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走近孩子,拆解防御(下)|2023年9月20日

 长沙7喜 2023-11-02 发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如何走近孩子

拆解防御

2023年9月20日 训练课堂(下)

四、防御机制:压抑

压抑”是非常常见的防御机制,即避免和他人接触,不想让自己受伤,于是把自己内心的一些冲动、想法、痛苦的部分压抑到无意识里,当作不存在。身体上、行为上、语言上都会有压抑,比如话到嘴边想说又不说了,说了也没用,时间久了胸闷气短,憋得慌。很多孩子有焦虑抑郁,话到嘴边不说,问他什么都不说,就是经常被强势的父母打压。很多夫妻也是这样,被强势的另一半打压,不让他说话,话没说完就被打断,另一半就用自己的投射说他“你就是这样,你就是这样”;而被压制的一方很无奈,自己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但不想影响孩子,就隐忍了,压抑了,把心里的想法抑制下去了。长此以往就觉得胸闷气短,有时候会恐慌,严重的身体还会发抖,莫名恐惧,晚上做噩梦骂人打人。多数人会把情绪、想法、行为压抑在底层,不说话,开始郁郁寡欢,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开始情绪不稳定,开始焦虑。

Image

因此家长们要先自我觉察:自己会不会时不时不自控,上来那个强势劲儿,把自己投射的部分一股脑地压倒性地倾泻到伴侣、孩子、家庭成员身上。“自我觉察”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在关系里一旦我们意识到了,就不能给别人带来伤害,让对方压抑。

应对“压抑”的一个难点在于:压抑方已经习惯了压抑,他在压抑中有获益,因此不是说他人撤掉压制不再压抑他,他就能立即改掉压抑的防御机制。当压抑方有“压抑获益”,就会有很多合理化的解释:比如,压抑方会说“我压抑,我就可以不去找我老公,就可以不去面对”“我压抑,就可以减少很多冲突,不伤害孩子”“我其实从小就是一个压抑的人,我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不太会说话,也总说错话”,压抑方会一直咬嘴唇,眼泪到眼角了也要把它抑制回去。

压抑的形成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即压抑的核心:不被允许。这可能和早期成长经历、童年创伤有关。比如小时候一表达,可能就会挨揍,不让你说,不许你哭;长大成家后,另一半很强势,也不让你说,说什么都被打断,骂你吼你指责你。

Image
Image

“不被允许”的应对技术:【允许】训练

(1) 夫妻伴侣或者父母孩子手牵着手,面对着面,眼睛看着对方,压抑方说:“我想…”,另一方微笑着说“你可以”。

(2) 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练习:双手放在自己的胸口,闭上眼睛,轻轻抚触胸口的位置,有眼泪就让它流下来,不断告诉自己:“你可以,你可以的,你是被允许的,你可以,你是被允许的,你可以的…”,结束时做一个深呼吸。

(3) 注意:

·训练的焦点在“我想”,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是去表达自己的需要,自己被允许的需要,自我允许的需要。

·可以经常做这个“允许练习”,加强对自我的关照。压抑的核心是“不被允许”,因此要对自我多一些允许,特别是正处于要支持孩子、支持家人的时候,伴随着生活压力,更要加强自我关照。

征铮心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形成压抑的第二个原因:创伤

早期创伤会造成压抑,压抑会以“选择性遗忘”的方式呈现,回避过去的经历。比如,问孩子“你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打你的那个事吗?”,他回答“我妈挺好的,我记不住了,我觉得她现在就挺好的”;问他“你还记得,你当年在小学,好多同学孤立过你吗?”,他回答“有吗?老师我记不住了”;问他“你还记得你小学老师吗,班主任,三年级的”,他回答“记不住了”。

此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诊断,他的记忆并没有受损。大脑的记忆功能,包括海马体、记忆中枢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就是好多事想不起来。精神科医生有时会诊断为“癔症”,但又没有达到癔症那么严重。

因此,“选择性遗忘”还是压抑的一种表现。过去的那段记忆给当事人造成了心理的创伤,他不想记了,不想想了,就想忘记。

“选择性遗忘”的应对技术:

【情感相册/怀旧】

“怀旧”技术非常有助于卸掉孩子的选择性遗忘、因过去创伤所造成的压抑防御机制,唤醒这一类孩子的感觉感受。怀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回趟老家,带他去看过去他生活的房子、生活的空间、过去的小学,回忆过去的时光;可以在家看照片,看相册,看视频,等等。

