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雨轩诗话:《枫桥夜泊》堪称天下第一诗?(378#)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3-11-04 发布于广东

网络图片

2023~11~3日21:10~21:20分制作于深圳


《枫桥夜泊》堪称天下第一诗?

  昨夜星辰/文

  随着苏州寒山寺的大钟大碑园的完美竣工,将寒山寺打造成为苏州市名片的规划也已经由最初的设想而成为现实。

  在拥有众多江南园林典范的苏州市,寒山寺本来是个不很起眼的景点。它既没有拙政园、留园的规模,也没有怡园、网师园的精巧。但是寒山寺却独独成为了苏州市的一张名片。这不能不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诗。

  唐代张继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当时的中国诗坛巨擘,如果说他是一位著名诗人的话,也就是这首《枫桥夜泊》七绝比较著名;若比起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等大诗人来,他流传下来的诗作数量也实在是上不了档次。然而,正是这位不起眼的诗人张继,某日偶然来到了寒山寺外的枫江小河中,卧在船舱里慢条斯理地吟出了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诗,却成就了历史上许多知名诗人只能望其项背的名诗事业。

  张继的《枫桥夜泊》,因寒山寺钟夜鸣而成诗,而寒山寺呢,千余年来却是靠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而存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唐时的寒山寺,不过是姑苏城外独处一隅的一家小小寺院,千百年来屡毁屡建,香火不断。只因历代人倾慕张继《枫桥夜泊》一诗诗名,游人纷至沓来。细心的游客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寒山寺山门的石条被布鞋、草鞋、皮鞋、凉鞋所磨损的程度,立即就会感受到寒山寺历史的沧桑和名诗的效应是多么的令人惊异。

  到如今,是否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枫桥夜泊》已成为“天下第一诗”?

  我们仔细玩味一下,《枫桥夜泊》一诗为何能做到这一程度呢?

首先是《枫桥夜泊》一诗本身所具有的美学魅力。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小诗,首句描述的是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深秋中某个月落的夜晚,而又恰逢一个乌鸦“哇哇”啼叫的时刻。

  次句交待了诗人当时所处的人文环境:此时的他并不是立于枫桥上的观景者,也不是枫江岸上的散步者,更不是客船上的船主,而是一个满脸愁状的过客,不过是一位暂泊客船上的落魄者。夜深了,他却没有睡意,他看到的是江边的秋枫在月色下的朦胧树影、点点的渔火,想到的是令读者至今都还弄不明白的事情:读者只知道张继因发愁而睡不着,却永远无法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发愁。这岂不是个千年不解之“谜”!朦胧的夜色,加上朦胧的愁绪,本身岂不是一首古代的“朦胧诗”?

  转句写到了诗中情景所依托的地域: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边,哦,诗人张继此时此刻的行踪竟在这里!他在这里于不经意中觅到了一首可流芳百世的优美诗篇!当然,此时此刻的张继还没有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正在忙于蹙着眉头发愁呢,哪里会有心情想到千百年后的好事!

  结句所写的事件本身,写得却是平淡无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了诗人“我”的耳边。传说中的寺院钟声会消除凡人的忧愁,而唐代诗人张继听到寒山寺夜半钟声后,他的愁绪消除了么?没有。我没有在他的这首诗中看出任何关于他的愁绪被悠悠的钟声所消解的迹象;看来他心中的愁结不但没有被钟声所解构,反而加深了他的烦愁。心中无佛,何能消愁!身处现实生活之中的他,不能不有所想、有所思、有所希冀,更何况是当他身处这鸦啼钟鸣之后的万籁俱寂之中、霜寒月淡之时呢?

  佛祖虽然号称法力无边,却也帮不上他的忙呢。

  《枫桥夜泊》这首小诗之所以优美,我认为是由于它的各种意象的恰当组合,创造出了一个给读者以幽静的感觉而又富有余韵的隽永意境。此诗以作者的愁绪为核心,以幽静而又带有动感的“月落”、 咶噪而起的“乌啼”、 寒气逼人的“霜天”营造氛围,以孤独的“江枫”、闪烁的“渔火”、独卧无眠的“船客”(即作者自己)渲染愁绪情调,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给人以联想与沉思的空间,确实达到了“言已尽而味永,象已朦而境生”这样一个良好的诗歌审美效果。

  一首诗歌的意境,就是由作者调动他自己认为必须的意象加以恰当的组合(即布局)创造出来的。诗歌的意境,就是作者在一首诗歌中所营造出的整体氛围、情调,以及提供给读者联想的思维空间的总和。这是我的观点。

★★



  苏州寒山寺的大钟大碑园,又称大钟大碑苑,耗时6年,一共投入了8000余万元,于2008年竣工。寒山寺钟楼内的大钟重108吨。《枫桥夜泊》诗碑通高15.9米,被誉为“天下第一诗碑”,故引发了本文作者写作此文的冲动与灵感。寒山寺的大钟与诗碑,双双入选吉尼斯纪录。欲知大钟大碑苑内风景,可看一下下面这个小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