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文跃:景德镇“珠山画派”源起与发展

 非遗之美 2023-11-03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木石新征程”海派雕刻工艺美术作品交流巡展(景德镇站)暨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论坛”于2023年10月7日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研讨会上多位领导、专家、资深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工艺美术行业专家学者就景德镇与上海的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技艺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分析了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特点,研究当代工艺美术创新路径,促进传统工艺振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景德镇“珠山画派”源起与发展”专题演讲。本文为李文跃大师的演讲稿——

景德镇雄居长江以南、珠山之麓、“珠山”是历史悠久的地域名称,位于景德镇城区之中心,其名始于唐代,喻其四周环山,山势蜿蜒呈五龙戏珠之势。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因制瓷精美,宋真宗御赐殊荣,即以宗真宗皇帝年号易名“景德镇”

至此各地名窑工匠汇聚于珠山,明、清二代“珠山”又为皇家宫廷烧造用瓷的御窑厂所在地。成为全国陶瓷制瓷业烧造中心。呈现出:工匠八方来,器成走天下”的制瓷局面,“珠山”之名由此名扬天下,成为景德镇的象征与别称。

“二十世纪上半叶,瓷业衰败”。然而此时正是中国陶瓷技术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期,与之相关的中国陶瓷艺术正源起于所谓的陶瓷衰落期……

清末民初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最具有创造活动力的历史时期,“传承远古,开启当代”的发展转型期。诞生了一批在中国陶瓷史上极具有影响力的瓷画家,陶瓷绘画形式异彩纷呈.“珠山画派”即是清末民初异军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性绘画流派,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

一、“珠山画派”的源起

鸦片战争(1840- 1842年)以后,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陶瓷发展上,景德镇制瓷艺坛民众不断觉醒,激起一股洪流激浪……

清末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一批皖南籍“新安画派”画师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画师为陶瓷瓷绘领军人物,他们精通书画,所作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在清代御窑厂职业画师为皇家制瓷之余,致力于传统陶瓷装饰的绘画性变革与创新。他们打破清规戒律,冲破朝廷官窑造型与绘画装饰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束缚,改变景德镇历代官窑御用瓷均由朝廷内府设计图案纹饰交御窑厂生产的模式化制度。

其时御窑厂瓷绘画师只能按图制作、按样生产,不惜工本、完成宫廷下派的任务。不能追求材质材料与工艺技术革新,不能讲究绘画者思想与个性分风格,不能讲究御窑厂画师绘画的笔墨意韵。

这些御窑厂画师大胆革新锐意求变,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将同为国粹的中国书画和陶瓷瓷绘工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陶瓷绘画向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历史转变。他们采用传统彩瓷工艺加以创新变化将元代江南大画家黄公望以赭色为主调淡彩山水画技艺移植在彩绘瓷器上,在白瓷上创作出浅绛彩瓷器。运用陶瓷绘画颜料借鉴吸收中国画之法,表现出中国画艺术思想性笔墨性诗书印密切配合特点。形成了浅绛彩瓷画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极为强烈印象,成为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成就。创造出清新典雅又颇具文化内涵的浅绛彩瓷新画种,使瓷上浅绛彩与中国画画法表现无异,以浅绛彩开创文人瓷画的先河。

何为“珠山画派”?

珠山画派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绘画流派,“珠山”其名始于唐代,喻其四周环山,山势逶迤蜿蜒呈玉龙夺珠之势,自古为景德镇核心城区,而后,明清两代铙造御瓷的御窑厂设在珠山之麓,瓷官陶吏、工匠汇聚于此,“珠山”之名闻名天下,成为景德镇的象征与别称。由此活动于这一地带的陶瓷画家被称为“珠山画派”,早期代表人物有“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他们以瓷为载体,用中国浅绛彩之法与陶瓷材料在陶瓷上绘画,辛亥革命后,他们在陶瓷绘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珠山画派”瓷画创作绘画形式,珠山画派注重以陶瓷绘画为本体语言,强调表现绘画者思想与创新精神,不受传统观念束博,开拓创新出瓷画艺术创作表现的新形式。

由此“以瓷代纸、以画入瓷”的瓷上绘画名家,或在此地域内寓居式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活动的画家,遂被统称为“珠山画派”。(海派绘画,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活跃于上海的绘画群体。金陵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地区的艺术流派。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中国画流派,由广东籍画家组成)。

需要指出的是《珠山画派》,并无统一的风格。如以程门为代表的浅绛彩山水瓷画,以潘匋宇为代表的新粉彩人物瓷画等。他是对清末民国后聚集在景德镇从事绘画性作品创作群体的统称。珠山画派不仅在当时,在现当代历史进程中也是颇具影响的画派。

瓷画(陶瓷绘画) 概念:指由陶瓷艺术家构思创作以瓷(或坯胎)为载体通过对材料及技法运用来体现对艺术符号的形体、色彩、线条、质感、量感、节奏、比例、构图等绘画要素进行综合艺术创作表现绘画者对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家作品思想风格。

