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其人考辨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11-05 发布于山东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谋略学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目录

一 捭阖 1一 捭阖 2一 捭阖 3一 捭阖 4一 捭阖 5一 捭阖 6一 捭阖 7一 捭阖 8一 捭阖 9一 捭阖 10二 反应 1二 反应 2二 反应 3二 反应 4二 反应 5二 反应 6三 内揵 1三 内揵 2三 内揵 3三 内揵 4四 抵巇 1四 抵巇 2四 抵巇 3四 抵巇 4五 飞箝 1五 飞箝 2五 飞箝 3五 飞箝 4六 忤合 1六 忤合 2六 忤合 3六 忤合 4七 揣篇 1七 揣篇 2七 揣篇 3八 摩篇 1八 摩篇 2八 摩篇 3八 摩篇 4九 权篇 1九 权篇 2九 权篇 3九 权篇 4九 权篇 5十 谋篇 1十 谋篇 2十 谋篇 3十 谋篇 4十 谋篇 5十一 决篇 1十一 决篇 2十一 决篇 3十二 符言 1十二 符言 2十二 符言 3十二 符言 4十二 符言 5十二 符言 6十二 符言 7十二 符言 8十二 符言 9转丸 十三 [仅供参考,原文已失]却乱十四

鬼谷子作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创始人,千百年来,其言行思想历代先贤推崇备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关于鬼谷子其人、其事、其书,虽然历代文人曾多方予以考辨,当代又新出版了多种针对鬼谷子的研究著作,但是关于鬼谷子的生平事迹及现存《鬼谷子》一书的真伪等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疑点重重。对此,笔者认真梳理了历代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并参照实地考察相互参考对比甄别,按照事实依据详细论证鬼谷子其人其事,一家之言,愿与方家探讨。

2000多年来,鬼谷子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备受人们关注,那么鬼谷子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自古至今,在历史上对其真实身份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始终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1981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词典》指出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姓名、生时传说不一”。

传说中的鬼谷子高深莫测,精通百家学问,常入山静修,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他隐居深山,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的“六大弟子”为世人所耳熟能详,即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庞涓,道家茅蒙、徐福,此外,传说毛遂、尉僚、商鞅、白起、李牧、王翦、乐毅、吕不韦、徐福等等当世精英也是他的门生。鬼谷子弟子五百多人,经过他的传道授业解惑,走出了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随便放一个徒弟下山就能使天下大乱,让春秋战国的大地为之震颤。因此,兵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他为玄微子,而在民间传说中,鬼谷子成了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得道神仙王禅老祖。鬼谷子的这一堆名头拿出来历史上无有出其右者,这也有一个新的问题,即便鬼谷子真是天纵奇才,能将诸子百家之术融会贯通,可是他能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活这么久吗?鬼谷子的弟子从秦孝公时期(在位起止: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的庞涓一直到秦始皇时期(在位起止: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的徐福至少活200多岁,否则根本不可能教出这么多的学生。

鬼谷子其人、籍贯、姓名、生平、相貌、思想、著作等均存在诸多争议,后世专家学者对鬼谷子的身份、事迹、学说也是各抒己见,首先,我们必须清楚鬼谷子是否确有其人。

(一)两汉文献资料记载

关于鬼谷子其人现存最早历史文献记载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苏秦、张仪列传,这是我们现在研究鬼谷子生平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张仪列传》中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下,苏秦张仪师从鬼谷子言之凿凿,是鬼谷子行迹最为根本的证据。

司马迁累世为史官,撰写《史记》是自然慎之又慎,其参考资料一是来自当时官方所藏大量先秦典籍,二是依靠其本人行万里路,周游天下,遍访各地所得到的实物及口碑材料,苏秦和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两排伶俐之齿,在战国时代,苏秦和张仪作为当世人杰,出将入相,折冲樽俎,捭阖天下,是纵横家代表人物。司马迁生于汉初,去古未远,战国史实当有稽考,司马迁必然有许多相关资料佐证,方有师徒之说。

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对《鬼谷子》章句有所引用。

《说苑·善说》:“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九叹·思古》:“凌警雷以轶骇电兮,缀鬼谷于北辰。”

《文心雕龙·诸子》:“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墨翟执俭确之教,尹文课名实之符,野老治国于地利,驺子养政于天文,申商刀锯以制理,鬼谷唇吻以策勋,尸佼兼总于杂术,青史曲缀以街谈。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墨翟随巢,意显而语质;尸佼尉缭,术通而文钝;鹖冠绵绵,亟发深言;鬼谷渺渺,每环奥义。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

