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五省联军 直系军阀孙传芳麾下的军队

 自修历史图书馆 2023-11-04 发布于河北

同义词 五省联军(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队)一般指东南五省联军

东南五省联军简称东南军,是北洋军阀统治后期,由直系军阀分派出来的一个派系。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是孙传芳,因此,五省联军又称为孙传芳系。其统治范围为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江西广大富庶之区,与奉系张作霖直系吴佩孚三分天下、鼎立东南。因此,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将其列为主要敌手,双方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而孙传芳系最终分崩瓦解。1928年6月,五省联军残部被蒋介石的军队消灭。

  • 中文名

  • 东南五省联军

  • 外文名

  • Coalition forces in five southeastern province

  • 成立时间

  • 1925年11月

  • 别    名

  • 五省联军、东南军、孙传芳系

发展历史

编辑 播报

孙传芳麾下东南五省联军

孙传芳麾下东南五省联军(7张)

五省联军”前身是直系一部。1922年10月,驻闽北的皖系军阀王永泉率部驱逐投靠直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曹锟命孙传芳为援闽军总司令,于1923年春率第2师及周荫人的第12师入闽。同年3月,孙传芳被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
在1924年的江浙战争中,孙率部由福建入浙,未遇重大抵抗,长驱直入,把浙江地盘抢到手,被曹锟任命为浙江军务督理兼浙闽巡阅使。1925年,孙传芳又突然向盘踞于苏皖地区的奉军发动进攻,赶走奉系将领杨宇霆、姜登选,组成苏、皖、赣、浙、闽“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使“五省联军”成为别树一帜的军阀部队。
1926年至1927年春,“五省联军”被北伐军打败,孙传芳投入奉系军阀张作霖门下。1928年6月,残部被蒋介石的军队消灭。

战斗序列

编辑 播报

五省联军部队:浙军军,苏军,皖军,赣军 [1] 

浙军

江浙战争后,孙传芳分别收编了卢永祥、陈乐山的北洋军和浙江地方部队,并将浙江陆军扩编为4个师5个混成旅。
浙军编制序列
浙军 军务管理 孙传芳
第一师 师长 陈仪
第一旅 旅长 石铎
第二旅 旅长 徐震方
第二师 师长 卢香亭
第3旅 旅长 王淼
第4旅 旅长 李俊义
第三师 师长 周凤岐
第五旅 旅长 汪镐基
第六旅 旅长 盛开第
第四师 师长 谢鸿勋
第四混成旅 旅长 张庆昶
第六混成旅 旅长 彭德铨
第七混成旅 旅长 杨镇东
第八混成旅 旅长 颜景崇
第十混成旅 旅长 孟昭月
独立炮兵团 团长 张国威
督署卫队混成团 团长 李宝章
保安队 统领 夏超
第1队 统领 吴殿扬
第2队 统领 刘炳枢
缉私队 统领 王茂桐
1925年8月,奉军夺取苏、皖地盘后,北京执政府任命杨宇霆为江苏督办、姜登选为安徽督办。孙传芳深感自己处境困难,地位难保,为抵制奉军南侵,10月,孙传芳组成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自任总司令。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入浙,浙江陆军第1师师长陈仪,第3师师长周凤歧先后率部投奔北伐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9、第26军,陈仪、周凤岐分任军长。 [2] 

