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晋 卫铄《笔阵图》

 家有学子 2023-11-02 发布于甘肃

释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陆断犀象。

[折]百钧弩发。

[竖]万岁枯藤。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释义:
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从前,秦朝丞相李斯,见到西周穆王的书法之后,心情异常激动,朝夕赞叹达七天之久,认为自己的字缺乏骨力。东汉灵帝时的尚书蔡邕,专程到鸿都观看碑文,居然留恋百日不愿返回,叹称书艺出类超群,无与伦比。由此可知,能够追根溯源,通晓书法的人很少,而昏庸无为、不明书理的人居多。近代以来,竟然不讲学习古人长处,反倒嗜好别的而放弃书法之道,有的才刚刚知道前人的姓名,或者说学识还远远未充足,处在空闻少见状况,学业功底全无成就,常在虚度年华,依然不求上进。对于写字本来就无兴趣求索的人,与他谈论书法艺术的事,能有什么意义呢!这里采用李斯《笔妙》的精华,进而加以删节和修饰,归纳总结了七条,并且作出形象示意,逐条列举如下,遗赠后代的子孙们,永远作为临习的规范,也希望未来的贤者,时常阅览鉴评。
所用的笔,要取崇山峻岭中的野兔毫毛,最好是秋季的兔毫制作,笔头的规格长约一寸,笔管长为五寸,锋尖齐整,腹部壮实,可称佳品。所用砚台,取其煎涸加工的新石,具有滑润与滞涩两种性能,又具浮贮和浸滋墨汁并生光泽者为优。用墨采取庐山松树烧的烟作料,加上代郡出产的鹿角胶而制成,陈放十年以上,强硬如石,可算上等。用纸当取东阳鱼笺的品种,质地柔软光洁而滑润,书写时可得心应手。 凡是学习书法,均须要先学执笔,若写楷书,执笔相隔笔头二寸距离,若学行书草书,相隔笔头三寸光景。落笔书写点,画、捺、撇、钩、折,都须竭尽全身力气来运行。初学者应当先写大字,不适宜写小字。善于观察书法神韵的人,并不着重摹写字的外形,善于临摹字体外形的人,就不一定领会字的质地风貌。善于运笔的人所书的点画多骨力,不善于运笔的人写字往往多生肥肉,多骨而少肉的称为筋书,多肉而少筋骨的叫作墨猪,劲健丰润的宇堪称佳晶,乏力少筋的字属于败笔病体。写字的人,须要按照实际体现的优劣情形,一一把握用笔的技巧。
 [横]像千里排列阵云那样浑厚,在写横画时隐约显现云层重叠覆盖的走势。 [点]犹如崩石似的沉重。
[撇]像宝剑砍断犀牛角和象牙一般,峻峭利索,
[折]若同疾射百钧的机弩,刚劲而有力。
[折]百钧弩发。

[竖]好比百年的古藤在倒挂,显得坚韧苍拔。
[捺]颇如巨浪崩翻、阵雷滚滚那样,表现迅猛咆哮异常。
类似开张弓弩,使出筋骨的强劲挽力。
上面七条,为运用笔锋出入斩斫的阵势图。执笔方法则有七种:有的人虽然心急求成,而执笔倒是较缓慢的,有的人虽然还未构思好,但执笔反而很急促运行。若是执笔低而近毫,又不能紧握的,必然产生心手行动不协调,意念迟钝居后,不能指导运笔,是写不好字的。如果执笔较高而运用流畅,又能达到意在笔先,就完全可以把字写好。还有六种用笔,即是:结构圆备概如书写篆书笔法,飘飏洒落像似书写章草那样,欹侧险峻类同书写八分之势,轻盈妍媚宛若书写飞白之体,正直挺立好比那鹤头姿态,郁拔纵横颇具书写古隶气韵。要是确实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勿论书写什么宇,都能使其各具象形神采,自然就会进入奇妙境界,而书道深奥之理也就可以完全掌握了。东晋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上虞制记。
[评点]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永”字八法的祖师爷卫铄卫夫人,她是将构成字的每个笔画的形势进行系统具象介绍的第二人 (我们现在能看到有文献记载李斯是第一人),《笔势》一文是卫夫人根据李斯《笔妙》进行删减而总结出来七条笔势论说。

有看古人书论的都知道,李斯所在的秦代主流字体是大篆、小篆,非主流的有隶、虫等,所以《笔妙》一文的对象不可能是像后来的草、真、行。而卫夫人善楷书,我们看他《笔势》七条更多的是板板正正而非转折连带,所以说更多是针对楷书。原文“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其实就是将七个笔画要写成什么样的形状和气势,为了让人能够更直观的理解才借用于具体事物进行形象化,所以我们不要将它想得太深奥,也不要太过复杂的解释,不然就与之相背道了。

乐夫人《笔阵图》通篇其实是围绕两字展开的“银钩”也就是劲力,以下的七条每一条都含有了乐夫人对书法劲力的要求。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横画应该写得有千里阵云的气势,有起始处、有波动、有遇风而回止的形势,她意思不是说要将横画写得像云一样参差状,而是讲笔画的形势。如果对阵云不好理解或没见过,大家可以有空看一下飞机飞过时留在天空中的尾气,虽然有些特意不过类似这个意思。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点笔要写得有石头从高峰上坠落然后磕磕碰碰往下滚的气势,我个人认为她的意思是要求点画有一定的倾斜度,就像抛物线的弧度。

  [撇]陆断犀象。

陆断有人说是戳地折断,有人说是用利刃砍断,这里先不管是怎么个断法,我们先看断了的犀牛角和象牙的形状就明白撇要写成什么样了。

  [折]百钧弩发。

百钧这里只是一种夸张的形象方式,说的是戈画要写得像是弓弩被百钧力量拉弯待发的形势,如果不太明白了多看一下传统弓射箭时弓弦拉满箭待发的状态就明白了。

  [竖]万岁枯藤。

有人将它理解为是要像古枯藤一样多节粗糙和盘盘绕绕,其实是犯了形而下的错误了。我们在深山看到的枯藤不像新藤一样表面饱满丰润,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沧桑和劲力的感觉,这种劲力感通过借用古藤失去水分后枯瘦、以及关节处两头大中间细的外形象展示。我们不说枯藤,我们换做老人,看老人的手臂大家就明白了。

  [捺]崩浪雷奔。

写捺画要像崩浪雷奔一样的气势,这个如果大家觉得比较难理解什么是崩浪和奔雷,我们就看水库大坝开阐泄水那一刻水流顺坡崩涌而下的感觉,就是捺的形状和气势了。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有人认为是横折弯钩要写得像用力的弓弩的筋骨一样有力,我个人认为这个是纯字面的解译是不对的,大家可以细观察拉满弓弩时弓弯曲处的样子,透出来的就是一种劲力感。再想想人体的手臂筋与骨头关节,当肘关节弯回时手臂外侧手筋绷紧时的状态。所以说我认为“劲弩筋节”应该是劲弩和关节与筋两种事物绷紧的样子而不是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