《文心雕龙·论说》:“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箝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在《说苑·善说》对《鬼谷子》章句的引用也从侧面证实了鬼谷子其人的存在。

司马迁的《史记》关于鬼谷子的记载,在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自西汉迄于唐初,对鬼谷子之存在基本上是确信不疑的。西汉末年的扬雄(《法言·渊骞》)、东汉初年的王充(《论衡·答佞》《论衡·明雩》)、东汉末年的应劭(《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过此说。

《法言·渊骞》:“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曰难之,亦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扬雄在这里直言张仪与苏秦共同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论衡·卷十一·答佞篇》:“问曰:'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将有师学检也?’曰:人自有知以诈人,及其说人主,须术以动上,犹上人自有勇威人,及其战斗,须兵法以进众,术则从横,师则鬼谷也。传曰:“苏秦、张仪从横习之鬼谷先生,掘地为坑,曰:'下,说令我泣出,则耐分人君之地。’苏秦下,说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张仪不若。苏秦相赵,并相六国。张仪贫贱往归,苏秦座之堂下,食以仆妾之食,数让激怒,欲令相秦。仪忿恨,遂西入秦。苏秦使人厚送。其後觉知,曰:此在其术中,吾不知也,此吾所不及苏君者。”知深有术,权变锋出,故身尊崇荣显,为世雄杰。深谋明术,深浅不能并行,明暗不能并知。”

《论衡·卷十五·明雩篇》:“夫雨水在天地之间也,犹夫涕泣在人形中也。或赍酒食,请於惠人之前,求出其泣,惠人终不为之陨涕。夫泣不可请而出,雨安可求而得?雍门子悲哭,孟尝君为之流涕。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或者傥可为雍门之声,出苏、张之说以感天乎!天又耳目高远,音气不通。杞梁之妻,又已悲哭,天不雨而城反崩。夫如是,竟当何以致雨?雩祭之家,何用感天?案月出北道,离毕之阴,希有不雨。由此言之,北道,毕星之所在也。北道星肯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之时,鲁未必雩祭也。不祭,沛然自雨;不求,旷然自旸。夫如是,天之旸雨,自有时也。一岁之中,旸雨连属。当其雨也,谁求之者?当其旸也,谁止之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所录苏秦和张仪说鬼谷子涕下沾襟之事,常见后世有关著作引录,但《论衡》之前的典籍未见记载。

裴骃《史记集解》引应劭《风俗通义》云:“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

应劭(约153~196年),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官至泰山太守。《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为应劭辑录的民俗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但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后人卢文弨《群书拾补》中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系十一卷补之所逸,中有“女娲造人”、“李冰斗蛟”等神话,皆为首见于记录者。裴骃引用应劭的观点在这里明确指出鬼谷子其人确实存在,生活于苏秦、张仪所处的战国时代,今本《风俗通义》相关内容亡佚。

扬雄、王充和应劭的著作对照参证,可见他们对鬼谷子作为苏秦、张仪的老师是信而不疑的。

《史记》作为一部信史,且著述年代离鬼谷子、苏秦(?—前321年或284年)、张仪(?-公元前309年)所处的年代最近。从信史的角度讲,鬼谷子其人当确实存在过。苏秦、张仪师从鬼谷学习纵横术的说法在两汉时期十分盛行,且从西汉到东汉的记载,发生了从苏不及张到苏胜于张的转变。

(二)鬼谷含义及隐士说源流

关于鬼谷二字的含义,汉代及以前传世典籍均未曾明言,直至三国西晋时代的谯周第一次解释鬼谷二字的含义。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今四川西充县槐树镇)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谯周为考订司马迁《史记》所载周秦以上史事之误而作《古史考》,内容上主要是对《史记》所记先秦人名、史事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些必要的纠正与阐释。谯周在《古史考》中继承了鬼谷子是苏秦、张仪之师的说法,但把“鬼谷”解释为“归谷”,即归隐之谷,由此鬼谷子的身份也从纵横家演变成一位归隐山谷的逸士。

谯周《古史考》云:“仪、秦受术鬼谷先生,'归’之声与'鬼’相乱故也。”

谯周对“鬼谷”中“鬼”字的解释属于“音解”,鬼(归)谷之名只是代指归隐之地,并非实指具体地名。由此而论,先有归隐山谷之先生,后世尊为鬼谷子或鬼谷先生。

相比谯周稍晚属三国曹魏西晋时期的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在对《鬼谷子》作注时,也对鬼谷二字做地名解释。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隋书·经籍志》著录《鬼谷子》两种,一为皇甫谧注,一为乐一(壹)注,各为三卷。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隋书》记载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是其最早的版本,皇甫谧之言见于《隋书·经籍志》引用的皇甫谧《鬼谷子注》。