闽军

孙传芳任福建军务督理时闽军主要编制序列(1923年)
福建军务督理孙传芳
军务帮办兼护军使王永泉
闽北护军使 周荫人
陆军第1师师长张毅任
陆军第2师师长高义任
陆军第3师师长王献臣
陆军第7旅旅长任定国
陆军第8旅旅长陈国辉
陆军第9旅旅长杨汉烈
但为时不长,第7、第8、第9旅均投归福建建国军。1924年3月,孙传芳将皖系的王永泉、臧致平打败,其残部由臧致平、杨化昭率领突围经赣闽边入浙,投奔卢永祥。同年5月,孙传芳调任闽粤边防督办,由周荫人任福建督理。周接任后,即对留闽各军进行整编,除第1、第2、第3师不变外,又将原王永泉部扩编为福建陆军第1、第2旅。
9月,北京政府任命孙传芳为浙江军务督理兼闽浙巡阅使,孙率第1旅入浙,周荫人又重建第1旅,董胜标任旅长,并新建第3旅,苏埏任旅长。接着,向不听号令的民军兴师问罪。12月,围歼了驻扎泉州、南安的福建陆军第2师高义部。
1925年初,又相继新建了第4、第5旅和福建补充旅。此后,周为巩固自己在福建的统治地位,又对福建各部进行了整编,另以中央陆军第12师第24旅扩编为第3师;以第12师卫队旅扩编为第4师。
周荫人督军福建时闽军编制序列
闽军总司令 周荫人
第一师师长 张毅
第一旅 旅长 李芳池
第二旅 旅长 田宝琴
第二师 师长 李凤翔
第三旅 旅长 曹万顺
第四旅 旅长 杜起云
第三师 师长 刘俊
第四师 师长 孙云峰
第一旅 旅长 董胜标
第二旅 旅长 ?
第三旅 旅长 苏埏
第四旅 旅长 张庆昶
第五旅 旅长 吴大洪
补充旅 旅长 蒋启凤
海军陆战队混成旅 旅长 林忠
1926年10月,何应钦率北伐军入闽,一举攻占永定城,端掉周荫人 的前线指挥部,周率卫队仓皇逃走。恰在此时,闽军第2师宣布战场起义,并倒戈向其他闽军攻击,使闽军阵脚大乱,不是被歼,就是投降12 月18日,北伐军进驻福州城。周荫人率所部北洋军入浙,与孙传芳军会合。 [3] 

苏军

1925年8月,奉军取得苏、皖地盘后,浙江受到奉军的直接威胁,为抗拒奉军继续南下,浙江督办孙传芳组成苏、浙、皖、闽、赣五省联军发动驱奉之战。战后,孙传芳对苏军进行整编,共编为4个师又5个旅。以郑俊彦任苏军总司令。
江苏军编制序列(1925年底)
江苏军 总司令 郑俊彦
中央陆军第1师 师长 冯绍闵
中央陆军第10师 师长 郑俊彦
江苏第1师 师长 白宝山
江苏第3师 师长 马玉仁
江苏第1旅 旅长 杨和庚
江苏第2旅 旅长 李启佑
江苏第3旅 旅长 码登滢
江苏第76旅 旅长 张立中
炮兵旅 旅长 魏朝彦 [4] 

皖军

1925年夏,奉军侵占安徽后,北京政府任命姜登选为安徽军务善后督办,姜将皖军编并为3个混成旅。同年冬,孙传芳起兵驱奉,北京政府改任陈调元为安徽军务善后督办。陈率苏军1个师入皖后,又将皖军第1混成旅编并。至此,皖军由陈调元任总司令。
皖军编制序列(1925年)
皖军 总司令 陈调元
第六师 师长 陈调元 兼
第一混成旅 旅长 毕化东
第二混成旅 旅长 马祥斌
第三混成旅 旅长 王普
补充 旅长 刘凤图 [5] 

赣军

1925年10月,孙传芳在杭州宣布成立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任方本仁为赣军总司令。1926年初,冯绍闳率第3师赴江苏,受孙传芳改编。3月,邓如琢起兵驱方本仁,由邓任江西军务善后督办兼赣军总司令。
赣军编制序列(1926年初)
中央陆军第1师 师长邓如琢(兼)
第一旅 旅长 刘宝题
第二旅 旅长 秦虎宸
中央暂编第6师 师长 杨如轩
第11旅 旅长 洪汝钧
第12旅 旅长 王鸿麟
江军陆西第1师 师长 唐福山
第一旅 旅长 李钧
第2旅 旅长 傅应珩
江军陆西第2师 师长 蒋镇臣
第3旅 旅长 朱铭恩
第4旅 旅长 王麟庆
江军陆西第4师 师长 赖世璜
第7旅 旅长 吴建中
第8旅 旅长 谢杰
中央陆军第9混成旅 旅长 赵俊卿
江军陆西第1混成旅 旅长 云更生 [6] 

