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中国画为什么“很不中国”?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3-11-0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你好,我是地道君,欢迎你继续跟我一起走进《网络热门古画“鉴定”》的第21期

深秋来到,又到了漫山遍野看红叶的时节。今天的主角,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谈及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传统的文人山水,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要么是那种墨分五彩、淡雅悠远的浅绛山水,或是设色艳丽、精工细琢的青绿山水。
是,你看这幅描绘秋景的画,从上到下,都被浓艳的红黄色调所覆盖,只在很小的局部,有一片浅色地带

《丹枫呦鹿图》

(图©辽代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如果没有专人提示,你可能觉得:这画风太现代了,甚至有点所谓的“国际范儿”。但是,地道君告诉你:这幅画诞生在古代中国,而且是1000多年前
这幅打破常规、“很不像中国画”的古画,到底是什么来头?接下来,地道君邀请你一起,来看看这幅不寻常的画——《丹枫呦鹿图》

01 千年之前,“重彩”出世 |

跟很多古画一样,这幅画原本没有名。画面主体是一大片红枫和一群正在报警鸣叫的野鹿,后来的鉴赏者,很可能因此将其命名为《丹枫呦鹿图》。画的诞生年代是辽代初期,大约相当于中原的五代、北宋过渡期,距离现在超过1000年

创作者没有留下名字,专家根据内容考证,应该是当时辽代的宫廷画家所作。按照媒材、技法分类,这是一幅绢本重彩绘画

《丹枫呦鹿图》(局部)
(图©辽代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画中的树叶或明黄,或紫红,铺满了整个画布,灵动的群鹿点缀其中。这些鹿姿态各异,有的立于林际,有的隐于林内,有的站立,有的蹲伏。突然,远处似乎传来一阵可疑的声响,长着美丽鹿角的领头雄鹿警觉地竖起耳朵,昂首远望,观察是否有威胁袭来。静谧的山光秋色与这突如其来的一惊,构成颇具情趣的动静对比

《丹枫呦鹿图》(局部)

(图©辽代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相比内容,这幅画的风格更让今人连连称奇。

先看构图,也就是古人说的“章法”“经营位置”,其中有个重要的讲究是“疏密”处理。在中国美术史中,历代理论家、画家有一个基本共识:画画,要疏密有致,尤其忌讳把画面铺得太满。由此,中国画的“留白”历来让人称道


但你看这幅画,从上到下,不仅用色浓重,而且各种元素密密麻麻
上半部分的树木植被层层堆叠,密不透风;下半部分有土丘、沟壑,稍有缝隙,但也都是紧凑地出现,没有一寸的留白;中间鹿群所在的地面颜色较浅,但放大细看,是画家用密密麻麻的小短线,勾勒出一大片草甸。

《丹枫呦鹿图》(局部)

(图©辽代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再看技法。这幅画用笔都是以细细勾勒为主,几乎看不到皴擦和水墨渲染的痕迹,甚至有些近乎油画的手法。相比大多数中国古代绘画,我们能感受到另类的文化元素。

这样一幅“打破常规的中国画”,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呢?漫山红叶和呦呦鹿鸣背后,到底在传递什么信息呢?

02 山水花鸟,似是而非 |

《丹枫呦鹿图》单从绘画种类上就值得一说。我们将其简单地归为山水画或是花鸟畜兽画,都是不够精准的
这幅“半山水半走兽”的作品从绘画主体上来看,似乎属于花鸟畜兽画,但若作为一幅花鸟画,它又有山水画的布景格局和开阔气势若归为山水画它亦有别于传统山水,在创作技法上充满了装饰的意趣。
如果我们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与绘画背景,会发现这幅画中用到的技法和隐于画中的艺术理念都和中原地区的绘画不一样。宋代的绘画是以文人画为主,文人画中的山水就是带有文人气质的观照方式,山高水长、意境清幽,以墨色浓淡渲染山水以表现自己的心境。

《富春山居图》(局部)

(图©元代黄公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前边我们已经指出,《丹枫呦鹿图》并不像传统文人山水那样保有“留白”的意境,而是全部画满以求还原画家眼中的真实景象。画中的颜色,都来自中国传统矿物质颜料,但呈现的效果却有西方油画丙烯颜料产生的迷幻之美。

如果非要和中原绘画找寻联系,我们能想到五代时期黄筌、黄居寀父子的“黄家富贵”画法,但《丹枫呦鹿图》的浓艳程度却远远超过前者。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几组对比图,来更加直观地感受《丹枫呦鹿图》的“多重属性”