完成后经高温(或彩炉)烧制而成陶瓷绘画作品。

二、“珠山画派”的发展

1、“珠山画派”萌芽初创时期:

“珠山画派”以清末同治年间浅绛彩瓷画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杰出代表,他们以中国画浅绛山水之法运用陶瓷颜料在瓷上作画,强调作者的艺术精神与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浅绛彩瓷画之大家中程门的山水,金品卿的花鸟虫草,王少维的人物山水更是上乘之作。

程门,(1833—1908)字松生,号雪笠,安徽黟县五都段田村人。工书善画,擅山水,长期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其作品深得“新安画派”神韵,构图疏朗,用笔劲秀,点染云山,自然天成。作品放弃了传统彩绘的工艺性表现,有很强的“文人画”书卷气。在浅绛彩领域里,其创作时间之长,艺术成就之高,名噪清末民国初年,堪称首屈一指。

金品卿(活跃于1862—1908年)名诰,号品卿居士、寒峰山人,安徽黟县人,长期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擅长浅绛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山水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人沈石田,花鸟师华严一派。作品设色清丽秀雅,笔势潇洒。他工行草书法,有董其昌书法遗风,人称“御窑一枝笔”,曾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

王少维,(1817-约1887年)字廷佑,安徽泾县人,活跃于同治、光绪之际,长期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擅长画浅浅绛人物、走兽,尤以画猴著称。他在瓷上作画,不拘泥于器型特征,用国画之笔意,落落大方,显示出深厚的功力,笔力雄健,人物、动物形神兼备。王少维瓷画上题款的不多,多数只有一两枚印款。刘新园的《景德镇现代陶人录》载:“品卿、少维为御厂两枝笔”,“品卿为巨笔”。

民国前期,“珠山画派”浅绛彩瓷画艺术家中还有任焕章、汪蕃、汪章、汪友棠、程言、罗旸谷、李蕴辉、以及周友松等人,他们的瓷画作品对珠山画派浅绛彩稍后的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以中国画艺术形式在瓷上绘画

自晚清同治“浅绛彩”瓷面世,瓷画名师艺人亦开始在瓷画上题写作画人人名和堂款诗句并钤留印章,以全新的瓷上中国画艺术形式在瓷上绘画,给景德镇瓷绘艺术带来一股新风,开创了全新的瓷画艺术天地。

伴随着浅绛彩瓷绘的迅速发展,来自江西周边安徽黟县为主的潘匋宇、张筱耕、汪晓棠、汪友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徐仲南、李明亮等一大批画师先后又来到景德镇,汇集珠山,形成各地绘画名师来景德镇绘瓷作画的宏大声势和盛景。

徐锦范、陈兵著《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记载:其时浅绛彩瓷画师达550多人之众,其声势可想而知。由此构成了深具地域性特征规模宏大的绘画流派,这些画家以他们的绘画才情和天赋,取得了“珠山画派”杰出的艺术成就。

“珠山画派”浅绛彩瓷画作品均由画师独立创作,其画作笔墨灵动、赋色清雅、挥洒自如。画师们所作作品立意高远,重文化内涵。他们在来景德镇以瓷画为生之始,就已具备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善于绘画,又善于书法,在绘画方面也是多方面的能手,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皆能作画。他们的瓷画作品从图稿设计至绘画填色渲染、题写诗句、款识等,皆由一人独立完成。

如珠山画派浅绛彩瓷画领军人物程门,曾是我国名誉南北的知名画家。他们的瓷画作品多为官员、商贾及有识之士所约定,重意韵、求文采、讲品位,淡化瓷画的商品意识,他们的作品笔精墨妙,独立群芳。

2)集中国瓷、画、诗、书、印之大成于一体

浅绛彩瓷画与传统官窑彩瓷相比较,画作豪放,笔墨意韵丰富,个性特色鲜明,同时还结合画题内容在适当位置题写相应诗句,有五言、七言诗。诗文后题写绘画的时间、地点与绘画者姓名。绘画时间多以天干地支表示,达至中国瓷、画、诗、书、印、之天成集传统题材雅致风范,文人气质于一体的艺术效果。

3)从传统工艺装饰形态向纯绘画形态发展

浅绛彩瓷画从传统陶瓷工艺装饰性形态,向近代纯绘画性形态的发展,以中国画的技巧方法,用陶瓷材质、材料在陶瓷上绘画,它的崛起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兆示着传统陶瓷装饰形式的转变与近代绘画性瓷绘艺术表现的开始,官窑彩瓷装饰的衰退。

2、珠山画派成熟时期:

1)在传统粉彩、浅绛彩瓷基础上创立”新粉彩”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统治,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此时景德镇的制瓷业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一批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瓷画艺术家,继续弘扬“珠山画派”初创期革故鼎新的精神,吸收借鉴浅绛彩瓷诗、书、画、印的文人画形式,在粉彩浅绛彩的基础上,改良变化浅绛彩瓷画色域单调且易脱落等缺陷,努力将传统绘画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创造了色域丰富,又独具特色的新粉彩瓷画艺术风尚,并使其日益成熟,风行。

