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造字编史:蠕蠕国,佛不是人

 陇西锡铭 2023-11-02 发布于广东

  

陇西锡铭首先说明,造字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造一个新字;2、给旧字(词)予新的解读。

所谓的“儒”,我想最初的功能是“需要为他人”组织文字,所以,儒家,都是读书人。

文可以写,可以记,可以编。

最早的文,记为主。从孔子删订《诗经》和《易传》,就开始编、纂。

孔子的学生继承孔子编纂的基因,第一次就纂了本《论语》:当时优秀的思想和语言,不管是不是孔子的,能塞的都塞进“孔子”的名下,弄个“子曰”,让人无迹可查,开创师徒为了提高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根据“回忆”编篡先师“言行、传记”的模式。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需要为他人”编写文字的“儒”,发现文字更大的价值——话语的传承权可以做为一个武器。

通过《论语》,发现“话语的传承权”用作武器并落实的人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他圈养文人编辑《吕氏春秋》,用城门外“一字千金”的模式,开创了中国式的广告学——“官家、商人、学者、市民”不说真话、相互吹捧的先河。故吕不韦被封为“广告学始祖”。

“官家、商人、学者”相互勾结吹捧成了以后编撰国史、家族史、地方史、家史的一种模式——官商有权有钱以垄断资源和话语权,由“儒”——会编文字的文人编写并推而告之。

同时,酸儒们在为官商们“编史”的同时,为了满足上意,造字——造新字、旧字或词编造新的解释,也成了儒家的一种思潮。

这种造字词、编造字词新的意思,在史料中,上至国家、宗教名称,下到人名、族群,比比皆是。

关于国家的:柔然国——蠕蠕,会爬的虫子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是东胡鲜卑直接后裔一支。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看看这面积,比中原任何国家的面积都大吧。酸儒们秉承上意,给柔然国以“蠕蠕”——会爬的虫子编传:《北史·蠕蠕传》、《魏书·蠕蠕传》。

关于宗教的:佛——不是人

佛,最早见于《诗经》,其本义为看不清楚——即不是人弄的,看不懂,看不清楚。音读作fú。

佛教汉代传入中国,为了配合统治者的“灭佛”运动。这时候,“佛”被直指“不是人”,开始读作fó,

在“佛”“不是人”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合称。

公元489年,佛教信徒们,与范缜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范缜无情揭露了“不是人”的佛教的欺骗性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

梁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举国之力,召集众多大臣、僧侣与范缜展开激战,结果佛教徒都一一败下阵来,

事实上,笃信佛教的梁武帝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严厉取缔佛教寺院,强制全部僧众还俗,被称为温和的“灭佛”运动。

但范缜和《神灭论》以胜利者的姿态永载史册,这让“佛”教徒至今耿耿于怀。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所谓的“神”,是佛教徒的专用名词。

为了让“佛”这个“不是人”的东西被大众接受。佛教徒以后只能大量吸收道家和儒家思想,由此,佛教摆脱“不是人”的尴尬境地,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大地传播。神,从此被道家所有,佛主要讲“觉”。

控制女性的不尊:绿帽子——精神枷锁

“绿帽子”的最早由来倒也清楚:

“绿帽子”一词最早是唐朝一个名叫李峰的县官规定:如果官吏有罪,可以不加杖罚,但是必须定他头裹绿头巾,以示羞辱,并且在期满之后才能结下绿头巾。就是让人知道他犯过错误。这大概就是绿帽子的最早来源了。

这类处罚,和今天马路上违规的人穿个“红马甲”指挥一下交通,以示惩戒,同工异曲。

宋朝酸儒们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于是就给“绿帽子”寻找了渊源、编造几个“典故”,从而强行戴在妇女的头上,成为控制妇女的一个精神枷锁。

于是“绿帽子”成了女性出轨或者不忠于性伴侣,另一方则被称为戴了绿帽子,从此成了男人的一个“面子”。

对族群的不敬:畏吾儿

关于畏吾儿此类,贬低民族的族名,酸儒们在编纂所谓历史的同时,“造”的字太多。如羌——会跑的羊;吐蕃——土包子;倭——矮小的,等等。翻开历史书籍,比比皆是。后来酸儒们发现得罪人,牵强附会的解释为“音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