首先,《丹枫呦鹿图》虽然看起来不同于中原画风,但是它里边依然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底子,使用的是传统中国笔墨和颜料,被归入“中国画”没有问题。

在唐代之前,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要题材,但如顾恺之、陆探微等画家已经在画面中表现出了树石背景。而在《丹枫呦鹿图》中,我们便可以看到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一些画法,与顾恺之笔下细密的线条和双勾填色的方法相似。

《丹枫呦鹿图》(局部)和《洛神赋图》(局部)对比

(《洛神赋图图》©晋顾恺之作,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只不过在顾恺之的笔下,树石仍然是作为整幅画面的背景,是用来串联人物和画面故事的“配角”,形成“人大于山”的视觉感受。而从《丹枫呦鹿图》中,我们可以根据树石的画法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技法较前代已经成熟很多,树木与鹿群的比例自然和谐,树枝的姿态变化真实丰富,在描绘的时候也十分注意前后遮挡的关系。

其次,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丹枫呦鹿图》又加入了地域特色,也就是东北地区白山黑水所孕育的民族文化元素

从唐灭亡到元建立,历经370余年的动荡分裂时期,这个时期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多元文化碰撞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与艺术的表现形式。

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竹雀双兔图》与《丹枫呦鹿图》同为辽代绢本绘画,当我们把这两幅画放在一起比对就能发现:《竹雀双兔图》中花草的设色用了遮盖力较强的石绿和蛤白,在渲染时也并没有沿着勾线轮廓的边缘,而是覆盖住部分墨线,以色块区分形状,这和《丹枫呦鹿图》的设色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丹枫呦鹿图》(局部)和《竹雀双兔图》(局部)对比

(《竹雀双兔图》©辽代佚名作,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


在构图上《竹雀双兔图》中的各类画面元素排列有序、层次分明,每种植物的造型也基本对称,整幅画面构图平衡,有着与传统绘画不同的装饰意味。这种装饰画的处理方式也与《丹枫呦鹿图》的画面风格不谋而合,这也许就是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审美取向。

最后,除了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这张作品中也不乏来自海外的异域文化元素

同为五代时期的画家徐熙,追求野逸精神和视觉效果,注重写生的真实性。传为徐熙的作品《雪竹图》就体现了以笔墨表现物象造型及空间的技法特征,不勾轮廓,以晕染技法将竹石在画面中衬出。

《丹枫呦鹿图》(局部)和《雪竹图》(局部)对比

(《雪竹图》©传 五代徐熙作,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这一画法与《丹枫呦鹿图》十分相似,画中的鹿先用淡色勾勒轮廓,再用墨多次渲染出浓淡变化,呈现出凹凸分明的体积感。相比一些注重写意的作品,这样的表现手法偏重写实,是随着佛教传入的天竺凹凸画法影响的结果。

03 呦呦鹿鸣,声从何来 |

让我们再来看看画里的主角,鹿。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鹿”是很常见的元素。看到画名“丹枫呦鹿”,我们很容易想到《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幅画的命名者应该也是用了《诗经》里“鹿鸣”的典故。但是,对于这幅画来说,鹿的寓意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看这鹿的身形,跟我们在一般绘画里的小梅花鹿不同,它壮硕似马,背部毛色明显更深,腹部毛色较浅,臀部为白色。根据外形特征,我们可以合理推断:画中之鹿属于群居于中国北方,尤其是长城以北地区高山森林中的马鹿。

《丹枫呦鹿图》中的鹿和现实中的马鹿对比

图片


北方的草原、森林地区动物有很多,那辽朝的画家,为什么会选择鹿为描绘对象呢?

这是因为:对于辽代的建立者契丹人来说,鹿具有特殊的意义《辽史·国语解》记载:“祭麃鹿神:辽俗好射麃鹿,每出猎,必祭其神,以祈多获。”可见,辽人十分崇拜鹿的神灵——麃鹿神,而这种信仰也来自其生活的山林环境,这种地带有丰富的动物多样性,鹿群就是代表性的物种

根据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和辽国第七位皇帝辽兴宗耶律宗真都曾绘有《千角鹿图》

除了作为部落崇拜的精神图腾,“鹿”还有另一个重要寓意。

“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是我们熟悉的成语,这里作为“猎物”的鹿,成了夺取天下的试金石。关于这个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秦失其鹿,天下一齐追。”意思是:秦国丢失了它的鹿,天下群雄一起去追逐抢夺。天下人“追鹿”“逐鹿”,就是各路势力争夺天下