此时,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瓷画艺术家,如潘匋宇、汪晓棠、张晓耕、周小松、许尚礼等人。他们“以瓷当纸,以画入瓷”,将宋、元以来的工笔画或兼工带写的中国画韵致与粉彩瓷的工艺特色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具有写意风骨,雅俗共赏的文人画风尚的新粉彩。开创了现代粉彩瓷的新格调。时称其为“新粉彩”。

2)民国初“新粉彩”瓷画代表名家

“新粉彩”瓷画,早期以潘匋宇、汪晓棠名家作品为代表。他们以职业瓷绘教师与瓷画家的双重身份,敢于冲破前人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总结与改良浅绛彩瓷色彩浅淡易脱落等工艺缺陷,而提倡重画理与技巧功底和文化素养,掌握传统粉彩工艺技术并加以改良,亲力亲为,用新粉彩之法在瓷上作中国画,他们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并培养了一大批“珠山画派”画家,其绘画水平与影响堪称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潘匋宇(约1887-1926年),字鼎均,号淡湖外史,江西波阳人。1912年任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美术教师,教学之余,潘匋宇常在假日到景德镇画瓷,他擅长粉彩,人物、山水、花鸟。瓷画作品均重神似,所作粉彩从不刻意求工。如他的粉彩瓷板画《斗蟋蟀》,虽构图简约,画面疏朗,但人物神态颇具韵味。他的作品常附有题诗、署作者名,印章与款识等,其与纸上水墨画较之无别,其作品流传极少。他逝世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年龄虽然不到40岁,但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影响却很大。

汪晓棠(1885-1924年),名棣,号龙山樵子,江西婺源人。清代光绪、宣统年间来景德镇绘瓷。由于他有很高的绘画造型能力,又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修养,掌握粉彩工艺以后,所绘瓷画出手不凡,不久就声名鹊起。他擅长工笔人物,尤善绘仕女。其笔下仕女形象姿态轻盈秀美,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风格比较传统。他的作品对民国初期大量烧制的陈设艺术瓷发展影响很大。汪晓棠病逝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当时年仅39岁,其作品流传极少。

民国时期与潘匋宇、汪晓棠同期的著名彩瓷艺人还有张晓耕、周小松和许尚礼等人。张晓耕是江西萍乡人,执教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擅画花鸟。周小松是四川人,擅长描绘仙佛、钟馗之类人物。许尚礼是安徽石埭人,擅长翎毛花卉。

什么是“新粉彩”:

是相对传统粉彩,色彩比改良的浅绛彩瓷更为丰富粉润,工艺复杂。这样的新作品一经问世也很快获得达官贵人、富裕阶层市民的欣赏,从而有了比浅绛彩瓷更为广阔的市场。其时,他们声名遐迩,瓷画作品倍受时人青睐。

20世纪初期的瓷画家中,以潘匋宇、汪晓棠为代表,其具有开门始祖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他们的创新开拓下,景德镇新粉彩瓷画,承继着浅绛彩文人瓷画的风格和笔墨技巧经改良而生,开启了新一代陶瓷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之新风。

稍后“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珠山八友”与珠山八友瓷画等都是他们的学生,均出于他们的门下。

3)“珠山画派”瓷画家自开画室与“红店”

20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海外贸易扩展日新月异,城市不断繁荣,市民文化需求呈多元化。官僚、商贾和文人墨客对艺术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审美观念求变求新,为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一个极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艺人云集于此。他们在景德镇自设画室,自开“红店”,专于瓷画艺术创作。如王琦的匋匋斋、王大凡的希平草庐、汪野亭的平山草堂、邓碧珊的晴窗读书楼、程意亭的佩古斋、刘雨岑的饮冰斋、田鹤仙的古石斋、徐仲南的栖碧山馆、王步的愿闻吾过之斋、刘希任的再思轩、万云岩的晚霞轩、张志汤的亦匋斋等。

4)崛起以“珠山八友”瓷画艺术名家为代表的新团体

随着社会的变革,陶瓷艺术节产生了新兴的瓷画艺术团体,如1928年(民国17年)由王琦、王大凡等八人,自发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月圆会”相约每逢月圆十五日,雅集珠山,品茶论瓷,人称“珠山八友”。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聚图》上题诗:

道艺相交信有因

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

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

作风更进东西隣

聊将此幅留鸿爪

自述吾侪自写真

(1944年猴年)

画作表现了其结社求变新的宗旨,他们品茶论瓷,研习瓷艺,在浅绛彩文人瓷画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粉彩彩绘技法演绎出新的新粉彩文人瓷画,将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珠山八友”他们分别是:“珠山八友”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何许人。(王大凡回忆)

