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行一步的人

 昵称21405352 2023-11-02 发布于湖南

干事情,尤其是干大事情、新事情,都需要有人带头先行一步。

但古话又说的是“枪打出头鸟”,因此先行一步的人搞得好就是先锋,搞不好就成了炮灰。

01

时间来到1977年的一天,时任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同志,还没有想到自己要当先锋,他只是像往常一样到乡里转转。

在西高公社的一个生产队,他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水稻和玉米都长得尤其好,比其他生产队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常书记觉得蹊跷,在水土、肥料等生产力要素一致的情况下,庄稼长得出类拔萃只有一种可能:生产关系动了。

果然,在常书记的“逼问”之下,生产队长如实交代,他们早在前一年初春,就悄悄实行了包产到组。他们各组商定,每季粮食收获之后,国家的任务如数缴纳,超产的部分集体和个人四六分成。

这事与现行政策严重不符,所以只能悄悄地干。

在常书记发现时,他们的包产到组已实行了一年,这个生产队的粮食总产量从13.5万公斤涨到22万公斤。

常书记听到后,第一反应并不是当即取缔。相反的,他自己动起了在全县推广实行“包产到组”的心思。

不过,他这人还是比较谨慎,由于兹事体大,他想方设法到省里搞了一次“越级汇报”。省里领导倒是痛快:一个县的动静太大,你先搞个试点吧。

众所周知,搞试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试点搞得好,就坚持;搞得不好,关了就是了。关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

其实包产到组或到户,许多地方早都想做,但没有谁敢挑这个头。而常书记似乎“轻而易举”,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吃这只螃蟹,他选择了一个叫金鱼的公社做试点。不是因为金鱼和螃蟹都是动物,而是因为金鱼公社的书记最积极,他说:

包产到组,一亩田就能增产100斤,如果做不到,你撤我的职。

这个螃蟹一吃,常书记和广汉县的命运齿轮,都开始启动了。一年之后,金鱼公社的产量不是一亩增加了一百斤,而是增加了二百斤。

图片

图为1978年的金鱼公社。

后来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村改革有两个起源地,一个是安徽的凤阳县,一个就是四川的广汉县。广汉金鱼公社的包产到组,比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到户早一年左右。

02

为什么是常书记当了这个先锋,这是个问题。

看他“吃螃蟹”的过程,好像十分顺利。他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在田埂里转了一转,在领导那汇报了一下,最后点了一只“金鱼”就妥了。

不是说改革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吗,没硝烟味就算了,怎么还闻到炊烟味了呢?

常有人分析说,这就是中国的农村改革的特点,它是自下而上推动的。从历史上说,许多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都失败了,比如,王安石的变法。而自下而上的改革因为顺乎民意,往往比较容易成功。当政者只要点头同意就可以了,这就很容易。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其实,这就是有点”以今日同昨日”,忽略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常书记后来自己回忆的,他当时心里也很虚啊!虚在四川话里,就是怕的意思。

他也是老资格了,不会不知道在1960年代初,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就受过了严厉批判,不少干部因此丢了官、倒了霉,包产一事自此被视作禁区。

因此,点头是很容易,但这头一点,就把自己的前途命运赌上了。

常书记敢突破禁区,不是说他有多大的宏图伟志。给他撑腰打气的,就是常识。

或者说,是良心。

他说自己当时有个念头,就是在基层搞了几十年,群众还贫困,不富裕。而广汉这个地方属于川西坝子,川子坝子就是天府之国,条件很好:

不富裕就是我们的工作问题。

常书记的举动有风险,但他也不是蛮干和盲干。对于准备带头的人来说,所应当做的是评估条件和气氛,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自身的风险,也能提高事情的成功率。

常书记是怎么评估风险的呢?

当然是学习领导的讲话精神啊!