但与此同时,“怀旧”技术也容易触及当事人情感的创伤点。如果在怀旧过程中,孩子的创伤来了,情绪低落开始掉眼泪,父母不要想着去干预创伤,而是可以静静陪伴他,静静拍打他,静静和他待一会。孩子如果需要接触,父母可以抓着他的手,轻轻拥抱、抚触一下,给到他支持;如果他不需要接触,就静静陪伴他,看着他哭,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陪伴就好。假如伤害他的人就是你(父母本人或者认识的人),此时不要做任何解释,就允许他把情绪宣泄出来。

如果父母以前道过歉,孩子此时又哭了,反复道歉意义并不大;但如果孩子之前都没有怎么哭过,此时恰逢他的创伤被激活,他的情绪来了,又能接纳你,此时父母表达深深的歉意,会有好的效果。

Image
Image

五、防御机制:退行

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境,来降低自己的焦虑。通俗来讲,就是成年人或者大孩子,退至小孩的儿童的状态。如果退行至儿童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且持续一段时间,这个部分的防御在临床上就是“癔症”的一种转化,即“分离转换性障碍”,转换不到成人状态。

“退行”的出现有很多原因:

(1) 第一个原因:现实世界的压力。遇到挫折或应激事件刺激,心理活动水平一下退回到小孩的状态,直接吓成小孩状态。比如成年人不敢去医院打针,像孩子一般反应。此在老年人当中也常见。

Image
Image

“退行”的出现有很多原因:

(2) 第二个原因:创伤。成年人如果退行得像十五六岁的孩子,就要关注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要和创伤。比如小时候孩子的游戏机被父母砸了,当孩子长大到三十岁,他便总拿着游戏机玩。

Image
Image

退行虽然是一种防御,但对于家长来说,是很积极的机会,是很好的干预期,很好的和孩子建立关系的期间。孩子如果退行了,家长不要害怕,而是给予他温暖的、安全的、积极的、及时的反馈。

但是要注意,不论孩子多大,退行后是没有“性唤醒”的。尤其孩子退行后要和父母接触,比如孩子十七八岁了,男孩晚上要跟妈妈睡觉,女孩晚上要跟爸爸睡觉,有时孩子要睡在父母中间,如果是退行,他没有“性唤醒”,没有性的欲望的需要,生殖器没有勃起。但是,有些孩子会有其他异常的心理,会假借退行的状态,产生性唤醒,对父母有性幻想。要辨别是真退行还是假退行,就看孩子有没有生理上的性唤醒;如果没有生理的性唤醒,当孩子真的退行到一个恐惧不安的情绪状态时,家长还是要给予其充分的允许,做好一个“好妈妈”的角色。

Image
Image
Image

六、防御机制: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即把无意识中不能接受、不被接受的欲望,化为意识中相反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反向形成”的表现形式,比如有我们常说的“打是亲,骂是爱”,很爱对方但是不能表达,就打他骂他欺负他;比如对别人越渴望,但在距离、位置、表现的行为上离他越远,越渴望和同伴交流,越是独自一人;比如孩子把父母拉黑得越严重,越不搭理,内心就对父母有越多的需要,越多的渴望,虽然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潜意识层面的防御机制的状态。因此,父母也不要太担心此时和孩子的关系很恶劣,孩子一系列的对抗、攻击行为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反向形成”,实际上他的内心里是有很多对父母的需要、渴望和期待的。

孩子出现反向行为,先要让他看到他潜意识里的需要和渴望;他内在的需要和渴望满足不了,就以一种攻击的形式出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多少都会对父母有防御,多少都会有些打不开,治愈防御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个有情、有爱、有温度的温馨环境,让他卸下防御。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太着急,特别是对于这一类“反向形成”的孩子。他们都是由于过去内在欲望极度强烈的时候,父母给了他重重一锤,给了他一个很重的创伤,让他们开始反向形成,他就和父母隔离了,不愿意受刺激了。

Image

“反向形成”的应对技术:

(1) 父母先把焦点从孩子身上移开,允许他和父母有隔离的状态。

(2) 父母之间要有一些秀恩爱的表现。如果有家庭群,可以把一起吃饭聊天的照片视频、出去玩的美好瞬间,发到群里,发到朋友圈,唤起他对家庭的情感,让他在这个小社群当中能感受到温度和情感的部分,有助于他慢慢和父母进行接触。

(3) 注意: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刻意做给他看的,可以把这些照片、视频就当作一个生活的记录。孩子的防御是一定要卸的,但是在早期家长看到孩子有防御的时候,恰恰要允许他有点防御,不要让他感觉到你在卸他的防御。就好像打太极一样,无招胜有招。

在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小心翼翼,还要有智慧,要沉稳,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笃定。父母要持续学习,持续训练,用更多更好的方法面对孩子,一点点拆解他的防御,让他走出困扰的世界。

征铮心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