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一)

 小波H 2023-11-03 发布于云南

第一讲,我们先讲一下浅表淋巴结的一些基础知识‍‍‍

个人认为这些基础的或者说常识性的东西能更能方便我们了解那些病理过程,以便我们能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淋巴结的一系列超声的改变.‍‍‍‍‍‍

淋巴系统在胚胎第五周开始发生,最初形成6个淋巴囊,包括颈淋巴囊,髂淋巴囊,腹膜后淋巴囊,乳糜池.在此后以淋巴囊为中心发出淋巴管分布到我们熟悉的头颈部及上肢,躯干下部及腿部,还有肠管.随后淋巴管除了乳糜池外分化为淋巴结.‍‍‍‍‍‍‍‍‍‍‍‍‍‍‍‍‍

示意图如下‍‍‍

图片

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淋巴结

 首先要了解淋巴结的结构‍‍

示意图如下

图片

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与髓质两部分‍

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淋巴小结,副皮质及淋巴窦等构成

髓质位于淋巴结中央或靠近淋巴结门处.由髓索跟淋巴窦组成.

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

作用就是防御!防御什么?主要有两方面

1 清除入侵的病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菌.病毒等‍

2 清除自身改变的细胞,如病变细胞,癌细胞等.‍

同时淋巴结也是造血等重要组织.‍

我们超声主要观测浅表淋巴结的情况,主要包含颈部淋巴结群,腋下淋巴结群及腹股沟淋巴结群.‍‍‍‍‍

颈部淋巴结群‍‍

颈部是全身淋巴最终集中注入静脉角的地方,可大致分为颈前及颈外侧两组,更详细的‍‍‍‍‍‍‍‍分区如下

超声检查较为简便的分区方法为“Z”字型:

I区:颏下和颌下淋巴结群;

II区:颈深上群;

III区:颈深中群;

Ⅳ区:颈深下群;

Ⅴ区:颈后枕三角群;

Ⅵ区:喉前、颈部气管前、气管旁群;

Ⅶ区:前上纵隔群;

图片
图片

Ⅰ区: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分布着大约1~14枚淋巴结,收纳颏、唇、颊、口底部、舌前、腭、舌下腺和颌下腺的淋巴液。以二腹肌为界分两部分, 内下方为ⅠA 区,外上方为ⅠB区。I区和VI区的分界标志是舌骨,I区的外侧界为下颌下腺的后缘。

II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 即二腹肌下, 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 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 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该区淋巴结常是喉癌转移首发部位,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Ⅱ区以副神经为界分两部分,其前下方为ⅡA区,后上方为ⅡB区。

Ⅲ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相同。

Ⅳ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相同,位于肩胛舌骨肌、锁骨和胸锁乳突肌侧缘所围成的区域。

Ⅱ、Ⅲ、Ⅳ区共同构成颈内静脉淋巴结链 ,收纳腮腺、颌下、颏下、咽后壁及颈前淋巴结的淋巴液,因此是颈廓清术中的重点区域。

Ⅴ区: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后界为斜方肌前缘 ,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下界为锁骨。Ⅴ区以肩胛舌骨肌下腹为界,上方为Ⅴ A区 ,下方为Ⅴ B 区。锁骨上淋巴结即属于Ⅴ B 区。

Ⅵ区:为内脏周围淋巴结(juxta visceral nodes),或称前区(anterior compartment)。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约6~16枚,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此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 下界为胸骨上窝。其中喉前淋巴结位于环甲膜部,收容声门下区淋巴液,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应该了解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

1.L(纵径)/T(横径)≥2,形态饱满;

2.纵径无大意义,横径>0.5cm作为判断正常与异常的界值;

3.淋巴结皮质与髓质分界,皮髓质结果不清、皮质厚度不均匀或呈偏心性

的恶性几率增加;

4.淋巴结血流信号:

a.血流分布分淋巴门型、周边型、混合型、无血流型

①反应性增生和淋巴瘤多数表现为淋巴门型

②转移性肿瘤多表现为周边型和混合型

③淋巴结核表现为淋巴门型、周边型、混合型及无血流型

b.频谱参数(PI,RI)RI界值0.7,鉴别良恶性敏感性86%,特异性70%。

①肿瘤转移淋巴结阻力指数高

②结核、反应性增生淋巴瘤阻力指数低

5.淋巴结特殊改变;

a.钙化,分为棒状或片子钙化、簇状沙粒样钙化、蛋壳样钙化

b.液化坏死,局限性坏死、大面积坏死

当时,最终需要穿刺活检来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