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丽塔》:男人的欲望如何进入文学的叙事?

 置身于宁静 2023-11-04 发布于浙江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为我们所知道,主要还是那部惊世骇俗的小说《洛丽塔》,虽然这部小说貌似通俗,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其实另有奥秘。

《洛丽塔》对“欲望”的书写直抵人心的深处,每个人都被欲望所困,无法摆脱。可以说,洛丽塔在能指之外还具有所指的意义。纳博科夫的小说无不精彩,然而一概都是玩笑;把玩笑开到开天辟地的程度,纳博科夫是无与伦比的。

在纳博科夫的眼里,世界是潜在的小说。作家其实就像是魔法师,以艺术的直觉解构生活,从司空见惯的现实之中获得美,“使任何虚构世界的细节获得生机。”借助于作家对世界的多重视角,纳博科夫完成了一次次想象、一次次戏仿、一次次反讽。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一个放弃母语(俄语)的作家如何以英文写成伟大的小说?纳博科夫自己曾经说过,他的个人悲剧在于“我不得不放弃丰富无比的母语——那些我可以信手拈来的自然语调,可以娴熟驾驭的俄文,而以二流的英文取而代之。于是我失去了我的所有装备: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子、黑色的天鹅绒背景布、那些隐含的联想与传统;而一个本土的魔术师,一身白色燕尾服,风度翩翩,驾轻就熟地操作着这些裝置,便可神奇地变幻超越他的文化遗产 。”

《微暗的火》可以说是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它问世之初,就以后现代拼贴式的写作差点把正统的批评家吓着,甚至连先锋批评家也认为它不是小说。然而拉美小说大师卡彭特尔说过:“当小说不像小说的时候,那就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比如像普鲁斯特、卡夫卡和乔伊斯那样——我们的时代,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从读者惊讶'这不是小说’开始的。”

纳博科夫的小说取名“微暗的火”,其实是有典故的,出自于莎士比亚的悲剧《雅典的泰门》,意指月亮偷窃太阳的光辉,反射出微暗的光芒。《微暗的火》不提供可读性,只是挑战人的智力。这部小说几乎没有固定的答案,它展现的乃是作者本身,或者是未完成的诗歌注释。结构的奇特,互文性的叙述,已经并非小说的重心,关键的乃是作者为何如此叙事。

当然这一切或许没有答案。纳博科夫就这么写啦,至于阐释,那是读者或批评家的事,跟作者无关。要知道纳博科夫是一个强调天才的作家,对现实主义小说不屑一顾。我仿佛看到纳博科夫微微冷笑,那一束微暗的火,渐渐燃烧,照亮整个夜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