刘雨岑说,“珠山八友”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徐仲南。

尽管对“珠山八友”人物的说法不尽相同;但这十位艺人在其时都各有专长与影响,画品高尚,都曾为王琦合作配画,由于时间、人员的更替,以上十人理应均为“珠山八友”成员。

5)“珠山八友”瓷画特点

“珠山八友”瓷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瓷画艺术作品有思想,有创新意识,作品创作力图在继承传统粉彩、浅绛彩瓷的工艺基础上,瓷艺与画艺破格创新与弘扬发展。

虽然他们对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向各有选择,但其艺术风格迥异,特色鲜明。如王琦画人物,田鹤仙画梅,邓碧珊画鱼,何许人更是凭借其独特的墨彩雪景瓷画技法书写了当代瓷画的传奇。

他们的画作从作品的内容、形式、意境表现与工艺方法上,不断创新,追求不同风格,展现鲜明个性与品学修养、艺术追求,满足多元化的新兴市民阶层、文人雅士雅俗共赏的文化需求,富有时代气息。

6)“珠山八友”的人物瓷画

王琦:擅长人物画。他瓷上粉彩人物画,出神入化,作品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与西洋画技法相融合,中西合璧,独创新路,采用“粉彩西法技巧画人物”开创瓷画新气象。

王大凡:尤以精画人物而著称。他的瓷画作品继承传统,接受时代、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立志革新。在技法上探索变化,首创“落地粉彩”新工艺。即直接用粉彩色料填绘在画面之上,不用传统“玻璃白”打底之法。简化了工艺,瓷画的意韵更丰富,笔致更为强烈,作品深受时人欢迎。

7)“珠山八友”的山水瓷画

汪野亭:擅长花鸟与山水瓷画装饰,尤以山水为特色。他坚守传统着意图新,力改浅绛彩山水为新粉彩山水,即先用珠明料作画,再以水质粉彩颜料罩色、填色,使瓷上粉彩画怡情动人。需特别指出的是他独创的粉彩墨色山水画,即用珠明料绘画,再覆盖“雪白”,画面淡雅、纯净、亮丽,简化了工艺又别有韵趣。

何许人:擅长山水瓷画,尤以粉彩冰雪山水绘画享誉海内外。他敢于打破传统粉彩青绿瓷画山水笔墨、画风,力图改良创新工艺与绘画艺术形式,巧妙运用极具创意的“粉彩填色工艺”,首创“冰雪山水”瓷画,使画面明暗空间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出大自然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冰天雪地的自然生机与变化。作品深受文人、商贾有识之士赞扬,影响深远。

8)“珠山八友”的花鸟瓷画

程意亭:以花鸟画闻名,尤擅花鸟瓷画装饰。他坚守传统,承习名家潘匋宇与张晓耕,接受其时雅俗共赏的审美需求,在工艺技法上探索,求变求新,运用中国画渲染、罩色、染色之笔韵至瓷画花朵与鸟的立体面绘画微妙变化之中,因而画面显得工整细腻、色泽鲜活、艺术性很强,作品颇合其时民众的文化需求。

邓碧珊:以瓷上画水藻游鱼、瓷画肖像为特色。作品借鉴西洋画之法,打破传统笔墨画风,用极具创意的笔法与工艺,首创瓷上肖像画法与瓷上风景画。所画之鱼,碧水清澄,悠然自在,生气十足,惟妙惟肖,为人称颂。

刘雨岑:以擅长花鸟瓷画创作而声名远扬。他打破粉彩勾线、打底、洗染之传统表现,独创“水点桃花”画法。即用玻璃白画花之形,再以含色料之笔依次在玻璃白上绘画花这明暗转侧之变化,由此既有粉彩填色之粉润柔和之美,又具画意灵动多变之韵致。

徐仲南:善作花鸟山水与人物花鸟,尤以松、竹为特色。他画风全面,以文采墨韵融入瓷画创作表现之中,画面设色淡雅,颇有书卷气息,作品继承传统,颇为文人雅士与民众所欢迎。

田鹤仙:擅长、花鸟、山水瓷画创作,尤以画梅为人称道。他的作品继承中国传统并与西洋美术相融相合,采用虚实结合、相映相衬、相映生辉之法,冲破传统、自闯新路。他的画作注重梅花树干的布局与设色处理变化,画面中主树干色泽凝重,妙自天然。另虚出一枝,颜色浅淡,略见树影,创立“梅花弄影”之法,虚实相生,具有实虚相映的瓷画艺术风采,在瓷画界影响甚广,为人敬仰。

毕伯涛:瓷画画鸟题材非常广泛,尤其擅画翎毛、花卉等。他的作品多以新罗山人笔法将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笔墨韵趣与雅俗共赏艳丽的西洋红点睛之色相结合,冲破了文人画津津乐道的清丽淡雅,将文人画的雅趣与其时民众审美需求相融合,使其作品生机无限,从而开创出“珠山画派”的一种色彩应用对比强烈,色墨交融,和谐浪漫的新气象。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疏朗而又清新的视觉感受,反映了“珠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和精神。

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不懈的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精美雅致的新粉彩文人瓷画佳作,他们以其在陶瓷传统与创新之间所做出的成功突破,把景德镇“珠山画派”瓷艺与画艺演绎到一个极高境界,对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9)同时期其它有影响的瓷画名家