参与战争

编辑 播报

江浙战争

1924年9月3日至10月13日,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和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在江浙地区进行的军阀战争,又称齐卢之战。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江浙之战成为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哨战。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双方争夺富有军事、经济价值的上海;导火线是江苏的齐燮元不满浙江的卢永祥收容闽军藏致平、杨化昭残部。
1924年9月3日,齐燮元以收回淞沪地区管理权名义,进兵昆山、淞江、宜兴,江浙战争爆发。江浙战争双方的战略布署是:浙卢方面,卢永祥以浙江、上海和从福建入浙的藏、杨部队组成浙卢联军,自任总司令,分兵三路向苏齐进攻。第一路,淞沪镇守使何丰林率第十师及藏致平、杨化昭部,驻守上海,采取守势。何丰林、藏致平等任指挥。其防线为黄渡、浏河一线,这是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第二路,在长兴、合溪一带,由陈乐山率第四师采取攻势,拟以全力攻宜兴、常州,以切断苏省铁路,直趋南京。同时,泗水一线,由驻守湖洲的湖嘉镇守使王宾担任指挥,以抵御驻广德的皖军进攻。第三路,由张载扬、潘国纲任正副司令,驻守江山,采取守势。共计三路总兵力约9.1万人。苏齐方面,齐燮元联合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军队组成四省联军,以朱熙率领第十九师驻守防沪宁前线,分兵四路向浙卢进攻。第一路攻上海,由宫邦铎率领一混成旅进驻镇江、丹阳一带;马玉仁部由淮阴调驻南通,威胁吴淞;白宝山部驻守海州待命;由宫邦铎、马玉仁等任指挥,其中又分三路:左路,由浏河、太仓攻吴淞;中路,由昆山、安亭直趋黄渡、南翔,沿沪宁线向上海进攻;右路,由安亭分兵攻青甫等地,直趋淞江,以切断浙、沪之间的联络。第二路,守宜兴,由陈调元任指挥;第三路,攻广德,由安徽省旅长王普担任,“由泗安直趋吴兴,北断长兴退路,南达杭州”。以上三路,由齐燮元任总司令,并亲率第六师吴佩孚派来的张允明混成旅和王桂林的武装警察,坐镇南京溧阳一带。第四路,攻仙霞岭,进攻浙江后方,由孙传芳任总司令。这四路总兵力共8.1万人,加之闽、浙、皖、赣各路援军,实力大大超过卢永祥。9月3日,齐燮元令官邦铎进攻昆山,战争开始。起初,浙卢联军进展比较顺利,但三方受敌,孤立无援。双方在嘉定、黄渡、太仓、浏河一带相对峙。但由于卢军第二路攻占宜兴进兵武进以击齐军之背的计划失败,局势变得对卢军不利。9月16日,浙江局势发生变化,由于皖、闽、赣军先后向浙卢军进攻以及浙江边防副司令张国威投降,孙传芳部从福建猛攻仙霞岭,占领衢州。9月17日,卢永祥在浙江省署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警务处长夏超代理省长职。18日,卢永祥发表“移沪督师”通电,被迫携浙江省长张载扬离杭州去上海,并将浙卢联军总司令部由杭州移至龙华,浙军退守淞沪,浙卢军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19日,齐军攻占南翔;25日,孙传芳占嘉兴;10月9日,浙卢军退出淞江;13日,卢永祥被迫下野,偕同上海护军使何丰林逃往日本。随即,浙卢联军残部选皖系军阀徐树铮为总司令,继续同齐军对抗;10月15日,徐树铮被上海工部局软禁。至此,激战一余月的江浙战争以直系胜利和皖系失败而告终。
江浙战争之后,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卢永祥浙江督办职务,卢部约5个师人马为孙传芳收编;任命齐燮元兼任淞沪护军使;孙传芳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 [7] 

