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虞世南

 三个小布丁 2023-11-05 发布于河南
后世一般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说完欧阳询,我们来说虞世南。
如果与欧阳询相比,虞世南与欧阳询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仿。所不同的,仅仅是虞世南在唐太宗李世民武装夺取政权的“玄武门事变”中是李世民集团中人,所以,虞世南的晚年,有更加顺遂的人生,并且在死后也获得了更大、更好的身后声名。

虞世南的生平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看生卒年,他比欧阳询小一岁。同样的,虞世南也出自名门,他的父亲虞荔官至陈太子中庶子,以德行知遇于陈文帝,所不幸的是,虞荔去世时,虞世南仅仅只有四岁,七岁时,虞世南被过继给叔父虞寄。这又与欧阳询相似,都属于年幼失怙。所不同的是,欧阳询是叛将之子,而虞世南则是良臣之后,因此境遇大不相同(那个时代,讲究门第、出身)。

(虞世南画像)
开皇九年(589),陈亡 ,虞世南徙居京都,以文学受知于晋王杨广,杨广为太子后,又改为东宫学士,杨广继位后,除秘书郎,负责掌管四库图书经籍,并兼任文学侍臣。这是虞世南文史知识成长最快的时间段,他做了大量经籍摘抄工作,编成《北堂书钞》(让我们想起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大书法家都是大儒),又编《长洲玉镜》等类书十余部,大行于世,遂成一代名儒。
(这里我们应当有所收获,就是考察欧阳询、虞世南这类大书法家,他们都有丰厚的学识。因此,学书法,真的“功夫在书外”。)
要注意,这同时,欧阳询却不得重用,仅得任太常博士一职。
隋亡,虞世南与欧阳询一样并为窦建德的东晋王朝所留用,同时获得高官。欧阳询征为朝廷礼仪方面的最高执行长官太常卿;虞世南则出任中枢机关门下省的“贰侍中”要职,成为他一生中品位最高且最具权威的一个官职。至于地位如何,可以了解一下自隋代开始实行到唐代依然沿用的“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代的三省六部制)
两年之后,随着东晋王朝遭到秦王李世民的讨平,虞世南与欧阳询一样再次作为降臣并入于唐。这一年,虞世南六十四岁。幸运的是,他作了秦王李世民的幕僚。先为秦王府参军事,后转为六品记室,是李世民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传为阎立本作《十八学士》图中的虞世南)
玄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册为太子,虞世南即出任“中舍人”,成为东宫职掌行令、书令、旨及表启等事务的机要秘书。
李世民即位后,虞世南改为著作郎,在秘书省内负责撰写碑文、祝文、祭文和管理档案的事务。显然,他“笃行扬声、雕文绝世,网罗百世、并包六艺”的文才更受到李世民的仰重。从此君臣一体,雍容相从,而为一代名臣。
贞观七年(633),虞世面经秘书少监转为秘书监,并受爵永兴县子(我们说的“虞永兴”即源出于此),注意,他的爵位比欧阳询高一档,唐太宗甚至为了照顾年迈的虞世南,专设了“秘书少监”这个职位,除了性情相投之外,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虞世南是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智囊集团中人。
虞世南自贞观二年开始请求致仕不许,至十二年(638)已经十年,又再上表,终于“优制许之”,带着银青光禄大夫三品散官和弘文官学士的职衔,以“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绝”的殊荣,赋闲田园。旋卒于乡里,享年八十一岁。
还没完,虞世南死后李世民赐东圆秘器,陪葬昭陵,赠以礼部尚书,谥号文懿,还手敕魏王李泰代之宣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又作诗纪念,又命阎立本画像置于凌烟阁中供人瞻仰。

虞世南的书法

虞世南的书法,胎息智永,偏工真、行,纯粹是一位王献之“今体”的善继人。这种书风也源于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虞世南入唐与欧阳询一样已属暮年,记言应用,意在儒学,“不使一日失业”。其书虽渐加遒劲,更见雅正,但积习久深,未见改体,所“恭守无舍”者为智永智度。
朱关田先生引陆柬之(虞世南外甥)之说,认为虞世南也当为“书翰无功者”,认为其“清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者,熟练而已。这里说的“无功”,指没有创造性的东西,并非完全没有贡献。
虞世南在贞观年间名满天下,不仅是因为其书法“下笔有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崇仰(李世民虽然宣称书学王羲之,但实际上,他的书法学自虞世南)。
虞世南既为唐太宗之师,其书又专精真、行,系右军嫡系,“及其暮齿,加以遒逸”,后之论书者遂囿于太宗“五绝”之论,崇王之说,每每扬虞抑欧,最为人们所经常引用的,是《书断》里的这段话:
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其实,张怀瓘这段话前面还有“然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亦犹韩卢之追东郭㕙也。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如图:

(张怀瓘《书断》片断)
所以,张怀瓘这段话要全面理解,“韩卢追东郭㕙”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也可是说是天下跑得最快的兔子),二者相逐,最后一齐累死。学书法读典籍要深入去读,全文去读,不能光看引用者引用的句子,也不能被断章取义者引向他自己的审美标准。
虞世南存世碑志,可信者仅见《孔子庙堂碑》,贞观七年(633)立,据记载,此碑刻成之后,“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也就是说,原碑早毁,现存的“东、西庙堂碑”都是重刻,并不是虞世南原书丹的版本。虞书原拓本在宋初原拓本已十分珍贵。黄庭坚有诗:“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存世重刻本甚多,以《西安本》最著名,即宋初王彦超再建,安祚以旧拓摹刻者,现存西安碑林。

(《孔子庙堂碑》局部)
显然,这是典型的虞世南风格,俊朗圆腴,端雅静穆,秀润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
虞世南的书迹,北宋宣和内府收有《积年帖》《论道帖》等行、草十三通。存世的《汝南公主墓志铭》残稿墨迹本,或以为出自虞世南手笔,为《宣和书谱》所载行书九迹之一。如图:

(《汝南公主墓志铭》)
据说王世贞得见《汝南公主墓志铭》称其“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来描绘看到这件作品的感受,这是足见其感人处。
虞世南不像欧阳询,有个好儿子。虞世南子昶,不见书名;其族子纂、孙焕,均书出家学,《述书赋》注以“能继世”业,然终因风骨不继,有附家声。

附陆柬之

虞世南有个好外甥,就是陆柬之。
陆柬之(585-638),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也出名门,高宗朝官至太子司仪郎,崇文侍书学士,这个官,其实就是皇太子的书法教师。

(陆柬之画像)
《书品后》称“柬之学虞草体,用笔则青出于蓝,故非(萧)子云之徒;正隶(楷)工夫恨少,不至高绝也。”《书断》称其“中年之迹,犹有怯懦,总章后,乃备筋骨。殊矜质朴,耻夫绮靡……尤擅运笔,或至兴夫,则穷理极趣矣。”看来,他的笔法是值得研究的。
总章,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668-670),朱关田先生给出原因是“总章”之后,陆柬之开始改习二王,不再困于虞世南了,这一点存疑,因为陆柬之的卒年在638年,总章时,他早已不在人世了。但推断他晚年学二王后,书法大成,是在道理的。关于这个“总章”的问题,只能暂时存疑了。
存世有《陆机文赋》黑迹一通,相传为其手迹,如图:

(《陆机文赋》局部)
这也有点教训,学书法,还是“取法乎上”,好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