有别开生面大胆吸收传统绘画意趣的方云峰、王晓帆、汪大沧、熊作仙、汪小亭、陈德明、魏墉生、邹文侯、王一枝、陆云山、张志汤等;有将中国文人画与陶瓷彩瓷技法相结合而别出心裁、不断创新的冯大陀、李盛春、毕渊明、刘仲卿、汪以俊、余文襄、徐天梅、余翰青、时幻影、张沛轩、赵惠民、胡庐、章仕保、石宇初、熊晓峰、邹国均;此外还有擅画没骨粉彩的叶震嘉;专于墨彩的周湘甫、雷火莲;精于刷花的陈先水等,皆是不乏新意、独树一帜而问鼎瓷坛的“珠山画派”瓷画名家。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一直在启迪后人。

三、珠山画派发展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景德镇陶瓷业在生产规模艺术创作,从业人员及工艺进步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这个时期瓷画艺术风格、瓷画家的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和活力。

随着国家对陶瓷发展和对技艺人员的重视,景德镇“珠山画派”瓷画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一批批身怀绝技的瓷画艺术家精神焕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的热潮中来,“珠山画派”画家其时同样有新的作为、新的成就。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画艺术

珠山画派瓷画的突破变化与革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珠山画派”青花瓷画的发展,是以王步等为代表的瓷画艺术家谱写的。王步早年瓷画艺术作品以工整细腻为主,中期以兼工带写为特色。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他晚期的创作,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亦有突破性的变化与革新。将中国文人绘画写意山水墨画之法与传统青花分水技法相结合,创造了不同于传统青花“双勾”分水的分水写意法。瓷画人物、花鸟、瓜果、鱼虫作品,显得笔墨简朴雄浑、色调高雅、风格鲜活。创造了彩瓷绘画自明、清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青花瓷画绘画新风貌,为陶瓷青花瓷画发展,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

粉彩花鸟画呈现盎然生机

这一时期粉彩花鸟题材瓷画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多抒发闲情逸致,重谐音采头的绘画局面。活跃于民国中后期与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他以清代画家恽南田、任颐的没骨法,首创“水点粉彩”瓷画作品《桃花群鸡图》等,以清新雅丽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所称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胡献雅的《一园秋实报丰收》,以墨彩作画,以艳黑颜料当墨,以简取胜,画面平淡中见天真,颇有奇趣。如汪以俊创作的粉彩《六鹤同春》瓷板画,虽画仙鹤牡丹,却表现出春意盎然、一片生机的新面貌。

瓷画作品讴歌时代

这一时期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深入现实生活,所作作品主题突出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题材。瓷画一改过去那种以仙道神佛、富贵吉祥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局面。

如20世纪五十年代“珠山八友”之一的瓷画名家王大凡创作的《木兰从军》、《闻鸡起舞》,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通过表现雄英雄豪杰的形象和比拟的手法,鼓励人们振作精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如王锡良的《人民公社好》、赵惠民的《愉快星期天》如余文襄的《雪兆丰年》,龚跃庭的《给军属拜年》,凌宗正的《听广播》,徐焕文的《圭峰奇秀》。

邹国均、李镇生、汪昆荣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春夏秋冬瓶》等作品,都颇具生活气息与时代感。

中国画名家瓷画艺术创作

与此同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不少著名画家也来到景德镇从事瓷画艺术创作。他们是朱屺瞻、林风眠、唐云、梅健鹰、祝大年等人。这些画家的瓷画作品“以瓷为纸,以画入瓷”亦为瓷上中国画。中国画画家的融入对于景德镇珠山画派的瓷画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文革时期”的瓷画艺术

文革时期瓷画艺术创作强调陶瓷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方向,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生活实际,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达到“兴无灭资”的目的。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中,通过陶瓷艺术反映“文化大革命”,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所创造的奇迹。此时陶瓷艺术创作亦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镜子。

在这一特定的时期里,景德镇瓷画家根据客观形式的时代需要,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瓷绘作品,“文革瓷”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从装饰题材上看,有反映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欣欣向荣的作品。如邹国均的山水瓷板画《深谷新村》、邓必浩的《古镇新貌》、游海滨的《牯岭市街新面貌》、李镇生的《火红的年代》;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秀美的瓷板画,如《革命摇篮井岗山》、《东方日出》、余文襄《赏雪图》瓶、李镇生的《春夏秋冬》瓶;有反映各族人民庆丰收的《百花齐放》、《茅竹丰收》、《丰收时刻》、《春风细雨育新苗》;有表现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瓷画,如《观云图》、《渔水情》、《渔岛民兵》、《赤脚医生》;有表现当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作品,如《送戏下乡》、《宣传队》、《公社小社员》,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等等。

由于“文化大革命”是以“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纲领的政治运动,因此“文化大革命”前生产绘制的传统瓷画艺术瓷中,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传统题材作品,均被视为“封、资、修”,被迫停止创作或遭到砸毁。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瓷画艺术

