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论》文章摘录

 天驰老先生 2023-11-04 发布于辽宁

1.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2.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4.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5.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6.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7.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8.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9.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10.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对于自然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11.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12.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3.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14.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15.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16.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17.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18.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逻辑的结论。

19.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20.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21.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复杂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22.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正确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23.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24.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25.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26.“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27.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28.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29.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30.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31.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3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33.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34.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35.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战争的深刻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36.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37.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片面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38.只有那些主观片面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

39.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40.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靠不住的东西了。

41.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42.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43.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4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45.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46.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

47.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48.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49.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50.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51.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52.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53.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

54.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55.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56.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57.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58.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59.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60.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

61.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62.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

63.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64.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65.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6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