,激烈地争吵激化了二人的矛盾,给就在暗处伺机而动的蒋介石重新活跃的有利机会。

白崇禧、李宗仁

蒋介石采用了先后与孙科、李宗仁进行合作,再各个击破的策略。没有军队实权的孙科成为了蒋介石排挤的第一个对象。

再加上,李宗仁在和平谈判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与共产党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和妥协。

现状的转变,促使孙科对于国民党“和平统治”的前途设想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孙科在国民党内部也逐渐失去了大部分的支持力量,成了光杆司令。

看准了孙科的失势,蒋介石与李宗仁抓住时机,共同对孙科施加压力。迫使孙科最终于1949年3月8日辞去职务,连同他的主张一起,被淹没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中。

四、不去台湾,远赴海外

1949年,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却面临着大势已去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残部决定逃往台湾省,再谋划“反攻大陆”的阴谋。

孙科(右二)

就在国民党一行人收拾行囊,准备动身时,孙科却并没有参加这场逃亡,反而是远赴海外。

孙科为什么不和蒋介石等人一起前往台湾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或许是害怕在结下“逼蒋下台”的梁子之后遭到报复;或许是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同而无法生存;亦或许是由于对国民党的前途心灰意冷。各种猜测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答案。

总之,结果就是,孙科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去了海外重新开始。

但是,孙科虽然一直在国民党内部身居高位,却为人清廉。从来不贪财,不敛财。再加上离开得匆忙,所以孙科身上并没有带上足够的财物。

在陌生的地方,又无财产傍身,可想而知孙科的生活并不好过。他经常因囊中羞涩而食不果腹,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晚年还要靠着子女的接济和资助才能勉强度日。

周恩来总理等人对孙科的近况十分关心,因为他们不想看着孙中山先生的独子就这样流落在外,过着凄凉的生活。因此,周总理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孙科表示:中国随时敞开大门欢迎他回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孙科的回复。

蒋介石也多次邀请他前往台湾省,但孙科始终不予理睬。

就这样,孙科在拮据的境况下,远在国外生活了十余年。只有读书的爱好一直被保留下来,成为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光芒和慰藉。

五、备受争议的晚年:立场摇摆,与蒋合作

久居海外并不是长久之计。况且,随着年事渐高,孙科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渐渐萌生落叶归根的想法。

在大陆与台湾同时释放善意信号时,孙科最终选择了回到台湾。

于是,当1965年台湾省向孙科发出了回乡邀请后。不同于以往的回绝,这一次孙科欣然前往。

回到台湾后,孙科受到了以蒋经国为代表的迎接队伍的高规格接待。并在此后释放出与蒋缓和甚至支持的诸多信号。

孙科在台湾的众多公开场合声称支持蒋介石的立场,拥护国民党的统治。并在国民党内担任了“考试院”院长这一重要职务,这是孙科在官场沉寂多年后首次被委以重用。

孙科对蒋介石的态度转变以及他个人摇摆的立场,使得他受到人们的诸多争议,可以说他的政治形象并不是十分正面的。同时,也使他与蒋介石之间的故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最终,孙科于1973年去世,享年82岁。

结语:

孙科起伏波折的一生惹人争议,他善变的政治立场、与蒋介石的复杂关系、私生活轶事等,经常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

回顾孙科的一生,他出生就头顶“孙中山之子”的光环,有着令别人艳羡的政治资本。但这与他的人生成就似乎丝毫不成正比。

他儿时曾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也一度想要完成其父的革命事业,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他对革命事业的探索、对蒋介石独裁的反对、对三民主义的推崇,都曾对时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他对英美制度的盲目效仿,政治思想的不成熟、不坚定等或许都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

孙科大起大落的一生,正是“时势造英雄”的真实写照。

他因时局选择了人生方向,又因时局经历了人生转折。即使是在人生的终点,也没有等来时局向对他有利的方向转变。

一代人物就此落幕,过往种种皆化为尘土,功过是非均留待后人评说;对此你们怎么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