“文化大革命”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景德镇陶瓷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瓷画艺术创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姹紫嫣红,百花争艳。景德镇瓷绘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情趣,融会民族艺术文化,借鉴西方文化艺术,艺术家创作观念逐步开放,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加强,陶瓷艺术领域的艺术探索也逐步得到深化。作品创作题材、工艺技术、工艺材料与艺术表现形式亦更加丰富。

此时,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成为陶瓷艺术绘画开拓创新的主力军。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格局的繁荣面貌。

其时,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出现了一大批潜心艺术瓷创作探索并卓有影响的瓷画艺术家。他们当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有陶瓷院校教授、还有陶瓷美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等。

由于陶瓷艺术家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文化学养和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瓷绘作品有不同的特色。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院校教授、陶瓷美术家的作品,艺术风格突出,表现形式多样。高级工艺美术师思想活跃,创作手法新颖,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这一时期瓷画艺术作品的独有特色。

1)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大师的瓷画艺术作品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大师,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在艺术创作思维上,以恢宏的气度,深入挖掘民族艺术精华,把陶瓷文化和当代审美观念融为一体。他们的瓷画作品表现出新的风貌,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艺术的气息。

景德镇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大师、艺术陶瓷大师,有的毕业于艺术院校;有的是以传统、传承方式成长起来的精英;有的在艺术院校任教;有的是著名“珠山八友”与陶瓷美术家的后代,得到过瓷画艺术大师的教诲,现代艺术观念,使他们的瓷绘艺术创作具有创新意识。

除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外,还具备了现代文化人的思维方式,作品创作打破了传统品类瓷绘技巧和工艺之间的界定,突破了传统艺术表现领域的局限性与材质和材料运用的禁区,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颇具时代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 少年时代就跟随叔父——著名陶瓷艺术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学画粉彩山水、人物、花鸟画,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在艺术创作上,他既得名师真传,又注重博采众长。经常深入生活,到乡野山村写生作画,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人物瓷画,以古代历史文化典故为主要表现题材,构图严谨、布局简练、画面疏朗,人物神态生动,并以大面积空白,显示出瓷器的材质美,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他的山水瓷画作品,色调浓郁、笔法酣畅。如《春风拂欄》瓶,作品取自传统题材的琴、棋、书、画,以长廊形构图烘托出主题。作品表现刻意追求主题画面与瓶体造型的协调统一,使之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他的作品,既有气势雄浑的豪迈之作,也有精细描绘的俊秀之作。

代表作有《黄山云海》、《明月松间照》、《蓬莱三岛》、《举案齐眉》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 他的作品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风格之长,作品细腻清秀。他师法自然,坚持写生,兴趣广泛,技艺精湛。并从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採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他擅长山水花鸟画,兼工人物画。他的山水画气势雄浑峻奇,意境开阔深远,融诗情入画中,令人浮想联翩。花鸟画工致细腻,笔调清新脱俗,高雅秀丽。人物画在继承古法中创新,形象俊美传神,造型准确生动,衣饰神态各显其妙。

代表作有《松阴观瀑》、《古阁临风》、《百花争艳》,《三顾茅庐》、《春江花月夜》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 以其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广泛吸取民族文化艺术精华,突出再现的现代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在把民间青花艺术运用到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擅长现代民间青花和陶艺创作,创作了不少瓷画精品。他的作品融会古今,博采众长,造型质朴深沉,纹饰生动自然,色彩清新明快,格调清新洒脱,手法挥洒自如,把民间艺术情趣和现代艺术的高雅特色融为一体。

代表作《芦雁秋色》青花瓷画,画面构图简约、舒展,作品着意意境的处理,笔墨不多,却显示出无限春意与温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峻 在他的粉彩艺术作品中,着重探索物象的内涵情感,不拘于“形式”,着力用以“形”传“神”的艺术手法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要表现题材。人物表情,既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中的仙、佛之像,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代表作《赤壁赋》瓷板画,画面突破了传统人物绘画陈陈相因的类型模式,在现代风貌中揉进自我情感,表现出形准意真的人物形象。其作品大处着眼,有气势,虽用笔用墨不多,却气韵雄奇,意蕴绵远,创造出一种高雅,凝练、含蓄、沉静的艺术境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 以隽秀娟美的古装仕女人物画著称。他的作品自然生动,不浮于“形”似,而注重立意内涵情感的表现,所作仕女画,体态轻盈,容貌端庄,神韵飘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主要作品有《李白醉酒》盘、《一对宝贝》瓶、瓷板画《浣纱女》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 擅长古装人物画及写意花鸟画装饰。他的作品融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一体,笔下的艺术形像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题。作品创作着意造情造意,发掘主题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作品多以工兼写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代表作《一苇渡江》瓷板画,画面人物形肖神扬,意态天然。

景德镇以瓷绘画为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瓷画名家还有:王恩怀、张育贤、刘远长、熊钢如、王怀俊、李菊生、余仰贤、何叔水、徐亚凤、黄卖九、赖德全、宁勤征、李文跃、饶晓晴、陆如、熊汉中、汪桂英、刘平、舒惠娟、涂金水、蓝国华、涂序生等等。