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直系军阀浙江督办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争夺东南地盘发生的军阀混战,也称第三次直奉战争或孙奉战争。
奉系势力的扩张,为已占有安徽、浙江两省地盘的孙传芳所不能容忍。为了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孙传芳决定利用人民反奉情绪发动战争,将奉系张作霖的势力驱逐出东南地区。1925年10月10日,孙传芳在杭州秘密召开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各省代表会议商讨反奉,决定先发制人。11日,孙传芳首先通电反对上海当局压迫工人运动和听任各国派员来沪进行司法调查,以“爱国爱民”为标榜,骗取人民的同情、支持,同时准备以秋操为由集中兵力于淞江、长兴一带。15日,孙传芳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名义,借口奉军驻淞沪,破坏和平,与浙江省省长夏超、安徽督军周萌人通电反奉。孙传芳在长兴、宜兴、湖州一带防地设置两万以上兵力,并派卢香亭、陈仪为前敌指挥,向奉军驻地发动突然进攻,从而掀起了浙奉战争
此时,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直系军阀和地方军阀纷纷拥护孙传芳讨伐奉军。而当时奉系军阀在长江流域势力尚未稳定,北方又受到冯玉祥所部国民军的威胁,不能派更多兵力南下,因此,战争伊始就节节后退。奉军邢士廉、丁春喜部不战而退,被迫放弃江苏、安徽两省,退至徐州。孙传芳部于16日占领上海,19日进占南京。邢士廉、丁春喜部退到徐州后,与张宗昌部会合,孙传芳部乘胜渡江追击,孙传芳的直军与奉张联军在徐州地区展开激战。孙传芳部于11月7日大败张宗昌部。11月8日,孙传芳部进占安徽蚌埠和江苏徐州。浙奉战争遂以孙传芳取得胜利而告终。同日,孙传芳在徐州召开庆功大会。孙传芳约集闽、赣、皖三省军阀和江苏地方军阀于11月底在南京召开五省联军成立大会,正式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下辖浙、闽、皖、赣四省的总司令及海州、淮扬、南通之镇守使,所部号称20余万大军。从此,孙传芳就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五省,不断扩充势力,逐渐称霸东南地区,进而脱离直系节制,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8] 

