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体关系之父费尔贝恩对自己理论17句话总结

 长沙7喜 2023-11-05 发布于湖南

前言

本文是客体关系之父,费尔贝恩【1889-1964年】,去世前一年,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的《Synopsis of an object-relations theory of the personality》对自己理论的总结,全文用了17句话非常简单易懂。本文也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在谈到英国客体关系理论时推荐的论文。

图片

应大家的要求,我对自己过去二十年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总结出了以下17点:

(1)我认为,自我从出生就存在了。

(2) 我认为,力比多是自我的功能。

(3) 我认为,压根没有死本能这回事,所谓的攻击只是对挫折/被剥夺的反应。

(4) 由于力比多是自我的功能,而攻击性是对挫折或剥夺的反应,所以本我并不存在。

(5)从心理层面来说,自我也就是力比多,一直在寻求客体。

(6) 一个孩子所经历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焦虑是分离焦虑。

(7) 客体内化是儿童在没有被其原始客体(母亲和乳房)满足的情形下,采取的一种原始防御。

(8) 客体内化不仅仅在想象层面,借助嘴巴或者言语对客体进行占有的结果,而是一个独特的心理过程。【译者注:孩子喜欢什么都往嘴巴里塞,孩子说自己要娶妈妈等】

(9) 在内化客体时,客体身上令人兴奋和令人沮丧的部分,被个体从客体的核心功能中分离出来,并被压抑了。

(10) 这样就产生两个被压抑的内在客体,即兴奋客体(或原欲客体)和拒绝客体(或反原欲客体)。

(11) 客体内化的核心是未被压抑的客体,这部分也被描述为理想客体或理想自我。

(12) 基于兴奋客体和拒绝客体都被原始自我灌注了大量力比多,这部分客体连带着被灌注了力比多的部分自我一起被压抑了,留下未被压抑的核心自我(中心自我),充当压抑的执行人。

(13)这导致在个体内部原始自我分裂为三个自我——一个是依附于理想客体(自我理想)的中心自我(有意识的),一个依附于被压抑的兴奋客体(或原欲客体)的原欲自我,以及一个依附于被压抑的拒绝客体(或反原欲客体)的反原欲自我。

(14) 这种反映了个体内在存在一种比梅兰妮·克莱因描述的抑郁位更基本的心理分裂位。

(15) 由于依附于拒绝客体(反原欲客体)的反原欲自我,对原欲自我的态度是毫不妥协的敌对,也极大的加强了核心自我对原欲自我的压抑。

(16) 实际上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a) 理想客体或理想自我,(b) 反原欲自我,和 (c) 拒绝客体(或反原欲客体)。

(17) 这些观点形成了基于客体关系的人格理论的基础,与基于本能及其变体的人格理论形成了对比。

图片
图片

费尔贝恩【1889-1964】简介

威廉·罗纳德·多兹·费尔贝恩是托马斯.费尔贝恩和塞西莉亚·费尔贝恩的独子,1889 年 8 月 11 日出生于爱丁堡。除了海外学习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费尔贝恩一直在爱丁堡生活和工作。

他来自一个宗教家庭,一生都保留着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费尔贝恩曾在爱丁堡大学、基尔、斯特拉斯堡和曼彻斯特学过神学和希腊语。由于他在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这一分支中的重要发现,他被很多人称为“客体关系之父”。他也撰写了不少关于艺术、教育、宗教、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都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

在费尔贝恩的工作中,关系自始至终是人类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中心。在近几十年的理论和临床发展方面,许多人认为他对精神分析的贡献是深远,并且是不可估量的。

最起初费尔贝恩的职业理想是神学,参与一战对他影响非常大,几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费尔贝恩都在巴勒斯坦和北非作战。一战结束之后,他放弃神学和哲学,转而研究精神病学。随即就开始了医学训练,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接受了刚获得资质的澳大利亚精神分析学家,同为虔诚基督徒的 E. H. Connell 的分析。在1924年获得相关资质,后不久,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实践。1927 年至 1935 年间,他在爱丁堡大学教授心理学,还曾在爱丁堡大学的儿童和青少年诊所工作,治疗有犯罪行为的年轻人和遭受性虐待的人。1927 年撰写了自己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并于 1929 年参加了在牛津举办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

1928 年到 1930 年间,费尔贝恩对弗洛伊德的著作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质疑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本能理论和压抑”这几个核心分析理论的理解。他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尤其是其对自我、超我和本我之间关系的理解非常不满意,并在弗洛伊德的模型中发现了几个关键的不合逻辑之处。几年后,他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之一《从客体关系角度来看心理结构》(1944 年)中对三者结构做出了自己的表述。1931 年,凭借其对精神分析的研究,费尔贝恩成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准会员(1939 年成为正式会员), 30 年代中期,费尔贝恩为了专职从事精神分析实践,放弃了大学职位。

很多年间,费尔贝恩都是唯一在爱丁堡工作的分析师,通常他是在一种异乎寻常独立状态下工作,几乎没有怎么接触伦敦英国学会。许多人认为,这种与学会在地理上和专业上的隔绝促成了费尔贝恩的独特性。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理念为他在伦敦的同行所了解,并对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客体关系独立流派的关键人物之一。

1930 年代,费尔贝恩对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非常感兴趣。克莱因 1932 年的著作《儿童心理分析》,1935 年的论文《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都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几年后,费尔贝恩借助克莱因对天生的破坏性冲动以及伴随的对补偿和恢复的渴望的描述,写了两篇关于艺术和创造力的论文。费尔贝恩在客体关系领域的创新、大胆的工作为新的理论和临床方法开创了道路,尽管在当时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但也影响了克莱因和她的同事。

费尔贝恩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是他提出的区别于弗洛伊德生物学基础的,对心理模型的纯心理的描绘。费尔贝恩指出,人活于世,比满足本能的渴望,更为紧迫的任务是寻求关系。费尔贝恩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力比多不再简单地通过使用客体来寻求释放,而是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寻找客体。

在费尔贝恩的理解中,本能当然存在,快乐来自于获得一个理想客体,但快乐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人类的驱动力实际上不是来自于快乐原则,而是来自于与其他客体(即其他人)建立联系和连接的需要。费尔贝恩对关系在心理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深深的启发了约翰·鲍尔比,并对鲍尔比著名的“依恋理论”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费尔贝恩还发现弗洛伊德处理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典方法在存在缺陷。在费尔贝恩的经验中,分析病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总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促使他提出了关于分裂现象的理论。1940 年,费尔贝恩完成了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一篇论文《人格中的分裂因素》,随后在精神分析界开启了一段极具创新和创造性的理论思潮。

费尔贝恩提出的分裂概念,描述了孩子将其父母有情绪回应的一面与无回应的一面分开,从而创造出“好”和“坏”的客体,并且经常将自我分裂成“好”和“坏”,这个过程通常会导致边缘状态。正是这篇论文——费尔贝恩在其中创造了“分裂”一词——使得克莱因将她的“偏执位”改变为“偏执-分裂位”,也影响了唐纳德·温尼科特对精神分裂的思考。这篇论文也标志着费尔贝恩对边缘状态开创性思考的开始,以及边缘状态起源于“分裂”过程中,用以防御被父母拒绝的痛苦。他对分裂的理解曾经是并将继续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贡献。在今天,对此类患者,他提出的理论和技术仍然非常重要。

1964 年的新年夜,费尔贝恩在他的家乡爱丁堡去世,享年 75 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