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经历一定与其经历息息相关,我选择练书法就是因为喜欢行草书,尤其喜欢《寒食帖》,但他们偏叫我先练楷书,对此我十分不屑,楷书跟行草有什么关系? 我还因此上网查了查,结果大体类似,什么楷书是用笔结字的基础,楷书根基不足学不了行草云云。当年网络文章没现在这么多,更没现在细致,所写所记都相对笼统,只讲对用笔结字有影响,具体影响在哪里又讲不清,还不如直接看视频。 为了下载名家教学视频,后半夜从学校跳墙出去上网吧,边下载边睡觉,看多了也发现明显缺陷,定位是面向广大初学爱好者,教的也是入门内容,但主讲人所用词汇却比较专业,让人一听十分有道理但又想不通细情,看完之后糊糊涂涂,有底里揣着一半没底。 这种问题至今存在,电视书法节目宣传火热,我从不看,偶尔刷到网上流传片段,看到受邀专家和节目形式就知道没法看,还不如十几二十年前节目靠谱。 文章视频都不算靠谱,说不行又不说清, 起初也只是慢慢临摹,尽量以像为主,颜真卿苏轼黄庭坚杨凝式等,主学唐宋,后来我发现自己临帖水平还可以,从形似上讲要比现在临得像,之所以喜欢苏轼杨凝式李建中,是黄庭坚在《寒食帖》跋尾提到了此二人,苏轼学,我跟着学应该不会出问题。 那个阶段所临杨凝式李建中不光自己看着舒服,别人看也没问题,这让我信心大涨,书法如此简单,必须练楷书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临帖临的好自然对创作跃跃欲试,能直接走向创作谁也不愿意下苦功夫临帖,人之本性。 这时问题就出来了,脱帖之后写起字总不像临帖那样规矩,即便帖子中的字已经完全背过来,背临也临得不错,可面对新内容总无从下手,即便遇到背过的字,由于其他字写得杂乱无章,背过的字也会受到影响写不规矩。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总以为是功夫不够,确实也是如此,区区两三临帖年时间哪有什么创作能力可言,写不出东西很正常,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能让自己信服的借口而已。当时关注科班教学,我发现他们两三年时间就能写出让我感觉非常好的作品,训练方式一定比我合理。他们除了有人教外,临帖时会在楷书上花费大量精力,所以创作时即便有缺陷,字看起来也相对稳妥,不会生出丑态。 我第一次开始反思问题是不是出在没写楷书上。想了一段时间,越来越感觉就是如此,但我还不死心,逆反心理又一次战胜了理智,我总觉着行草入手一定有出路,只是时间还不够,我当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预期,如果学到第五年还是这个样子就换条路,如果有一点能出来的苗头就继续坚持。 我没能坚持到第五年。 我初学时就见过我老师,他不收学生,总认为自己才写了三十年,水平不够。后来再见他,我练字快四年,也是机缘巧合,他再看到我字的时候看出我属于临门一脚那种,踹一下就能进去,摸索还得自己耗费几年时间,于是就开始教我什么叫法度,什么叫规矩。 这些内容也不难,就是那些文章视频中总也没人讲清的东西,都是些书法的基础概念,一共也没几次,加起来三五十分钟不到,自己消化了小半年才想明白。 消化过程中我也没写楷书,虽然老师让写,我也没照做,人愣,还没看见绝路嘛,怎么会回头。由于懂了点法度,法度带来的精神感受也就逐渐能看得清了,总感觉这个字越写越有问题。 咋办呢?还是要改。于是歇了几个月没写没看,忘记了三年多的用笔习惯,继续从楷书写起,这时入手比较快,知道法在哪里,度在哪里,写两三个月颜楷用笔习惯就逐渐正规。 再学行草发现和以往感觉不同,已经不是记形,而是记变化规律,规律要好理解一些。但也因此发现了楷书的作用,不记行草的形,规律是要靠楷书打下的用笔基础去呈现,否则还是要记形,死记形不对,那写楷书就一定对。 当然,愣头青主要突出一个楞,不怕吃苦,不怕撞墙,对行草入手的事还是念念不忘。不懂法度时以为这里有出路,懂了法度后也没觉得有冲突,行草同样可以练习用笔基础,只要方法得当,其作用和楷书基本类似。 由于当时对法度了解得比较深入,在拆解完练习过程后发现这条路还是可以走,但必须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要由懂书法的人口传手受,时时纠偏才行,否则很容易就跑偏了。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对练习者而言依旧是一种克制,明明练行草,却要以慢为主,并不比直接写楷书舒服多少。 后来我又发现一类人,就是临摹能力强,控笔能力强,笔感强的人,他们经过短暂训练后临行草书不缺速度,结字用笔质量也不差,我又觉着这个方法还是很可行。不过由于这种人本就少,算有些天赋,不想灌输过多太偏激的思想,还是走正路容易出功夫,故而多数建议以楷书为主。其中有几个年纪较大的人,练字只是觉着好玩,对功夫没需求,只想写行草,我就在他们身上尝试了一些只写行草的训练方法。 结果呢,短时间内对临帖创作还算有增益,但往往半年一年后再看他们的字时,就逐渐走偏了,还是克制不住行草速度带给人的诱惑,很多关键部位开始变油滑,再也没初学时的灵气了,我知道,这大概就算完了。不过他们对此还是比较满意,因为我们看到的油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功夫上的流畅,是进步。好在年纪大,心性豁达,对书法水平没有要求,只是图好玩,他们认为好就可以了。 在年轻人身上这种方法从没敢试过,是一种遗憾,也许他们可以走出来,不过更多还是误人,也就没再想过。 后来在一些展览中经常发现有人学一两年就能入展,大概以章草为主,偶尔会有一些长篇多字的小行书,整体气息真不错,看细节也没有太深的楷书基础,指导者肯定是个水平极高的人,此类入展者更是个例,几年遇见两三个人,就够培训机构吃几年。 不学楷书能行吗?还是能行。 至今依旧觉着此条方法可行,但终归会受到限制。能不能行,关键不在能不能,而是在“行”,行是一个标准,多行才算行。如果标准不高,少数人能,如果标准中等,不学楷书学篆隶,早不学晚点学也能,如果标准高,五体需皆精。 从那之后也就没再纠结过写不写楷书的问题,想追求什么层次就得学什么,该少的一点不能少,学得全都未必能达到,何况不全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