国奉战争

北洋军阀联合向倾向革命的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发动的一场大混战。1925年和1926年上半年,中国北方政治形势的中心问题就是直系奉系军阀国民军的角逐。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想联合另一方以反对第三者。时局变幻莫测。三角角逐,以国民军直系孙传芳部联合反奉开始,以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告终。
奉系势力入关后,首先面临着同国民军的直接矛盾。这个矛盾在郭松龄倒戈失败和国民军同李景林在天津交战后更加突出。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彻底失败,退踞岳州,但企图重整军力,卷土重来。然而,直系军阀内部这时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吴佩孚的直接目标不是张作霖,而是国民军;是打回北京去以解曹锟之危,重掌中央政权。此时吴佩孚在南方可以依靠的有实力的人物,主要是浙江的孙传芳和湖北的萧耀南。此外还有江西的方本仁,福建的周萌人,湖南的赵恒惕,四川的杨森,云南的唐继尧等,但主力只有孙传芳、萧耀南和靳云鄂。然而军阀们各有自己的实际利益,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与吴佩孚企图拼凑力量立即攻打国民军的目的完全相左,因而一时难以真正联合。奉军趁机入关占据直隶、山东,及至安徽、江苏。
奉系势力伸入安徽、江苏和上海后,同孙传芳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孙传芳自感力量不足,因而无意争夺政权北京,但他想当东南王。奉系势力插入苏沪皖,把孙传芳垂涎已久的肥肉抢去,令孙传芳感到难以容忍,由此引发了奉孙争夺沪苏的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吴佩孚东山再起。于10月21日清晨抵达武汉后,吴佩孚立即在查家墩设立十四省讨贼联军司令部,自任司令。当天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抽调一师两个混成旅会攻徐州。任萧耀南为十四省讨贼联军副司令,寇英杰为鄂军第一路司令,陈嘉谟为第二路司令,卢金山为第三路司令。在军事会议上,吴佩孚还委任马济桂军第一路司令,杨森川军第一路司令。但这些都是远在黔桂川等省的不可靠的力量。10月19日至24日,吴佩孚连续发出3个讨贼通电,要讨奉系张作霖这个“贼”。
对于张作霖来讲,北有冯玉祥的国民军,南有直系的反奉战争,压力太大。奉张势力不久前才从苏沪皖被逐,如今山东又告吃紧,倘若此时冯玉祥同吴佩孚携起手来共同反奉,奉张必成败局。于是张作霖决定分化直系与国民军,并拉拢其中一方击破另一方。本来自奉系入关后就同国民军在华北针锋相对,加上冯玉祥暗中支持郭松龄倒戈,更使双方势不两立。张作霖下决心离间吴佩孚同国民军的关系。他选择了联直反冯。
1925年底,张景惠受张作霖委派,到汉口游说吴佩孚,又派苏锡霖到兖州说服靳云鄂,实现前敌议和。张景惠同吴佩孚议定合作条件后回沈阳复命。吴佩孚也甚为高兴,于12月31日通电声明:讨奉军事结束。但吴佩孚的讨贼军总司令一职仍不变,而“贼”的内涵在不到3个月内,则由张作霖一变而为冯玉祥。直奉国三方,又出现了矛盾交错的复杂局面。1926年1月5日,张作霖回电吴佩孚,表示“谅解”。至此,张吴已共同携手,把矛头指向了国民军。同时,还联合了直鲁联军头子张宗昌、李景林,从三方面指向国民军。
国民军控制的京畿和直隶、河南地区处在奉直鲁联军的夹击之中。国民军处于内外交困中。冯玉祥认为直奉联合力量远大于国民军,且张作霖、吴佩孚绝难容纳自己,为了保存实力,冯玉祥决定引退以消除直奉讨冯的口实。冯玉祥一方面在1926年1月1日通电辞职,宣布下野,随即将军队和地盘交给部属,并于5月赴苏联考察。这是冯玉祥的一个缓兵策略。另一方面,冯又派人分别会见张、吴,希望停战议和。同时又指示鹿钟麟在北京发动第二次政变,驱段下台,释放曹锟,迎吴进京。但均遭到拒绝。
冯玉祥下野并没能阻止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反而更助长了直系和奉系军阀的气焰。1926年1月11日,张作霖调奉军入关,19日占领山海关。奉系军阀李景林与张宗昌合组直鲁联军,准备夺回天津。1月20日,吴佩孚也在汉口召集军事会议,决定率兵从湖北进河南,配合奉军进攻国民军。吴佩孚命寇英杰率5个混成旅进攻国民军第二军。任命寇英杰、陈家谟、卢金山为一、二、三路司令。命令靳云鄂由东路,即由山东回师河南。奉直联合进攻国民军的战争由此爆发。这时,晋系军阀阎锡山也和吴佩孚、张作霖勾结,参加围攻国民军。这样,国民军处在直奉各系军阀的包围之中,处境十分艰难。国民军将领岳维峻见到吴佩孚的讨冯通电和攻豫情报,便在郑州召开军事会议。岳的布署是:命令十一师蒋士杰部在信阳设防备战,并派田生春、杨瑞轩两旅增援豫南。命令李纪才攻鲁部队迅速撤回豫东。国民军第二军其余主力集中于洛、郑、汴地区。1月29日,寇英杰率军攻信阳,蒋士杰坚守信阳一个半月,至3月13日降吴。同时,国民军第二军于2月初通电讨吴,不久国民军第一军、三军皆通电响应。米振标的毅军也通电响应,并表示愿意接受岳维峻的指挥。2月10日,吴佩孚因寇英杰久攻信阳不下而改变战法,调刘玉春两旅监视信阳,令寇英杰绕道北进。不久,吴军势如破竹,先后占领确山、驻马店、漯河、许昌等重要城市。岳维峻部队败退到郑州附近。信阳后路断绝。直鲁联军与靳云鄂约定:津浦线由直鲁联军负责;京汉线由靳云鄂负责,向河南、直隶进攻。2月15日,吴佩孚委任李景林、张宗昌为直鲁联军总司令。李、张即同时通电攻击国民军。2月17日,靳云鄂在豫东占领归德,守军郭振才部不战而迎靳军入城。