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

 心其和顺其然 2023-11-03 发布于浙江

针刺补泻手法

图片针刺补泻的意义就是补虚泻实。“补”就是补正气之不足。“泻”就是泻邪气之有余。凡是虚证寒证则用补法;实证热证则用泻法。热盛用刺血法;不虚不实用平补平泻法。
补:有扶助正气的作用,能促使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旺盛和恢复;泻:有祛除邪气的作用,能疏导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平补平泻:有调和气血,促使阴阳平衡的作用。
补法和泻法虽然具有调节正虚邪实的作用,但必须依靠经络气化的功能,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素问·气穴论》中说:“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说明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可以调和营卫气血,使阴阳平衡,促使脏腑功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刺疗法能消除疾病,首先是结合四诊八纲,辨证立法,拟定出针刺处方并要求取穴准确,然后施以恰当的补泻手法而获得的。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①机体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即补泻效果。如机体处于虚脱状态,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的情况下,针刺又可起到泄热启闭的作用。由此可见,针刺时机体的状态是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因素。当然,针刺对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也和机体正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机体的正气旺盛,经气易于激发,针刺的调节作用就显著;如机体的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则针刺的调节作用就较差。
②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补泻的目的,进针以后往往需要配合一定的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由针刺手法的某几种基本动作结合构成的。补泻手法的演变由简到繁,内容繁多。

下面就将针刺补泻手法简要概述如下:
1.基本补泻手法
(1)迎随补泻:顺着十四经的循行方向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半分左右为补;逆着十四经的循行方向进针,得气后将针提退半分左右为泻。正如《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如《难经·七十八难》说的“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这种方法是以经脉流注的方向为依据,认为顺经而刺可以推动气血的运行起补的作用;逆经而刺可牵制气血的运行而产生泻的作用。
(2)呼吸补泻法:在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出针为补,在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吸气时气入胸部,此时进针则针与气逆,呼气时气出于胸,则腹壁虚而下陷,此时出针,则气随针出,损其有余,令病邪随针外散故为泻法。呼气时进针,气出时腹空气虚,此时进针补正扶虚,吸气时出针,腹满气足,针随气行,可使真气留存不泻为补法。
(3)捻转补泻:在行针时捻转较重,角度较大为泻法,捻转较轻,角度较小为补法。还有一种说法,向左捻转时角度较大,用力较重为补,向右捻转时角度较大,用力较重为泻法。关于此法《标幽赋》、《针经指南》、《针灸大成》、《神应经》等古籍多有记载,但各家说法不一,在此不一一引述,需要临床上进一步证实。
(4)徐疾补泻:进针时慢慢地刺入,略于捻转,出针时将退至皮下一二分时,较快出针为补。目的在于扶助正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起到补虚的作用;进针时迅速刺入,多加捻动,出针时较缓慢地退出为泻。目的在于祛除病邪使其由深至浅,由里达表而散邪。
(5)开合补泻:出针较快,针退出体表时立即以手按揉外孔,勿使气泻为补;出针较慢,渐出针渐摇针柄,使之开大针孔,针退出体表时不按针孔,任气外泄为泻。
(6)提插补泻:进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后深,反复重插轻提为补。反之,先深后浅,反复轻捅重提为泻。据报道:提插这一基本手法,临床上确有实用价值。反复提插可以找到准确的穴位感受器,以增强针刺感应,特别是用力向下重插时易获得针感,而且针感反应多强,易发生热感,对疼痛麻痹瘫痪等症取效甚捷;反之,轻微向下插入,则刺激作用较弱,适用于一般体弱年老、幼儿和初针畏针的患者。
(7)九六补泻:此法是以提插或捻转的次数来分补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凡行补法时须从九数,提插或捻转九次,或二九十八次,或三十六次;凡行泻法须从六数,捻动针次为六次、十二次或十八次。

针灸的基本操作手法

痛经的中医治疗(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