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悟者常怀“九慎”

 guoxiongxin 2023-11-04 发布于广西

慎,心+真=慎。有真心,方为慎。真心是为慎的根本。开悟者常怀“九慎”:

一、慎独。慎独,是一种修养。慎者,独其独。《大学》有言,“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君子必慎其独也。”

常人在众处时,或能固其性,守其独。但在独处时,很多人就难以守住独的本性。面对独的状态,做出“寻寻觅觅”的动作,生出“冷冷清清”的情绪,时间一长,难免会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得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叹。这就是难受其独的状态。然而,开悟者,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固守独的状态,慎之又慎,独其所独。

开悟者能慎其独。他们都是善独的人。在众处时,既能合众而处,也能独立而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构建独立的思维系统,在说话时不会人云亦云,在做事时不会丛众而行。开悟者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开悟者在独处时,更能慎其独。他们在一个人时,能固守本心,独立思考,不乱思,不乱想;能固守本性独立行事,不乱行,不乱为。在独处时,能用读书、写作等高雅情趣,慎其独、善其独,在慎中修炼自己,在独中磨炼自己。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一个慎独的人,在那个追名逐利的时代,他的许多同学去科举考试,想得好的功名。但毛泽东恪守报国报民的原则,投身救国运动中几十年不变。在革命中,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质疑,毛泽东独到地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他的这种慎独,救万民于水火,让新中国崛起。他在独处时,常常读书,一本《共产党宣言》,他前后读了57年;一部《资治通鉴》读了几十遍。这就是开悟的慎独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二、慎守。慎守,是一种状态。守,就是把“方寸心”安放在身内。开悟者能固守本性,坚守本心。《庄子》有言,“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常人难识本心,更难守本心。很多人也知道要修炼自己,但因心之难守其本,导致形散而神散,走向修行的反面。就是不能慎守的缘故。

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而写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都有本心,人能没有本心吗?心,是宇宙系统的重要构件。整个宇宙犹如一个大的数据系统,每个人的心都是这个庞大系统的构成零部件。这同网络大数据系统一样,在网络上,常爱浏览什么内容,大数据就会更多地系统化地推送什么内容。在宇宙这个系统中也是如此。人的心常思考什么,宇宙系统就会更多地系统化地推动什么。常思大爱的人,会收到宇宙系统推送的大爱;常思诚信的人,会收到宇宙系统推动的诚信;常思财富的人,会收到宇宙系统推动的财富;常思进取的人,会收到宇宙系统推动的进取。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开悟者有强大的内心磁场,能固守本心,实践吸引力法则,善于将“心之阴”藏于“身之阳”,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人,他能慎守本心,将“良知”与“致良知”有机融合,形成“知行合一”的圣者之思。这就是开悟的慎守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三、慎言。慎言,是一种品德。人,常用几年学说话,却用一生学闭嘴。学说话容易,学闭嘴却很难。鬼谷子说,口乃心之门户。言虽出于口,但实出自心。要能慎言,慎守很重要。也就是说,先要守住心,才能守住嘴。守口,就是守口德。

在历史上,因不能守口而败的人很多。例如,杨修就是不知守口,不能慎言。面对曹操出的“鸡肋”考题,杨修说出了“食之无肉,去之有味”的话语。就是这一步步的不慎之言,让他走向了死亡。还有,沈万三也是不慎言者。1368年,大明首富沈万三提议犒军,朱元璋反问:百万军队,你发得过来吗?沈万三自信回答:每人发一金,没问题。然而,就是这一句“没问题”,让他惹下了麻烦,最后被流放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就是不慎言的危害。