《隋书·志·卷二十九·经籍三·子》:“《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鬼谷子》三卷乐一注。右二部,合六卷。”

《隋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历史,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历时35年方成此书,由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长孙无忌等饱学之士共同编撰,因此《隋书》的编修用时之长、水准之高后世修史界罕见。《隋书·经籍志》是关于隋朝以前经籍学术的志书,是继班固《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重要目录书,是对中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书艺文志》曾把图书分编为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类(六略),《隋书·经籍志》则正式将各类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隋书·经籍志》为中国古代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一直享誉后世,被遵用达一千余年。

清代纪昀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所收录《鬼谷子》,卷首有一篇《鬼谷子序》。

《鬼谷子序》曰:“《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楚人也,隐于鬼谷。梁有陶弘景注三卷,又有乐一注三卷。”

《四库全书》所录《鬼谷子序》的其余文字与《隋书·经籍志》全同,并在文末题注云“监修国史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上。”《隋书》是起初是由魏征主编,后因魏征去世尚未修成则又由长孙无忌续为主编,完成未完成的部分。对比《隋书·志·卷二十九·经籍三·子》和《四库全书·子部·鬼谷子·序》的内容,二者具有明显的沿袭关系。因此可知:其一,唐初长孙无忌等人曾亲自见过《鬼谷子》的三种注本,皇甫谧、乐一、陶弘景各一种,其后一段评议文字即是长孙无忌所写,同时题于《鬼谷子》一书卷首,后人把它作为《鬼谷子序》。根据《鬼谷子序》中长孙无忌等人对引用皇甫谧等人对《鬼谷子》的注解,鬼谷为鬼谷子隐居处,鬼谷之号或因此而来。

从谯周、皇甫谧的记述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末年鬼谷已经被解释为地名。谯周在“鬼”字上又强行解释了一番,强调了归隐之意,可能是强调鬼谷子为隐遁江湖故而不以真实姓名示人,以展示其先贤隐者之风。谯周、皇甫谧解释“鬼谷”作为地名尚在虚实之间,究竟是实代具体地点还是代指隐居地不得而知。

东晋著名方士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在《游仙诗》、《登百尺楼赋》中,把鬼谷子塑造成许由、伯夷、叔齐一般隐遁高洁之士。郭璞与鬼谷子相差数百年,其言在青溪见到鬼谷子纯属无稽之谈,只是表达对得道成仙的向往之情,但这也进一步加深了鬼谷子的隐士形象。郭璞在《登百尺楼赋》将同为地名的“首阳”(山名,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之巅。”)与“鬼谷”相对可以看出,也认同鬼谷作为地名的解释。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登百尺楼赋》:“异传岩之幽人,神介山之伯子。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

青溪在晋代属荆州辖临沮县境,据六朝时庾仲雍的《荆州记》载,郭璞“尝作临沮长(临沮县县令),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郭璞虽身处青溪,但“神游物外”得遇鬼谷子,接着又希望赶去“颍阳”,并联想到唐尧时代隐士许由洗耳的故事意欲效仿。纵观全诗,郭璞的《游仙诗》诗中虽然出现的青溪、颍阳两个地名后世多有附会之举,但郭璞诗中并没有明说鬼谷地处何方。

前秦方士王嘉(公元?~390年)在其著作《拾遗记》中,继承了谯周关于“鬼谷”乃“归谷”的记述,并加以发挥。

《拾遗记·秦始皇》云:“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迭剪发而鬻之,以相养。或佣力写书,非圣人之言不读。遇见《坟》《典》,行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析竹为简。二人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良书。尝息大树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问:'二子何勤苦也?’仪、秦又问之:'子何国人?’答曰:'吾生于归谷。’亦云鬼谷,鬼者,归也。又云,归者,谷名也。乃请其术,教以干世出俗之辩,即探胸内,得二卷说书,言辅时之事。《古史考》云:'鬼谷子也,鬼、归,音相近也。’。”

《太平御览》中引用王嘉《拾遗记》的记载,内容更为全面一些,可能依据当时资料有所补充。

《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五·辩下》:“王子年《拾遗录》曰:“张仪、苏秦二人递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书于掌中及股里。夜还,折竹写之,二人假食于路,剥树皮为囊,以盛天下良书。每息大树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问曰:'二子何勤苦若是?’而仪、秦共与言论曰:'子是何人?’答曰:“吾死生归于山谷,世论谓余归谷子也。”秦、仪后游学,复逢归谷子,乃请其学术,则教以干世俗之辩。乃探胸中韦袟三卷书,言辅时之事,故仪、秦学之以终身也。古史考云:仪、秦受术鬼谷先生,归之声与鬼相乱故也。”

