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海曲上人 2023-11-02 发布于山东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由管锡云先生撰写的《管窥小窑五进士》一书出版,征作者授权同意,决定在“辉映齐鲁”(原文艺日照)公众号开辟专栏,分期连载《管窥五进士》,每个星期分二至三次发布以飨读者。

管窥小窑五进士

管锡云

2022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管仲之后 凤山散叶...........8

第二章家训家风 铸就品性..........14

(一)耕读为业

(二)教育为本

(三)修身为要

(四)家国为重

(五)仁善为怀

(六)诗书为情

第三章世代耕读 书香盈门..........21

第四章人中豪杰 国之栋梁..........25

第五章入志立谱 修建祠堂..........35

(一)史志中的管氏“一门五进士”

(二)家谱中的管氏“一门五进士”

(三)历史资料中的管氏“一门五进士”

(四)管氏祠堂

第六章 诗词歌赋 大家风范.........48

(一)诗歌(选编)

(二)散文

第七章涉笔成趣 心正笔正.........64

(一)科考文章

1.殿试策

2.朝考卷

3.会试卷

(二)奏议

第八章文存墨迹 世人称颂............93

(一)五进士书法作品

(二)管氏家族其他作品

第九章居正为官 同僚力挺...........107

(一)官员举荐

(二)请求入传

第十章 保持传统 代代相袭..........113

附1:小窑管氏五进士大事年表.........120

附2:小窑管氏:应是“叔侄四翰林”......130

附3:小山村里的“探花府”

附4“进士村”的铜锣谷

附5:小窑村的“乐善好施”碑

管窥小窑五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原意为贡举人才。中国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隋炀帝时置进士科,作为科举的科目之一。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及第者皆称“进士”。历代相沿,以进士为入仕资格的首选。明、清两朝,贡士经殿试录取者谓之“进士”。由此可见,进士在科举制度、在封建官吏选拔中的重要地位,可谓处于科举制度金字塔的塔尖。

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多年间,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于里镇小窑村)管氏族人,十五世管镇(1817-1883年,字静斋,号云亭,太学生)一家考中五名进士,其中探花一人。分别是:

01

管廷献(1846-1914年)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廷献(1846-1914年),十六世,字士修,管镇长子,清光绪九年(1883年)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补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署兵刑工三科给事中,又先后任永平、承德府知府,以及直隶候补道。辛亥革命后,管廷献回乡闲居至谢世。1914年春,管廷献因国事惆怅身怀郁结,感受风痹之症,病卒于故里,终年69岁。

02 管廷鹗(1854-1907年)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廷鹗(1854-1907年),十六世,字士一,管廷献三弟,先于其兄管廷献,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翰林。官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曾充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后调任山西学政,其间曾任河南、陕西乡试正考官。随后,先后任国子监祭酒、光禄太常大理三寺正卿,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病逝于任上。

03

管廷纲(1858-1911年)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廷纲(1858-1911年),十六世,字季张,管廷献四弟,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职雒容县知事。先任广西省怀集关关税监收官,又任省城警察总巡,再任雒容县知县。任满升东兰州知州,途中闻辛亥革命,未就任返回原籍。后病逝。

04

管象颐(1867-1926年)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象颐(1867-1926年),十七世,字养山,管廷献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郎中。户部改度支部后升任左参议。宣统三年(1911年)任江南财政监理官加三品卿衔。民国建立后,选为众议院议员。后病逝。

05

管象晋(1870-1921年)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象晋(1870-1921年),十七世,字康锡,管廷献二弟管廷俊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纂修。依例保送知府,分发安徽,赏戴花翎官加三品。在安徽任职,因秉性刚直,与同僚政见不合辞官归里。

这五位进士,有四人入翰林,其中有三位成为翰林院编修(管廷献、管廷鹗、管象晋),一位翰林院庶吉士(管象颐)。管廷纲中进士后,因身体病弱,腕力不足,放弃朝考,未入翰林。管廷鹗在《创建始祖祠堂记》中说“嗣是鹗一门之内,不二十年,兄弟父子叔侄成进士者五人,入词林者四。”管荣祺(管象颐子)在《管象颐行状》中说“一门同时成进士者五人,入词林者四人。”词林,意即翰林院或者翰林。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翰林院于皇城内,门额为“词林”,遂有此称。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二十多年间,偏远小村一家出了五个进士。这在当时轰动一时,声震齐鲁,流传至今。潍阳曹文简公题匾曰“父子兄弟叔侄翰林”。“一门五进士”“叔侄四翰林”(见注)为管氏族人所自豪和骄傲,为世人所钦佩和传颂。五进士中,亲兄弟三人: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父子一对:管廷献、管象颐。由此,可以说是“兄弟三甲榜(甲榜,代指进士)”“父子双词林”。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镇夫妇也获得很高荣誉。据管廷献《静斋公碑志》说:光绪丁未,州主以廷献承先志,捐款立学,上于大府,闻于朝。经部复奏,奉旨“二品封职管镇,暨其妻二品命妇。管葛氏著给予'乐善好施’字样。准其建坊,钦此”。

注:民间和有些史料亦有“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之说。清代,在翰林院供职的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管廷鹗也依当时的惯例说“入词林者四”。据此,本书采用“一门五进士”“叔侄四翰林”说法。

作者风采

莒县小窑村(今五莲县)管氏族人,一家考中五进士,其中探花一人

管锡云先生是原日照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市文旅局一级调研员,现为日照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