那么,如何做到慎言呢?其实就是守住口。《易经》中这样说,“刮囊,无誉,无咎。”意思是说,像扎口袋一样把嘴巴扎得严严实实,这样不会有好处,但也不会有坏处。刮囊,就是好的慎言方式。老子就是这样的开悟者。作为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之史),官居高位,但面对天下大乱,老子却弃官归隐,于是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也只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从此隐去,不知所踪。这就是老子的慎言之道,就是开悟的慎言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四、慎行。慎行,是一种操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慎行,就是不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去的,不能去。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爱凑热闹,看到有热闹的地方,就管不住自己“独”的心,于是也管不住自己的行,就朝热闹的地方行了过去。部分人在这种热闹中,并没有享受到热闹,而是遭受了骗局。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一阵“过来看,过来瞧”“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吆喝声中,就过去了,于是买下很多不实用的物品。这就是不慎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开悟者能守其心,能慎其行。在生活中,毫不松懈,不凑热闹,有自己的行程;在人生中,毫不含糊,也不等待,有自己的步子。他们能一如既往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不踩道德底线,不踏法律红线,稳健地走出自己的步数。纪晓岚就是这样的人,在清朝的政治斗争中,能独善其身;在面对和珅等贪腐时,能独守清廉。这就是开悟的慎行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五、慎始。慎始,是一种志向。慎始,从一开始就做到慎之有慎。在言中,常能刮囊;在行中,如履薄冰。慎始,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如同走路一样,目标定准了,思维导航才能引导自己达到终点。目标定准了,还得从一开始就走好每一步。如果南辕北辙,也会离目标渐行渐远。

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因为没有慎始而走向了反面。例如,赵高、蔡京、和珅等人,他们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错了,把路走错了。

开悟者能慎始。从一开始就志存高远,并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进。例如,王阳明在小时候读私塾时,就立志成为圣人。周恩来在读书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就是开悟的慎始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六、慎终。慎终,是一种追求。人生往往刚开始几步很好走,也容易走好,但要一直走好,一直慎行,却很难。开悟者能把慎终作为一生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慎始之心,无慎终之果的人数不胜数。例如,李绅在当官前,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其有着大的悲悯情怀。但是在他当官后却成了贪官。像李绅这样的人不少,他们就是没有慎终。

开悟者既能慎始,也能慎终,因为他们能慎行。从一开始到结束,都能正确地走好每一步。例如,周恩来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是他的慎始。在他一生中,无论是读书时代,还是革命年代,每走一步都值得人们跟随;无论是刚参加革命时,还是当总理后,每一个行为都值得人们尊敬。这就是开悟的慎终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七、慎微。慎微,是一种能力。就是从细微处见本真,从细微处着手修炼自己的言与行。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事物的体量越大,能量越大,它能经受的打击就越小。所以,强大的恐龙率先灭亡于地球,英国王理查亡于一个小小的马蹄铁。历史上,屡见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最终酿成大祸的。宋朝、明朝的灭亡,都是由一些小事造成的,可谓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开悟者能慎微,从细微处做好每件小事,从细微处说好每句言语。《三国志》里写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说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诸葛亮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修养者,他在每件事上都能慎微,即便是设空城计时,也能想到很多细微之处而取得胜利。这就是开悟的慎微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八、慎时。慎时,是一种和谐。开悟者,能合其时。

首先,合四季之时,能更好地生长。如同庄稼一样,如果冬天种水稻,来年难有收成。因为,这是不合时的。水稻本应春种秋收。不合时,就没有收成。人也一样,要合四时。例如,夏天热,穿棉袄;冬天冷,穿短袖,这就是不合时,很容易生病。

其次,合天地之时,更能生存。开悟者“为天地立行”,能与天地相合,与天地成为命运共同体。庄子就是这样的人,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人和自然同属于天地造化的产物,共处在一个有机体当中,这就是他说的“齐物论”,他自己已达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物化境界,让身体和精神不受外界干扰。这就是开悟的慎时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九、慎静。慎静,是一种境界。开悟者能恭敬,能清静。

首先,能恭敬。敬天敬地敬人敬物。敬天者,与天合心;敬地者,与地合身;敬人者,与人合拍;敬物者,与物和时。能有这“四敬”的人,能与天地人物共合。

其次,能清静。老子曾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开悟者能够自我清静。张三丰就是这样的人,他能从道里悟出阴阳的变化,从中修得“静功”,以柔克刚,得成太极。这就是开悟的慎静者。

开悟者常怀“九慎”

开悟者常怀慎独、慎守、慎言、慎行、慎始、慎终、慎微、慎时、慎静“九慎”,将此“九慎”融会贯通、一体运用,在“慎”中遵循大道、形成大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