综合两个版本的《拾遗记》可知,在王嘉的记述中对“鬼谷”的解释虽然继承了谯周的“音解”,依旧称鬼谷乃归隐之地,但是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据王嘉之说归谷演变成了现实存在的具体的地名,但究竟是人以地名还是地以人名不得而知。

东晋葛洪在其名作《抱朴子·外篇》中直言鬼谷子乃是一位终身隐士。

《抱朴子·外篇·应嘲》:“老子,无为者也,鬼谷,终隐者也,而著其书,咸论世务。何必身居其位,然后乃言其事乎 ?”

葛洪(283年—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东晋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对中国的医学、化学都曾作出重要贡献,世称小仙翁。葛洪一生著作丰富,以《抱朴子内篇》20卷影响最大,从宇宙观、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长生思想,总结了战国以来道教名流各方面的理论,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神秘主义的理论体系。《抱朴子外篇》50卷则是对儒家思想的整合,他分析了人间得失,表达了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评价。葛洪和其《抱朴子》对我国道教的最终形成和后来的兴盛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客讥葛洪 “高尚勿用,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节之书” ,葛洪便抬出老子、鬼谷子隐身无为而著书论世的故事来比况、 辩解。葛洪用老子、鬼谷子以比况自辩,《老子》书在东晋时广为流传,鬼谷子其人业已成为世所公认的隐士,方可说服别人。由此可见,此时鬼谷子的隐士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南北宋时期著名史学集裴骃在其名作《史记集解》引用徐广的说法,对“鬼谷”二字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解释。裴骃(生卒年不详,推测可能在公元390年~460年之间),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与父亲裴松之(372年~451年,作《三国志注》)、孙子裴子野(469年~530年),并称“史学三裴”。裴骃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将参军,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东晋裴骃《史记集解·苏秦列传》:“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徐广(352年~425年),字野民,东晋东莞郡姑幕县(今山东省莒县)人。徐家世代爱好读书,到徐广时尤其研究精深,诸子百家、阴阳术数,无不研究,著有《史记音义》、《车服仪注》、《晋纪》及《答礼问》等。裴骃的《史记集解》引用徐广对“鬼谷”的解释,第一次明言鬼谷乃是实指鬼谷子隐居处,现实地址在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因隐居于此故以之为号,属于先有地名后有人名,但是使用推测用语,语气较弱。

南朝宋袁淑《真隐传》在《拾遗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鬼谷子塑造成了一位近似神仙的隐士,唐欧阳询等于公元624年撰《艺文类聚》对此有过专门记述。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隐逸上》:“袁淑《真隐传》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隐居韬智,居鬼谷山,因以为称,苏秦张仪师之,遂立功名。先生遗书责之曰:'若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尺之阴,身被数千之痕,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桐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哉。盖所居然也。’”

南朝宋袁淑(408年-453年),字阳源,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朝宋大臣。袁淑少有风雅,为姑夫王弘所赏。博涉多通,颇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起家临川王(刘义庆)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授吏部侍郎,迁御史中丞、太子左卫率。元嘉三十年(453年3月16日),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时,言辞痛斥遭到杀害,时年四十六。关于袁淑作《真隐传》的缘由在《南史》中有专门记述。

《南史·卷三○·何尚之传》:“(尚之)致仕,于方山著《退居赋》以明所守,而议者咸谓尚之不能固志。……尚之既任事,上待之愈隆。于是袁淑乃录古来隐士有迹无名者,为《真隐传》以嗤焉。”

由上可见,袁淑《真隐传》乃是记录“古来隐士有迹无名者”,鬼谷子的隐士行迹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但鬼谷子的具体名号并未,解释鬼谷是鬼谷子现实隐居地,其名为鬼谷山,因其隐居于此故而自号鬼谷先生。袁淑沿袭徐广之说,且用语更加肯定,陈述语气言称鬼谷子这一称呼就是先有地名后有人名,但是此说颇具神仙附会色彩重,且为晚出,将鬼谷子附会刻画为古代隐士,以其为精神领袖,鬼谷遂为地名,这对鬼谷子在后世的神话演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之后基本沿袭鬼谷子隐居鬼谷因以为号的说法,但从唐代起对“鬼谷”中“鬼”字的解释发生了从“音解”到“意解”的演变,这主要是因为唐代以来,对于鬼谷子是否确有其人开始出现诸多质疑,不乏否认鬼谷子其人、其书者,认为《鬼谷子》一书是后人伪作。