2)“学院派”瓷画艺术

从艺术院校毕业的瓷画艺术家,广泛吸收现代艺术的造型理论,借鉴现代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具有现代意识的表现的手法,而形成“学院派”的作品特色。“学院派”瓷画艺术家,有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有的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有的毕业于景德镇学院或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等等。其中一些人已是著名教授或工艺美术大师。

“学院派”瓷画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注重对陶瓷技艺的继承发展,注重深入生活,并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用现代意识表现时代审美观念和社会生活,用新手法、新工艺、新材质、新造型,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具有敏锐的开拓意识,不拘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注重现代审美意识的表现,瓷画作品其绘画形式与工艺表现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学院派”的瓷画作品主要有两大类型:纯绘画类瓷绘艺术表现形式和高温色釉瓷绘综合装饰。

3)纯绘画类瓷绘艺术表现形式

在传统陶瓷工艺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意趣发展起来的瓷上绘画艺术瓷。即以陶瓷媒质为载体,体现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主体思想意识和他们的创造性。此类装饰以单一的接近中国画的工艺形式来表现,即在瓷板或陶瓷器物造型上,只此一种绘画装饰,不附有其它图案装饰。景德镇不少有成就的瓷画艺术家,常以此类装饰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这类瓷绘艺术品,能突出作者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个性,体现那种与众不同的创造特征,抒发那“独一无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其艺术的文化品位则不言而喻。在景德镇有一批对纯绘画类粉彩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瓷画艺术家。

此类绘画作品中,有陶瓷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授和艺术专业毕业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他们思想活跃,又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运用此类形式创作,是纯绘画类艺术形式的主流。

钟莲生教授,长期从事瓷绘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又具扎实的绘画基础。人物、山水、花鸟绘画装饰皆能,具有深厚的美学、文学、艺术理论修养。他运用素描、速写练就造型能力,以其得心应手绘画技巧,揉入西方现代油画的光色效果,集传统绘画艺术技巧和现代绘画艺术的精神于一炉,而自成风格。

4)高温色釉绘画

巧妙运用高温颜色釉色彩斑斓淋漓、晶莹浑厚、生动自然的肌理变化与瓷上精湛的绘画艺术相结合,通过高温窑变的瑰丽色彩,突出主题绘画装饰,彩上加彩,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赏心悦目,耐人寻味。宁钢教授,用紫金釉和黄釉作为高温色釉综合装饰中的主要釉色,斑斓绚丽的色釉质感肌理与惟妙惟肖的瓷画表现,相映成趣,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新世界。李文跃教授,长期致力于粉彩瓷画与墨彩瓷画的艺术创作与研究, 颇具创意的理念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在高温窑变与粉墨彩瓷画艺术创作中形成了颇具个性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巧妙地把粉彩装饰的粉润柔和之秀美与墨彩的墨趣雅逸之意韵,融合在一起。既彰显出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风范底蕴,更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理念。如他创作的“西域风情”系列、“圣人孔子”系列等瓷画主题创作表现,即有其传古鼎新意趣魅力,又有与时俱进艺术表现形式变化的追求与探索。

从事瓷画艺术的学院派教授主要有:施于人、周国祯、秦锡麟、钟莲生、李林洪、李菊生、朱乐耕、郭文连、任瑞华、张学文、程曲流、何炳钦、陆军、杨冰、黄焕义、余勇、张亚林、宁钢、吕金泉、李文跃、邹晓松、曹春生、张景辉、刘升辉、吴天麟、朱辉球、王清丽等等。

四、“珠山画派”的瓷画作品艺术特色

“珠山画派”在景德镇传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结合陶瓷工艺材料,创造性发展中国绘画的传统,它以陶瓷媒质为载体,应用中国画的绘画艺术形式与技巧,在陶瓷上绘画装饰,创造出瓷上中国画,将景德镇陶瓷艺术绘画装饰演绎到又一高峰,成就辉煌。

1、珠山画派 “以瓷代纸、以画入瓷”

清末,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瓷板制作工艺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其规格较清同治前期大而平整,这种制作技术的变化与提高,为陶瓷装饰由“技术”向“艺术”转化提高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这种条件的改变给予其时“珠山画派”画家们在陶瓷上尽展绘画才能极好的表现天地。因此,他们以中国画表现手法在瓷板上作画,首开与官窑瓷纹饰迥然有别的浅绛彩瓷上绘画性表现之先河。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瓷画艺术表现领域,而这点正与景德镇传统瓷画艺人所作陶瓷装饰完全不同。

“珠山画派”画家们改变传统粉彩制瓷技艺与方法,借鉴中国画的方法与技法,独创浅绛彩,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创新新粉彩瓷画艺术表现。作品强调瓷画家的创作主体意识并逐渐高扬,使得景德镇传统陶瓷,由依宫廷皇家审美理念按宫廷意旨与要求制作的官窑瓷一统天下的制瓷局面被终结。珠山画派以瓷代纸、以画入瓷,这引领了中国艺术陶瓷发展的方向,并逐渐成为现代艺术陶瓷装饰绘画性表现的主流。

