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觉功能评定

 快乐英平 2023-11-03 发布于江苏

康复评定学

第七章:感觉功能评定

一、概述

(1)同侧对比,虚实结合

(2)脊髓节段性感觉支配表

图片

1、浅感觉:

浅感觉感受器:最大是柏氏小体,最小是游离神经末梢

①痛觉:大头针针尖刺激皮肤

用VAS痛觉评分量表

②温度觉

冷(5℃-10℃),热(40℃-45℃)

③触觉: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的皮肤

④圧觉(闭眼)

2、深感觉(本体):

深感觉感受器:肌梭、高尔基体、帕氏小体

①运动觉:握住手指、足趾,上下移动5°左右,辨别移动方向

②位置觉震动觉(音叉)

③震动觉(音叉)

3、复合感觉(皮质):

闭眼检查

先测患手,再测健手

①皮肤定位觉(手<3.5mm,躯干1cm)

②两点辨别觉(指尖2-8mm,手背2-3cm,躯干6-7cm)

③体表图形觉

④实体觉(丘脑水平以上病变)

⑤重量觉

二、感觉障碍分类

(1)刺激症状

①感觉过敏

②感觉倒错(感觉错误,冷刺激有热觉)

③感觉过度(时间延长,单点变多点)

④感觉异常(没给刺激,自发感觉)

⑤感觉错位(定位错误)

⑥疼痛(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伴已有或潜在组织损伤)

(2)抑制症状

①感觉缺失;

完全性感觉缺失:

分离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痛温觉消失,但触觉还在

②感觉减退

三、深浅感觉传导通路

1、解剖

(1)后根是感觉传入神经,前根是运动

(2)脊髓后索是白质,周围的

(3)脊髓后角是灰质,中间的

图片

(4)一般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句:三级神经元

一级神经元(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或脑干神经核团)有交叉

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层

第二句:两个传导束

浅感觉是脊髓丘脑束(包括侧束和前束)

深感觉是内侧丘系(深有感触,以泪洗面:深感觉、粗触觉,内侧丘系)

(5)传导通路

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

痛温觉:

脊髓后根外侧部进入后角→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束侧束上行→经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

粗触觉:

脊髓后根内侧部进入后角→交叉或不交叉到脊髓丘脑束前束上行→经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

图片

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周围感受器(胞体在脊神经节)脊髓后索→上行传导束(T5↓下肢薄束传导,T4↑上肢楔束)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上行→经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图片

四、感觉障碍的分型和特点

1、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

(1)末梢型

多发性神经炎

肢体远端对称性障碍(手套袜子样分布)

(2)神经干型

某一神经损伤,例如尺神经损伤

爪形手

(3)后根型

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脱出、结核、外伤

单侧节段性感觉缺失

2、脊髓型感觉障碍

(1)脊髓横惯性损害

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受损平面以下全部感觉缺失,伴截瘫,大小便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

慢性脊髓压迫症、脊髓外伤

受损平面以下同侧运动神经元损伤,同侧深感觉和对侧痛温觉缺失

图片

(3)后角型

脊髓空洞症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浅感觉经后索),触觉保留(深感觉经后角)

3、脑干感觉障碍

(1)分离性感觉障碍

延髓旁正中病变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痛温觉正常

(2)交叉性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部病变

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和同侧面部感觉障碍

(3)偏身感觉障碍

一边身体感觉障碍

4、丘脑型感觉障碍

(1)偏身感觉障碍

对侧感觉下降,痛觉上升

(2)丘脑痛

(3)感觉过敏或感觉倒错

(4)非感觉症状

5、内囊型感觉障碍

“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6、皮质型感觉障碍

(1)癫痫

(2)偏身感觉障碍

(3)感觉忽略

【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