唐朝对“鬼谷”二字的“意解”源于乐壹的《鬼谷子序》,鬼谷子此人不存在,《鬼谷子》为苏秦假托。乐壹的解释同时也拉开了鬼谷子真伪之争的序幕。关于鬼谷子相关真伪考证辨析我们后面章节介绍,这里继续探讨“鬼谷”二字释义。

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一·郭景纯游仙诗》:“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鬼谷子序》曰:'周时有豪士隐于鬼谷者,自号鬼谷先生,言其自远也。然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苏秦列传》:“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唐马总撰《意林·卷二·鬼谷子五卷》:“鬼谷子五卷,乐氏注,名壹。总按:其书云周时有豪士隐者,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无乡里、族姓、名字。此苏秦作书记之也。鬼之言远,犹司马相如假无是公云尔。”

李善(630年—689年),鄂州江夏(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人,唐高宗时期著名学者,《文选》学的奠基人。

司马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出身河内司马氏。唐代史学家,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

马总(?-823年),字会元(《道藏》本作“元会”)。扶风(今属陕西)人,唐朝中期大臣、学者,著有《意林》传世。

综合李善(630年—689年)、司马贞(679年~732年)、马总(?-823年)三人记载可知,其观点均引自于乐壹的《鬼谷子注》,乐壹观点认为《鬼谷子》一书本苏秦所作,并推断鬼谷子不过是苏秦为神化自己的著作而虚构的一个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乐壹对“鬼谷”中“鬼”字的解释就是属于“意解”,所谓“其自远也”、“鬼之言远”,认为鬼谷这个名字是隐士的一个通常称号,只不过是苏秦假托“鬼谷”之名以彰其道,鬼谷子就像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无是公一样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唐杜佑著《通典》指出鬼谷先生当初的隐居地就是在告成。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古荆河州》:“告成,汉阳城县。有箕山、颍水、测影台。汉轮氏县故城在西南。有鬼谷,即鬼谷先生所居,在今县北。武太后封中岳,故改曰告成焉。”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耗时三十六年于公元801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杜佑《通典》记述中可以看出,有唐一朝,关于鬼谷子其人既有质疑,亦有支持者,杜佑著《通典》对东晋徐广所说的阳城进一步解释,即当时的告成县(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

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晁公武(1105年—1180年)在其著作《郡斋读书志》中,言称鬼谷子鬼谷先生撰,战国时隐居颍川阳城的鬼谷,因以为号。

《郡斋读书志》卷十一:“《鬼谷子》三卷,右鬼谷先生撰。按《史记》,战国时隐居颍川阳城之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叙谓此书即授二子者,言捭阖之术,凡十三章。《本经》《持枢》《中经》三篇,梁陶弘景注。”

晁公武(1105年—1180年),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晁公武言说鬼谷为颍川阳城鬼谷之地,因其隐居于此,故而自号鬼谷先生,这基本继承了徐广之说。

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在其著作《汉艺文志考证》中,引用刘泾之语进一步对“鬼”字进行“意解”

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卷七·纵横》道:“刘氏泾曰:'老之翕张,儒之阖辟,其与鬼谷往来如环。鬼,幽而显者也;谷,扣而应者也,藏幽露显,一扣一应,信如其名哉。’”

王应麟(公元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由王应麟考证所引可见,鬼谷二字乃是与《鬼谷子》一书内容相扣,附会而来。

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引《鬼谷子》,言称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故而自号鬼谷先生。

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九》引《鬼谷子》曰:“周有豪士,居鬼谷,号为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往见之。先生曰:'吾将为二子陈言至道,子其斋戒,择日而学。’后秦、仪斋戒而往。”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李昉等人在《太平御览》中的记述很可能直接来源于《隋书·经籍志》,和唐李善注《文选注》,沿袭鬼谷为地名之说,因隐居于此故以之为号。

综上可知,鬼谷二字为地名之说源起于魏晋时期,并因此在汉代记载的纵横家身份上附加隐士身份,魏晋时期社会长期战乱,政治变幻波诡云谲,在名士为避开政治旋祸而倡导的避世清谈时风中, 特意将本就地位崇高且身份未知的鬼谷子,至此鬼谷子隐士身份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纵横家张仪和苏秦的老师,鬼谷子身处“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战国时代,诸侯竞雄争霸,狼烟烽火遍地的岁月,鬼谷子身处乱世,行迹无可稽考,且能够教授出苏秦与张仪如此声名显赫的优秀出世弟子,绝非寻常避乱遁世之人,所以说鬼谷子的隐逸高士身份也不过是后人附会之作。