《骑射图》

(图©传五代李赞华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辽朝虽然是边疆政权,但其统治者及其先祖很早就跟中原地区进行交流。唐代时期,契丹人的首领还一度被赐姓“李”,与皇室同姓。基于此,契丹人对“鹿”的重要象征意义,应该不陌生。

这幅画中,丛林中的鹿群,因为听到某种信号,正在发出鸣叫。让它们如此警戒的来源,很可能是不远处有准备狩猎的人。据宋代《图画见闻志》记载,包括《丹枫呦鹿图》在内的一组“鹿”为主题的绘画,曾被辽兴宗赠给宋仁宗

以这样的作品赠给对峙的中原政权,或许蕴藏着契丹人“逐鹿中原”的意图。进入中原宫廷后,或许因为“怪异”的画风,或许传递“逐鹿”的意图,它并没有被宋人重视,没有留下当时的记录。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印鉴信息,来自元代内府。随着王朝更替,它一直收藏于宫廷,直到后来被带到海峡对岸。

04 丛林部落,四时捺钵 |


一开始我们就提道,这张画有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地方,但这种“反常”放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许只是“寻常”

如果我们总以中原绘画的眼光去考量《丹枫呦鹿图》,当然会得出“反常”的结论。而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恰恰契合了与契丹画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这幅画的铺排方式,在同时期的宋画中很少见,但现代的人并不陌生,因为它很写实,甚至就像随手拍下来的风景照片。同类的作品,西方风景写生中,也常常有。

对应到《丹枫呦鹿图》里,树林和鹿群是秋猎时节的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眼中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耳濡目染中,这样的画面在画家脑海中形成了强烈的印象。这种跟注重“疏密结合”“虚实对比”,讲究“留白”的中原绘画截然不同的构图方式,恰恰就是当地人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的写实描绘。

《丹枫呦鹿图》(局部)

(图©辽代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画面描绘虽然以丛林和鹿群为主体,但我们能感受到其背后隐藏的山体。如果你去过东北的大兴安岭、长白山区,就会立刻理解了这幅画的内容:那里的丛林植被十分茂密,有了树木的阻隔,山体的轮廓反而显得模糊了

这也恰恰是东北地区山地的特征:总体海拔不高,坡度低缓,不像中原的太行山、华山那样,岩层裸露,壁立千仞。

《秋林群鹿图》

(图©辽人佚名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现在,这张画被后人装裱成了卷轴,收藏在博物馆机构。但是,它当时诞生的时候,并非如此。那它该出现的地方是哪里呢?很可能是作为屏风。

《丹枫呦鹿图》(卷轴)外部
(图©辽人佚名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内蒙古庆陵是辽皇陵之一。考古发掘,让地下的世界重见天日。墓室的墙壁上,绘制了四张壁画,专家命名为《四季山水图》,分别对应着当地人熟悉的四季风景。

辽代壁画《四季山水图》

(图©内蒙古庆陵辽墓出土)

图片


墓葬里的场景,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还原。四幅壁画的造型,就是现实中宫廷或营帐里的一组四扇屏风。

四张画里的内容,不仅是自然风景,而且象征着契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四时捺钵”《四季山水图》的秋景同样出现了成群的大角鹿,内容与《丹枫呦鹿图》大致相同。

辽代壁画之《四季山水图》(局部)

(图©内蒙古庆陵辽墓出土)

图片


“四时”即四季,“捺钵”来自契丹语,意思是“行宫”“行营”。连起来,意思就是随着季节气候不同,人们会到最合适的地方去居住,并进行相关的生产生活。

四季捺钵,被概括为春水、纳凉、秋山、坐冬四个阶段,其中春水和秋山最为重要。“春捺钵”,主要是到河湖中用猛禽捕猎水鸟;“秋捺钵”,主要是进山射鹿、猎虎。这幅《丹枫呦鹿图》就生动地反映了“秋捺钵”时节的风景。

辽代壁画之《四季山水图》(春景图 局部)

图片


以上就是本期《网络热门古画“鉴定”》的内容,在以后的推送中,我们还会推出若干像这样的来自边疆地区的绘画作品。我们下一期,不见不散。


| 互动话题 |

除了《丹枫呦鹿图》

你还觉得哪些古画很“现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