26日,靳军攻开封,毅军米振标部队迎靳军入城。28日,靳云鄂为开封各团体拥为河南全省保安司令。接着就率军攻郑州。米振标也掉头通电讨岳。3月1日,岳维峻缩紧战线于郑州,并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很多将领主张立即退却。岳维峻于3月2日弃郑州西逃。靳云鄂和寇英杰两部于3月4日会师郑州并继续西追。3月6日,岳维峻乘火车到洛阳,但第二军的弹药车被地方武装炸毁,一时秩序大乱,枪声四起,岳维峻继续匆忙西逃。吴军占领河南,兵进河北石家庄。在山西,晋系军阀阎锡山与吴佩孚相呼应,出兵娘子关,南攻顺德,北攻保定。国民军在直奉晋等军阀的联合进攻下,先后放弃了天津、北京。1926年4月7日,奉直鲁联军分四路向北京国民军进攻,奉军褚玉璞在杨村督战。4月15日,奉直联军进入北京,国民军退守南口。5月8日,退驻南口的国民军改编为7个军,军长分别由鹿钟麟、宋哲元、李呜钟、郑金声门致中石友三刘郁芬等人担任,公推张之江任总司令。各路国民军与直奉晋联军激战于南口、晋北等地达4个月之久。1926年8月,国民军大败,退至内蒙古、西北。
北洋军阀之间的最后一次大混战至此宣告结束。 [9]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北伐军在击溃吴佩孚主力后向江西进军。之后,北伐军逐渐把主要力量用于江西战场,同孙传芳的军队展开激战。孙传芳原属直系,后分化出来自成一派。北伐开始时,孙传芳对吴佩孚在湖南同北伐军的战斗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想坐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一旦出兵两湖,会让奉军乘机夺取他在江浙的地盘。吴佩孚在两湖失利后,孙传芳与张作霖协调关系,立即调集10万兵力分五路向北伐军侧背攻击。江西的战斗从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上旬结束,战斗主要集中在赣西北,尤其是3次会攻南昌的战役。孙传芳和蒋介石分别坐阵两方指挥战斗。在苏联军事顾问的指挥下,再加上孙传芳内部倒戈事件接连发生,上海工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北伐军先攻下九江,完成对南昌的包围。孙传芳见败局已定,乘军舰逃回南京,北伐军占领南昌。至此,江西之敌全线溃退。
北伐军东路军于9月开辟福建战场,对孙传芳属下周荫人部展开攻势,以排除对广东的威胁。北伐军在福建战场的战斗持续了两个多月,由于福建农民武装和市民的积极响应,加上周荫人部下纷纷归顺国民军,北伐军基本未经过激战,10月中旬轻取福州,周荫人逃往温州。北伐军乘胜向长江下游进军,消灭孙传芳残部。
在吴孙两大军阀相继溃败的情况下,各派军阀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于1926年11月下旬,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举行天津会议力求弥合他们之间的矛盾,合力“南伐”,共同对付国民革命军,并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1927年1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调整战略部署。为了夺取沪、杭,肃清长江下游,会议决定分西、中、东路继续追歼敌军。西路军以驻在两湖地区的第四、八军为主力,以唐生智为总指挥,沿京汉线进攻河南敌军。中路军以第二军、第六军和第七军为主力,由江西沿长江向安徽进军,由蒋介石兼任总指挥。中路军分江南、江北二支部队,其中江南部队由二、六军组成,以程潜为指挥,其目标是夺取南京;江北部队由第七军组成,以李宗仁为指挥,其目标是夺取津浦线上的重镇蚌埠。东路军以第一军为主,何应钦任总指挥。它由两支部队组成:一支由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军一部组成,由福建向浙江进攻;另一支由白崇禧率领的第一军和第三军各一部组成,由江西东部向浙江进攻。1927年初,北伐军分三路向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苏挺进。浙江战场,由于孙传芳部下周荫人与孟昭白因争夺杭州发生内战,驻守杭州之敌于2月中旬撤出杭州,退到上海和太湖沿岸。东路军未经大的战斗,很快肃清浙江残敌,于3月19日占领杭州。安徽方面,敌军内部陈调元、王普先后起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和二十七军。中路军未经激战迅速占领安庆、芜湖,进而解决了安徽问题。江苏战场,东路军占领浙江后,分两路向前挺进:一路沿沪杭路进攻上海,一路沿太湖进攻苏州、常州。3月中旬,东路军攻占苏州,常州,抵达上海郊区。3月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于次日胜利解放上海。与此同时,江南部队于24日攻克南京。孙传芳见大势已去,离开南京,逃到江北扬州。至此,自九江以下的江南地区已完全为北伐军所占领,与据守江北的直鲁联军、孙传芳军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而冯玉祥五原誓师后,进军甘肃陕西,随即进入豫西,形成与北伐军夹击河南之势。
国民革命军自出师以来,经过10个月在两湖战场、江西战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征战,革命力量迅速由广东发展到长江流域,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趋于溃败。 [10-11]  