此外关于鬼谷子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有民间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家姓赵的和一家姓周的,他们是邻居,赵家经商,周家务农,两家相交甚厚,关系密切。后来,赵家经商破产了,周家便慷慨接济,赵家为表真诚的谢意,许诺将女儿许配给了周家。过了不久,周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败落,作为商人的赵家,悔婚毁约。周家公子念青梅竹马之情,气恼加相思,竟病亡入黄泉。赵家女是知情达理的贤惠女子,闻其噩耗,赶到周家公子坟前,悲号不止,因哀痛过度,竟哭昏过去,恍惚中,好像有周家公子要求她把坟前的一株稻谷带回家去。赵家女苏醒后,见身边确有稻谷一株,她真的带回去,淘米吃了,以后赵家女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健康成长,成了一个聪明的男子汉,这就是鬼谷子。因鬼生谷,因谷生子,赵家女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鬼谷子。这是很有深意的关于鬼谷子出生的传说,表达了真情而知理的女子的殷切希望。

关于鬼谷子的“鬼谷”二字的释义经历了“音解”(鬼者归也)到“实指”(颍川阳城)再到“意解”(鬼之言远)的传承过程,其中不断夹杂附会神仙色彩,虚虚实实,难以为凭。至于民间传说演绎出各种民间神话传说属好事者刻意为之,更是不足为信。

(三)鬼谷子神化渊源

自汉末魏晋时期起,鬼谷子的形象逐渐开始神化。

三国西晋谯周(201年-270年)在《古史考》中把“鬼谷”解释为“归谷”,即归隐之谷,由此鬼谷子从纵横家演变成一位归隐山谷的逸士,也为鬼谷子的神化之路拉开了序幕。

谯周《古史考》云:“仪、秦受术鬼谷先生,'归’之声与'鬼’相乱故也。”

东晋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在《游仙诗》叙述自己得遇鬼谷子之事,从战国到东晋数百年已经超越了人类生存的极限,这也正式开启了鬼谷子的神化之路。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

此后前秦王嘉(公元?~390年)在其著作《拾遗记》中,继承了谯周、郭璞关于鬼谷子隐士的记述,并加以发挥给鬼谷子身上被添加了仙逸神怪气息,着重宣扬神仙方术。

《拾遗记·秦始皇》云:“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迭剪发而鬻之,以相养。······尝息大树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问:'二子何勤苦也?’仪、秦又问之:'子何国人?’答曰:'吾生于归谷。’亦云鬼谷,鬼者,归也。又云,归者,谷名也。乃请其术,教以干世出俗之辩,即探胸内,得二卷说书,言辅时之事。《古史考》云:'鬼谷子也,鬼、归,音相近也。’。”

王嘉《拾遗记》的叙述虽加演绎,但因袭脉络清晰,并可见当时关于鬼谷子传说流传之广。鬼谷子在郭璞、王嘉的笔下的形象已近似于绝人避世的仙道之士。

南朝宋袁淑(408年-453年)《真隐传》在《拾遗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鬼谷子塑造成了一位近似神仙的隐士。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隐逸上》:“袁淑《真隐传》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隐居韬智,居鬼谷山,因以为称,苏秦张仪师之,遂立功名。先生遗书责之曰:'若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尺之阴,身被数千之痕,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桐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哉。盖所居然也。’”

六朝(222年–589年)方士所著的《海内十洲记》,演绎出秦始皇向北郭鬼谷咨询东海祖洲,后派遣徐福出海寻找仙草之事,这为鬼谷子的身份又增加了一层神秘面纱。

《海内十洲记》:“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

《十洲记》又名《海内十洲记》或《十洲三岛记》,原题“东方朔集”,据考应为汉末魏晋间神仙方士假托之作。秦始皇派徐福入东海求仙物以图长生之事,秦汉史学术界已定论确有其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已有客观叙述。按司马迁之说,秦始皇是受徐福和卢生等燕齐方士蛊惑,才有如此异常举措的,卢生等人出逃,徐福等人一去不返,秦始皇发现上当受骗盛怒之下坑杀方士。实际上,秦始皇从李斯之言,“别黑白而定一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统一全国思想而“焚书坑儒”,在所缉捕坑杀的文化人之中,方士是占最大比重。他对方士的恼恨,对阴阳家的排摒,远远甚于儒家,因为方士或阴阳家是以谈天说地、比神化仙为能事,最易“惑乱黔首”而影响其政治思想统治的。至于派人去求仙物是否受了鬼谷子的鼓动,则无可稽考。《十洲记》此处记述,显然是为宣传道教神仙方术之用,附会鬼谷子乃得道之人,并借其之口说出,以增加神秘性与可信度,这也反映了鬼谷子的身份已经从隐逸高士变成了得道成仙的方士。

