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出兵10万,侵占西伯利亚4年,最后如何撤兵?真相一文了解

 where5 2023-11-05 发布于四川

“一战”分为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阵营,英法俄日属于协约国,德奥意属于同盟国,后来意大利被英法收买,叛变至协约国阵营。

俄国是协约国的重要成员之一,负责在东线作战。

1、二十一条与苏俄革命

但到了1917年,俄国接连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后,统治俄国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崩溃。后来,二月革命发展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图片

1917年11月7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苏俄”。

对于俄国国内的动向,日本甚为敏感。二月革命爆发后,参谋本部立即派人前去调查。日本政府根据这些人的调查报告设想了两种可能。

可能性之一是苏俄与德奥停战和谈,那么德奥军队可以借道西伯利亚铁路南下“满洲”。

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日本计划占领“满洲”北部直至贝加尔湖沿岸的俄国领土。可能性之二是苏俄不退出“一战”,继续与德奥作战。

即便如此,日本也想利用俄国政权更迭的机会,将“满洲”北部和西伯利亚纳入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和俄国在“满洲”和蒙古地区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势力格局。俄国革命爆发后,沙俄政权土崩瓦解,“满蒙”和西伯利亚出现力量真空,日本试图乘虚而入。

无论是入侵苏俄还是抵御苏俄,日军都不可避免地要经由中国。日本陆军便想利用中国军队共同对抗苏俄,同时将中国军队变成日本的附庸军。

在“二十一条”最致命的第五项条款中,日本就曾尝试控制中国的军警系统。

第五项被迫取消后,日本仍不死心,继续诱使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以推进中日间的军事合作。

此时,北洋政府已对德宣战,并加入协约国阵营,与日本处于暂时的盟国关系。

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表示:

为了遏制苏俄和德国对于“满洲”的野心,日中应当联手;中国军队缺少枪械和资金,日本可以提供;中国军队指挥水平低,日本可以派遣军事教官进行指导。

日本希望以这种方式,在军事上逐步取得对中国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

尽管北洋政府觊觎日本的资金和武器,但又担心日本会趁机控制整个“满洲”,正如1914年日本以抵御德军为由占领青岛,进而提出“二十一条”那样。

图片

经过反复斟酌,段祺瑞政府决定:中日之间的军事合作仅限于国境以外,国境以内的防务由中国军队独自承担。

1918年3月25日,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署《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该协定声称,鉴于德国势力正在俄国境内蔓延,威胁远东的和平,中日将联手对抗德国。条约签署后,日本政府很高兴,向段祺瑞政府提供了一批贷款和武器。

2、“西原借款”的真相

日本此时的首相是寺内正毅,寺内出身长州,在陆军中成长,属于山县有朋的嫡系。1916年10月,围绕着预算审议等问题,大隈内阁与贵族院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内阁解散。元老们推荐寺内正毅继任首相,组织新内阁(至1918年9月)。

寺内认为,上一届的大隈内阁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是失策的,不仅在中国引发反日浪潮,还招致欧美列强的猛烈抨击。寺内内阁主张改弦易辙,以经济手段取代强力手段,循序渐进地控制中国。

他们认为,如果亲日派政权能够统一中国,那么日本在“满蒙”的利权就会得到保障。此外,在“大战景气”中,日本经济迅速膨胀,黄金和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但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和市场规模有限,大量的资金出现剩余,这就使得寺内内阁向中国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寺内内阁对段祺瑞政府寄予厚望,向其提供大量借款,以充实其军事和政治力量。寺内内阁对段政府的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段政府则以铁路、铁矿、有线电信和森林开采等权益为担保。

图片

但另一方面,寺内又担心政府借款将招致西方列强的怀疑,于是找来了好友西原龟三主持借款。因此,这些借款在历史上被称作“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是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典型代表。

西原龟三曾说:

“许多人主张以武力吞并中国4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使4亿中国人沐浴在天皇的'德政’之下,并获得日本发展所需的资源。对于这种主张,我不敢持异议。但如果采取军事行动,日本每年至少要负担20亿日元的支出,还要赌上国家命运。如果能以更柔和的手段达成同样的目的,且不激起4亿中国人的怨恨,岂不更好?”

换句话说,寺内内阁和西原认为,与其采用军事和外交手段进行压迫,不如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和平收买”。“日元外交”不仅更划算、更安全,而且同样可以征服中国。

不过,段祺瑞政府迅速垮台,其后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这些借款。又因“西原借款”是打着经济借款旗号的政治借款,在国际社会上理亏(“五国借款团”规定对中国的政治借款需要全体一致同意),大部分借款也就成了呆账。日本舆论大骂寺内正毅卖国媚中,中国的革命党也大骂段祺瑞卖国求荣。

《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西原借款”并未使日本实现控制中国的目标,反而刺激了中国的反日运动。

3、美日出兵西伯利亚的理由

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缔结《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不惜割让西部12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来换取新生政权所需的喘息之机。东线战事消失后,德国便腾出手来,将东线兵力调集至西线。

英法与德国苦战三年之久,他们不仅担心德国从东线调兵,更担心俄国倒向同盟国阵营。不少西方人还怀疑布尔什维克受到了德国的资助,而俄国的上亿人口和数百万军队一旦转而支持德军,势必扭转整个战局。

图片

为防止该事态的发生,协约国需要让俄国重新开战。为了颠覆苏俄政权,英、法、美寄希望于俄国的反革命势力,即由效忠于沙皇的将军、保皇党和地主武装等组成的“白卫军”。

英法之所以反对苏俄政权,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也是重要原因。英法奉行的是议会政治、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而俄国苏维埃政权则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主张消灭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担心俄国的革命思想会蔓延开来,在本国引发革命,在殖民地引发反抗。

不过,英法在欧洲作战,对苏俄鞭长莫及。

因此,英法希望美日能向海参崴派兵,从东部协助白卫军。为了出兵干涉,协约国找到一个“奇妙”的借口,即营救被困在西伯利亚的捷克军团。这件事有些离奇,捷克地处东欧,捷克军团为何被困在西伯利亚呢?