战后改编

编辑 播报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 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 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5军)。
浙江的第6师,原 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 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 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 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 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12] 

知名将领

编辑 播报

孙传芳

孙传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字馨远,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下乔庄村,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后人,直系军阀首领,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恪威上将”,人送外号“笑面虎”,号称“东南王”,是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大军阀。 [13] 

卢香亭

卢香亭,字子馨,河北省河间县(今河间市)人。戎马生涯,历任旅长、师长、浙江督军等职。1925年冬,卢香亭被孙传芳任为前敌总司令。卢香亭帅部攻打并占领了浙、沪奉军驻地等,且乘胜渡江追击,在安徽固镇一带又大败奉军,俘虏了奉军总司令施从滨及官兵万余人,为直系立下赫赫战功,遂被任命为浙江督军。 [14] 

谢鸿勋

谢鸿勋(1882—1926),字绩兹,河北省大名府人,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最初投在皖系 卢永祥麾下,齐卢之战后,谢鸿勋被 孙传芳收编,深受孙传芳的器重,擢升第二师第三旅旅长,屡立战功。1926年 北伐战争爆发,谢鸿勋部被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击溃,谢鸿勋伤重不治身亡。 [15] 

周荫人

周荫人(1887-1956)直隶(今河北)武强县董庄村人。字樾恩。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入北洋军陈光远部,累迁至旅长。1922年升师长。次年出任泉永镇守使,后任闽北护军使。1924年任福建军务帮办、督办。1925年任政治善后会议会员。同年任五省联军福建总司令。1926年被北伐军何应钦部打败后下台。 [16] 

陈调元

陈调元(1886-1943),字雪喧,河北安新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国民革命军上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入北洋军,在直系冯国璋部下镇压二次革命。后历任宪兵营长、第47旅旅长、江苏第五混成旅旅长、徐海镇守使等职。1923年任安徽督军,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投靠奉系,任第六师师长,1925年升皖军总司令、安徽督办。1943年(民国32年)12月18日,陈调元在重庆市北碚病逝。享年58岁。1944年2月2日,国民政府追晋为一级上将。 [18] 

上官云相

上官云相(1895~1969)字纪青,山东商河人,国民革命军上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国民政府参军等职。在蒋介石发动的数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中担任重要指挥职务。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部总参议兼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时参与制造“皖南事变”。1945年后历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华北“剿总”副司令等职,参与解放战争。国民政府第一次授衔陆军中将,后晋升上将。 [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