南朝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志怪》中记述了鬼谷子指点秦始皇入海求仙之事,与《十洲记》记述十分相似,很有可能具有相同的创作来源。

《金楼子·志怪》:“神洲之上有不死草,似菰苗,人已死,此草覆之即活。秦始皇时,大苑中多枉死者,有鸟如乌状,衔此草坠地,以之覆死人,即起坐。始皇遣问北郭鬼谷先生,云:'东海禀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秦始皇闻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海求金菜玉蔬,并一寸葚。秦王遣徐福求桑椹于碧海之中,海中止有扶桑树,长数千丈,树两根同生,更相依倚,是名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体作金光,飞腾元宫也。”

梁元帝萧绎(508年―555年),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籍贯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志怪》中记述的关于鬼谷子的故事基本承袭于《十洲记》,除个别文字略有出入外,其事迹则基本相同,秦始皇与鬼谷子见面,遂派遣徐福“人海”。从苏秦、张仪时期到秦统一中国又有一百余年,那么鬼谷子至少活了三百岁。鬼谷子作为正常人类不可能享有如此高龄,说他活到秦朝也不过是把鬼谷子神仙化之后的夸饰之词。

鬼谷子逐步由纵横家走向神坛自有其社会层面的原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成为宗教蓬勃发展的沃土。道教和佛教在此时期是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两家著书立学,阐述自己的观点。道教和佛教二者在不断地发展中时起纷争,而又通过多种渠道相互渗透融合,但就其本质而言均是为争取信众为目的。佛教虽源于印度,但自其传入中国后便开始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主张普渡众生,但宣扬不信教者将坠入阿鼻地狱。反对偶像崇拜,但将佛教典籍中人物神化,有了佛、菩萨、罗汉、金刚等庞大而复杂的神佛体系。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般若学,并且出现了六家七宗的不同派别。这标志着有着我国特色的佛教逐渐诞生。魏晋南北朝时候佛家著书立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汉地已有大藏经5000部,汗牛充栋,义理深奥。

道教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也就是公元2世纪,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始祖,尊其为“太上老君”。道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又将《老子》、《庄子》加以附会引申,形成以长生成仙为根本宗旨的道教教义,随着相应的宗教组织和活动的出现,道教正式诞生。相对佛教而言,汉魏两晋是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创立后,当时道家经典只有《老子》、《庄子》、《列子》、《易经》、《周易参同契》等少数著作,在佛道之争中一般僧人可以对道藏可以侃侃而谈,而道家对于佛经茫然无措,无以发难,落于下乘;魏晋初期道教神仙谱系也处于初创时期,多只将老子、庄子二人可作为偶像崇拜,在佛道之争自然也落于下风。

道教诸神最早缘起于传为东汉末年于吉(?-公元200年)所作道教典籍《太平经》,《太平经》约成书于安、顺之际,既确定神仙、真人为崇拜对象,将它们分为六等。

《太平经》云:“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则不见造构他神。魏晋时期道教经典和神仙比之佛教实乃九牛一毛,构造的神仙谱系也比较粗疏,不利于争取信众。因此魏晋道士不但将比较有名气的道家著作一律列为道教经典,将道家人物皆列为道教神仙,还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造神编书运动:一方面编造了《洞神》、《灵宝》、《上请》等大量道经;一方面神化老子,建立起较系统化的道教体系,这一时期涌出许多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和学者。

道家构造神仙与编制谱系自此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尊为道教教主,且另造新神,为道教神权张目。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极具民族特色,道教诸神尽多现世之人所化,虽然讲超尘脱俗志趣高洁,但绝不排斥当下的物质欲求,得道成仙者既有神话人物、圣人先贤、道教领袖,也有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鬼谷子的神化之路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造神运动,以寇谦之、陶弘景为代表的道教人物受佛教影响,开始构建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并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和含有道家思想的人物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

造神最多者,是东晋中后期新出现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它们在南北朝时所撰著的经书中,另辟蹊径,造构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灵宝天尊等。次于尊神的新神,更是不胜枚举。据记载,南北朝时所创神仙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宫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极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样样俱全。

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杂,又漫无统序,使信众无所适从,于道教传播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鉴于此,遂作《真灵位业图》以梳理阐明道教神仙谱系。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士族出身,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是一个较为系统的道教神谱,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诸多仙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记录大约3000名神仙,将神仙分为七个等级,高低有别,以第一等级为最高;每个等级设一中位、左位、右位,一个神仙主持。陶弘景将鬼谷子列为神道真仙的第四等左第十三位,鬼谷子自此被正式神化,位列仙班。随着道教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鬼谷子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在道教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中,鬼谷子其人被奉为道教神仙,其书被奉为道教经典,这与其生平的神秘性以及蕴含的道家思想关系密切,分析其原因有三:

其一,鬼谷子虽生平不详,但善纵横之术,又有苏秦、张仪这样名重当时的学生,其智慧超群不言而喻,生平不详更加重其人的神秘性,自然被道教徒顺势吸纳拉入道教神仙谱系中。

其二,《鬼谷子》一书虽然是纵横家的著作,但其广泛吸收道家学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明代王世贞指出《鬼谷子》所说的“捭阖张翕之机”大概就是出自于老氏(即老子)。

《鬼谷子·捭阖》:“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南宋高似孙《子略·卷三·鬼谷子》:“夫一闢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二·读鬼谷子》:“刘向、班固不载《鬼谷子》,《隋志》始有之,以故读者疑其伪撰,然其命篇甚奇,词亦伟至,所以捭阖张翕之机,大要出于老氏。老氏之以退为进,以与为取,知白守黑,知雄守雌,不足求足,不大求大,虽天下后世之言术者,莫外焉深于鬼谷者也。鬼谷老氏之所甚讳也,仪、秦又老氏之所甚讳也,虽然不得,而终讳以辞其咎。夫老氏之于礼,犹惜其为乱首而充其说诈,而为仪秦惨,而为申韩诞,而为市大悖,而为梁角,于乎可胜乱哉。”

其三,《鬼谷子》一书之内容亦有一定神秘色彩。

《鬼谷子·反应篇》:“古之善反听者,乃变神鬼以得其情。······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内揵》:“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鬼谷子·摩篇》:“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其三,鬼谷子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性持身的学说理论蕴含了丰富的道家养生思想。一,养生之首在养德,并且依循自然规律才能身体康健;二,阐明了调神养心的方法有虚静安己和无为安静两种;三,介绍了书中仿生养生的思想,与魏晋时期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修仙学说相类。

是故,鬼谷子自此走向神坛,《鬼谷子》一书因其道教思想和神秘色彩所以被道教奉为典籍,鬼谷子的形象也完全从魏晋初年的隐士、方士、道士变成了道教的神仙。

中国古代历来就有托古自重的风气,像鬼谷子这样被神化的人物,自然少不了有人借用他的名号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洞仙传》指出,鬼谷子是战国时代“乘龙驾云,白日升天”茅濛的师父,曾向其传授“长生之术、神丹之方”。鬼谷先生不仅是道教神仙,亦多了丹药方术这一绝学本领,并附会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之事,以佐证鬼谷子仙术,由此可见鬼谷子在当世人心目中已经是一位声名显赫、学道有成的神仙了。

《洞仙传》:“茅濛,字初成,咸阳南关人也,即东卿司命君盈之高祖也。濛性慈悯,好行阴德,廉静博学。逆睹周室将衰,不求进于诸侯。常叹人生若电流,出处宜及其时,于是师北郭鬼谷先生,受长生之术、神丹之方。后入华山,静斋绝尘,修道合药,乘龙驾云,白日升天。先是其邑歌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闻之,因改腊为嘉平。”

后世许多为札记、随感、评论等关于鬼谷子生平记载,多以《史记》、《拾遗记》、《十洲记》为蓝本和依据加以发挥,鬼谷子行迹无出其右者。迄至明清小说流行,鬼谷子在小说家的书中常以仙人身份降世显灵,民间也派生出种种关于鬼谷子的传说、附会。

鬼谷子虽然在魏晋中期就已经由方士演变为神仙,但后市记述依旧残存有神仙方术的痕迹。

明陈继儒《香案牍》记列仙72人,第四位为鬼谷。

明陈继儒《香案牍》:“鬼谷,秦时疫死者,有鸟如乌状,衔草覆其面,遂活。有司上闻始皇,遣使赍草以问先生,云:'此琼田中养神芝。其叶似菰,而不丛生,一叶植可起一人。’”

明陈继儒(公元1558年-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画家。陈继儒撰《香案牍》主要记述神仙故事,自轩辕以下凡七十二人。陈继儒的记述显然源于《拾遗记》,尚遗存鬼谷子由方士得道成仙的痕迹。

综上所述,鬼谷子“神仙说”源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 是道教徒们在制定神仙谱系时,因为鬼谷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其生平的神秘性,进而将其塑造为道教神仙,经历了纵横家、隐士、方士(道士)、神仙的演变过程,后世层层加码,使之愈加神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