在1977年的当口,小平同志刚刚复出。他学习了小平的讲话,注意到了“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等等词语。他也学习了省委领导的讲话,省委提出“要把农业搞上去”。

学完之后,常书记得出一个结论:政治气候已经可以搞了。

从这里我们看出,所谓的气候并不是抽象的,它决定了人们是否敢干事、是否敢投入的意愿。这就叫调动积极性。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农村这场“吃螃蟹”的改革,虽然是自下而上发生的,却也是在自上而下形成的氛围中烘托出来的。

上和下,是相互作用的。

图片

图为1979年2月,四川日报对广汉金鱼公社的报道。配发的短评标题是:不要忌讳一个“包”字。

03

包产到组让广汉成为了先进典型,尝到甜头的常书记又继续到乡里转转。

1979年6月的一天,他转到了一个叫向阳公社的地方。

他见到公社的酒厂厂长双眼通红。厂长告诉常书记,为了完成上交给公社的五万任务,我的责任重大啊。其实,这五万恐怕不是他睡不着觉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这句才是:

我还想超个一两万,大家再分点嘛。

原来,这个公社将旗下的几个工厂都搞了承包,交足国家的,就是个人的,从厂长到工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常书记看到这个,心思又动了:既然农业包产了,工业为什么不可以承包呢?

在1980年代的改革中,“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虽然现在看来,一个“包”字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打破当时僵化的体制,是有意义的。

既然要搞承包,那就需要公司化运作。于是,向阳公社就成立了一个“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在这个总公司下面,分成了农、工、商三个业务线。公司设立一个董事会,各个业务线都有人在里面当董事。

这个公司成立之后,就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应:原来公社的角色,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过去,公社的职能是一把抓,既要承担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又要管种地和生产,是一个政经联合体。政经联合的弊端,就是政不政,经不经,都难以搞好。

那么,政经分开之后,公社的牌子要不要索性摘掉,回归到乡政府呢?

吃不准的常光南书记又去省里汇报了,省里的书记还是一样的办法:搞试点。而几乎与此同时,更高级别的领导还告诉他四个字:

势在必行。

常书记勤汇报,跟领导关系好,引得周边邻县的领导很羡慕。有位县领导就说:

他广汉当然搞得好哦,常光南满腰杆别的是尚方宝剑。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说出一点事实:要让人打冲锋、做试验,没有一点尚方宝剑啊,是不行的。

这并不是偏爱,因为试验成功了,就可以推广到全体。这是让人先行一步的意义。

不久之后,在1980年的8月,向阳公社的牌子换成了向阳乡。在换牌之前,常书记定了三条原则:不登报、不宣传、不造声势。

图片

图为1980年向阳公社摘牌。

可是,这件事情还是被跑得快的国外记者,给宣扬了出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这时,有个文化程度还算高的公社书记,就对常书记说了一句话:

书记你知道吗,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没得一个好下场。

常书记一听,就又有点害怕了。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是汇报了的,领导也支持;而且,他认为自己的这样做,符合解放思想的要求,只要群众满意,就要得。

若干年以后,一切都尘埃落定,常书记将包产到组和摘掉公社牌子,视作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两件事。他给自己总结了两句话:

求实于事,富民为先。

我看到这个话,感叹这位县委书记的水平高啊!

04

1987年,小平同志在对外宾回顾中国农村改革时,说了一段话:

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还有一些省犹疑徘徊,有的观望了一年才跟上,有的观望了两年才跟上。中央的方针是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

翻看小平同志的讲话,会发现他提到家乡的次数并不算多。而这一段表扬的话,作为四川人听到自然是值得骄傲的。

在他倡导的这场改革开放里,家乡人没掉队,还是带了头的。

如今的广汉,并不以当年那场改革闻名于世。每天从高铁广汉北站出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三星堆。

当年常在乡里转转的常书记,恐怕没有想到自己治下的这方土地,埋藏着那么多无价的宝贝。

前些日子,我陪外地朋友也来到广汉。看完三星堆之后,我带他来到金鱼公社,现在叫金鱼镇。

站在田埂望去,当然只有普通而繁忙的秋收景象。只是在镇上的一些宣传里,还讲述着当年改革的故事。

朋友说,你为什么带我来这里。

我说,让你看看什么叫在希望的田野上。

参考资料:

四川改革开放口述史,史党共中出版社

包产到组:1976年的广汉“破茧”,中国经济时报

一场被“逼”出来的农村改革,四川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