2、从传统工艺装饰性向绘画艺术性表现转变

珠山画派瓷画改变了陶瓷作品由传统瓷绘工艺装饰的技术性向绘画艺术性表现转化;器物装饰多为上下图案边饰装饰:或中间部位采以开光形式装饰或通景化装饰的附庸地位。瓷画作品由瓷绘工艺装饰的技术性向艺术性表现转化。改变与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表现形式,用陶瓷材料在瓷上画中国画。去除器物上装饰的艺术性图案化装饰,并在瓷板上画瓷画,不事雕饰,瓷画作者讲究在陶瓷上绘画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笔墨韵致。张扬瓷画艺术家瓷上绘画艺术特色与个性。他们以陶瓷为载体,使景德镇传统陶瓷装饰,从纯工艺的装饰性瓷画技术表现,再度跃升为现代绘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门类。至此,“珠山画派”瓷画亦成为继纸本、绢本后的又一绘画类别。

3、作品融诗书画印与绘画者个性特色为一体

“珠山画派”作品讲究绘画者的个性特色与风格表现。他们把浅绛彩的文人画绘画风韵与传统粉彩工艺技法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陶瓷绘画的艺术的思想内涵,开创了颇具中华民族特征的瓷画艺术新格调。民国陶瓷作品与传统陶瓷图案化装饰风格相比,珠山画派画家所作作品个性鲜明,作品风格自成一体,不限形式、重修养意境,绘画作品讲究诗、书、画、印,并题写绘画者姓名、绘画时间、地点及画室、斋堂馆等等。

“珠山画派”画师一般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善画能书,绘画风格独特瓷画艺术创作从绘画至渲染、填色皆由一人完成。而传统官窑所制陶瓷装饰绘画都是按朝廷意旨发样、御窑厂画师与工匠按其样依葫芦画瓢生产,而且每一过程都有严格的分工。一般绘画者专司绘画,不填色,填颜色者不画瓷器。每一道工序又各专工,甚至就瓷画书款题字亦有专人负责。每一画面制者均以已心度人之画意,按工序进行一条龙的制作。因而所作器物易千篇一律,似曾相识,少有绘画的个性与特色。而珠山画派画家之作,他们在瓷画创作时,根据自我的艺术感受和对自然与生活美的认识进行瓷画创作。

4、作品富有时代性与典型地域性特征

作品强调时代精神与思想,并在表现内容艺术形式、意境、材质、材料上不断创新,注重与时俱进,墨随时代。

作品表现新时代社会生活,展现瓷画者个人灵性,作品创作表现其艺术追求,满足民众新兴的、多元文化的艺术要求与审美意趣。

“珠山画派”瓷画作品与传统彩瓷装饰相比,画面显得自由豪放,艺术性、时代性、绘画作者个性风格特征强烈。

“珠山画派”瓷画作品典型地域性特征

景德镇“珠山画派”它扎根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陶瓷文化土壤,根深蒂固,是很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起于景德镇特定的历史时期陶瓷艺术家的创新,兴盛于陶瓷艺术家的耕耘,从它的总体风格来讲是秉承了中国画传统而又有创新和发展的,景德镇珠山画派与海上画派、扬州画派等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同属于中国画的艺术范畴,屹立于中国画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关善明: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 1990年出版《瓷艺与画艺》

(2)李文跃:《陶瓷研究》2007年第三期《景德窑火与徽州文化》

(3)徐锦范陈兵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

(4)李文跃: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传统陶瓷变革---景德镇珠山画派的兴起研究》2012年1月

(5)李文跃:《中国陶瓷》艺术版2013年第五期《论景德镇珠山画派》

(6)李文跃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277页至304页

(7)李文跃:《景德镇党刊》2022年5月“传统陶瓷变革探索”

————【人物链接】————

李文跃,1959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擅长粉彩与墨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国东方艺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 陶瓷文化专题》“陶瓷装饰”卷主编,国家精品课程《陶瓷粉彩装饰》主持人,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项目主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景德镇市珠山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

李文跃的陶瓷艺术作品功力精深,语汇新颖,真情内蕴,古朴造化,在历史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时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语言,他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与墨彩瓷的清丽雅致融为一体,创立“粉墨彩瓷”瓷绘艺术。其瓷绘作品《十八罗汉图》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有《水乡》等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多次获奖,《九老观画》《唐人诗意图》《丝绸之路》等陶瓷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主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粉彩制瓷技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项目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多次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法国、突尼斯、摩洛哥、加篷等国家陶瓷艺术讲学与文化交流。撰写出版《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景德镇粉彩瓷》、《图案与装饰基础》等学术理论专著与教材多部。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非遗专委会会长姚泽民(右一)与“粉彩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文跃(左一)

(转载请注明“非遗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