4、捷克军团为何出现在西伯利亚?

“一战”之前,捷克斯洛伐克是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

“一战”爆发后,奥匈帝国组织捷克斯洛伐克人参战,他们被部署在东线与俄军作战。捷克军团的士气低落,他们不愿为奥匈帝国卖命,一交火便整批投降,俄军于是俘获了大批捷克军团的士兵。

协约国与这批战俘谈判:如果捷克军团愿意倒戈,协约国将在战争获胜后协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这一提议正符合捷克军团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捷克军团加入协约国后作战勇猛,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形成了一支4万人的武装力量。

图片

后来,苏俄与德国谈判退出“一战”,捷克军团在东线无用武之地。1918年2月,苏俄与协约国协商,同意捷克军团沿西伯利亚铁路开往海参崴,然后从海参崴乘船经美国返回欧洲,在西线重新加入战斗。

但是,捷克军团在前往海参崴途中,与红军发生冲突。捷克军团随即与苏俄政府决裂,并与白卫军联手,沿西伯利亚铁路驱逐红军,占领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领土。

然而,没过多久,苏俄红军一反攻,捷克军团便节节溃败,被困于西伯利亚内陆。于是,英、法、美、日四国就以援救捷克军团为名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

5、美日心怀鬼胎

美国向日本提议,各自派遣7000人到海参崴接应捷克军团。但日本陆军却主张,除了向海参崴出兵外,日军还要单独出兵西伯利亚。

于是日本政府向美国提出两条反建议:

(1)将派遣军队数量从7000增至1.2万人;(2)一同出兵西伯利亚。

美国担忧日本如出兵西伯利亚,会趁机扩大势力范围,进而改变东亚的局势。因此,美国尽管同意增兵至1.2万人,但不同意出兵西伯利亚。

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承诺不出兵西伯利亚。

日本政府之所以屈从美国的意见,是因为美国此时的国际发言权显著增强。“一战”是日本的天佑良机,更是美国的天佑良机。

美国本就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又远离欧洲战场。

“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国急需军需物资和资金储备。通过向英法出口武器和军需物资,美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一战”使英法德等老牌列强元气大伤,却使美国的工业利润大幅增长。

在“一战”中,英国损失了四分之一的海外投资,法国损失了三分之一,德国损失了全部,而作为“军需工厂”的美国经济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战”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使其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图片

据统计,1914年美国欠欧洲的债务高达40亿美元。1919年,欧洲反而欠了美国40亿美元。到了1930年,欧洲欠美国的债务更是攀升至88亿美元。

“一战”期间,英法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而美国的影响力不断攀升。由此,尽管日本对远东抱有很大的野心,但一直忌惮美国的态度。

6、日军如何出现在西伯利亚?

根据《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境内调动军队。于是,日军将驻扎在满铁沿线的部队调至满洲里,随后跨过国境线开进俄国境内,夺取西伯利亚的大片领土。

占领这些地方后,日军扶植白卫军组织傀儡政权。后来,在西伯利亚展开行动的日军总数达到7.2万。

这完全背离了出兵1.2万人的承诺,从而招致美国的强烈抗议。1918年11月,日军抵达贝加尔湖西岸。短短两个多月内,日军便侵占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领土。

然而,此时的国际环境却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

首先,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捷克斯洛伐克获得独立。得知该消息后,捷克军团立刻失去战斗意愿,他们与苏俄和谈,苏俄同意他们从海上回国。由此,日本和美国援救捷克军团的借口就消失了。

另外,苏俄红军在内战中不断壮大,开始不断打击远东地区的白卫军。在红军的追击下,白卫军一路溃败。随着红军的节节获胜,苏维埃政权逐渐稳固,协约国企图颠覆苏俄的目标也越来越渺茫。

图片

而且,参与干涉的各国之间由于目的和利益不同,也产生了重重矛盾。

7、日军如何从西伯利亚撤退?

1920年6月,美、英及其他协约国军队纷纷从西伯利亚撤军,只有日军还驻扎在原地。

日军不仅不撤离,反而出兵占领了北部库页岛。但随着苏维埃力量在远东不断壮大,红军游击队四处出击,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被迫收缩防线。

欧美列强质疑日本的扩张野心,美国更是不愿看到日本吞并东西伯利亚,于是提出强烈抗议。军事挫折和国际抗议,让日本政府承受了巨大压力。

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的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法、日签署《四国条约》,不承认日本对西伯利亚的占领,并一致要求日本撤军。至1922年6月,首相加藤友三郎最终宣布从西伯利亚撤军。

除红军的攻势和国际环境的压力外,国力不堪重负也是日本撤军的重要原因。

在出兵西伯利亚的四年零两个月,以及在北库页岛驻军的七年里(日军直至1925年才从北部库页岛撤走),日本共耗费了9亿日元军费,派出了超过10万人的军队,并付出了数以千计的伤亡。

图片

日本的代价巨大却一无所获,还深深得罪了苏俄。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