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攻原,襄十日粮》、《百战奇略·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1-05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文公攻原,襄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邰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邰,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故人至A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H故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归,归附、归顺,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时至轩中”的“归”词义不同。

B.“会天疾风”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

C.“以大信为本”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本”词义相同。

D.妻子,指妻子和儿女,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的“山东”都是古今异义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

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

C.魏明帝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

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4)

(2)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4)

14.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3)





10.CEF 【解析】本题考蛮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本”词义不同,前者为引申义“根本、关键”,后者为本义“草木的根”.

1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公开声讨蜀国”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可知,是“秘密进攻”。

13.(1)我和士人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到了期限)不离开,这会使我的信用丢失。得到原国而失掉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串)(“期”"""不为"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

(2)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不犹豫,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好信”“下”“无疑”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第(1)句:期,约定;亡,丢失,使……丢失;不为,不做。第(2)句:好信,讲求信义;下,这里指士卒;无疑,不迟疑,不犹像。

14.①原国人和卫国人都心悦诚服地投降了,归顺了晋文公。(1)②启程返乡的人很高兴,愿意留下的人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1)交战时蜀军冲锋陷阵,以一当十,一战而获大胜。(1)(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邰,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等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进攻原国,让军队准备十天的粮食,于是与士大夫约定了十天的期限。到了原国攻打了十天而没能攻下,就敲钟退下,收兵离开了。士人有从原国中出来的,说:“原国再有三天就能攻下了。”群臣和身边的近侍都劝谏说:“原国已力尽粮竭了,君主姑且等几天。”晋文公说:“我和士人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到了期限)不离开,这会使我的信用丢失。得到原国而失掉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便收兵撤走了。原国人听到这个消息说:“君主有像这样守信用的,能不归附他吗?”便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这个消息说:“君主有像这样守信用的,能不归顺他吗?”便向晋文公投降了。孔子听说后记下这件事说:“晋文公攻下原国获得卫国土地,是因为他守信用。”吴起出门,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老朋友吃饭。老朋友说:“好吧,我将(很快)回来和你一块儿进餐。”吴起说:“我等你来吃饭。”老朋友到天黑也没来,吴起就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上,让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去打猎。第二天,正巧碰到刮大风,魏文侯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去,魏文侯不听,说:“不能因为刮大风而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我不做。”于是自己赶着车前去,冒着风告诉主管山泽的官员打猎的事作罢。

材料二:

大凡对敌交战时,士卒们踏上万死一生的战场,而无后悔畏惧之心的,都是将帅平时真诚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求信义而以诚待人,那么士卒就会尽心用力而不犹豫,所以打起仗来就能无往而不胜。诚如兵法所说:“(将帅应当具备)诚信而不欺诈(的思想品格)。”三国时期,魏明帝曾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汩来到长安,派遣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邰诸军,以及雍、凉二州的精兵二十万人,秘密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按规定离去),留在战场的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 但渚葛亮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那种得利失信的做法,是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现在,该换防离开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儿女像鹄一样伸长脖子站立着并逐日计算着他们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的参加战斗;留下的人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思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邰,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