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学||浅析拉康解读乔伊斯

 置身于宁静 2023-11-06 发布于浙江

本文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转自:设计与哲学、哲学王

西学||浅析拉康解读乔伊斯

乔伊斯在拉康的思想谱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拉康对乔伊斯的解读是其研究重心转移的重要标志,促使其超越了以往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剖析拉康对乔伊斯的解读对于理解拉康后期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解读乔伊斯在拉康思想谱系中的地位和乔伊斯与拉康“症状”概念的关系,揭示出乔伊斯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互文关系,以及乔伊斯在理论谱系和思想渊源上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与卡夫卡和贝克特一样,乔伊斯是对当代法国思想家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福柯、德里达、西苏、克里斯蒂娃、德勒兹、拉康等法国后结构主义者都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等作品中获取过自己独特理论的灵感。如果说西苏在其早期著作《乔伊斯的流放》(The Exile of James Joyce)中对乔伊斯作品的解读开启了法国后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家以对乔伊斯作品的剖析阐释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先河,德里达在《〈尤利西斯〉留声机》(Ulysses Gramophone: Hear Say Yes in Joyce)一文中通过对《尤利西斯》的解析进一步解释了解构主义思想,那么拉康在1975年11月至1976年4月间的第23期研讨班上对乔伊斯作品的分析则清晰地体现出乔伊斯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影响。实际上,从拉康、克里斯蒂娃到德勒兹的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思想家都出版或发表过研究乔伊斯的专著或文章,他们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惠于乔伊斯。其中,拉康精神分析思想中乔伊斯因子是最为浓厚的,他曾解释过为何自己将目光投射到乔伊斯身上,主要原因在于乔伊斯促使其发现了“症状”的意义,而他解读乔伊斯的研讨班的名称就是“症状”(Le Sinthome)。

2016年之前,国外出版的关于拉康解读乔伊斯的著作主要是如下几种:Albert Sonnenfeld从欲望、幻想、话语的角度解读拉康对乔伊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Roberto Harari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拉康在75至76年研讨班上对乔伊斯的解读;VéroniqueVoruz和 Bogdan Wolf解析了乔伊斯作品对拉康隐含“享乐(jouissance)”思想的影响;Shelly Brivic论述了乔伊斯在社会、文化、政治层面对拉康的影响。在拉康和乔学研究史上,2016年和2017年对于拉康与乔伊斯研究而言,是特殊的年份,不但拉康关于乔伊斯的第23期研讨班讲座被正式翻译成英文得以出版,而且在2017年继续出版了两本专门解读其第23期研讨班讲座的专著,分别是Daniel Bristow的《乔伊斯与拉康:阅读,书写与精神分析》(Joyce and Lacan: Reading, Writing and Psychoanalysis)和Raul Moncayo的《语言,症状,享乐与任命》(Lalangue, Sinthome, Jouissance, and Nomination: A Reading Companion and Commentary on Lacan's Seminar XXIII on the Sinthome)。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乔伊斯对拉康的影响,诸多学者相继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例如,马元龙教授在《乔伊斯这个症状:拉康论乔伊斯》一文中分析了拉康对乔伊斯作品的“不可读性”,王健在其硕士论文《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中,解析了拉康借助对乔伊斯作品的讨论,阐释的“享乐”和“征兆”概念。

实际上,拉康在1975年至1976年研讨班上对乔伊斯的解读,是拉康研究重心转移、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此,拉康已经超越了以往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因此,关注、解读、分析拉康在第23期研讨班上对乔伊斯的解读,对于理解拉康后期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拉康第23期研讨班的讲座为基础,简略分析乔伊斯在拉康思想谱系中的地位,以及乔伊斯对拉康精神分析思想中“症状”概念的影响。以影响视角为切入点,剖析乔伊斯对拉康后期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在拓展乔学和拉康后期精神分析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为目前的乔学研究与拉康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此外,在细读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等文本,以及拉康研究乔伊斯的专著与研讨班讲义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拉康精神分析思想中的“症状”概念,挖掘、解读、辨析乔伊斯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互文关系,能够更为清晰、全面、综合地揭示乔伊斯在理论谱系和思想渊源上对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一、拉康思想谱系中的乔伊斯

“症状(Le Sinthome)”①是拉康后期精神分析思想中的关键概念,马元龙讲授指出,1975年6月16日,拉康在索邦召开的国际乔伊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乔伊斯这个症状”的专题报告。可以说,该报告开启了拉康全面关注乔伊斯的序幕,为不久之后拉康举办的以乔伊斯为主题的第23期研讨班做了准备,而且,对“症状”的关注也开始进入到拉康精神分析研究的视野中。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齐泽克对“症状”做了简略的阐释。齐氏指出,拉康认为是马克思发明了“症状”这一概念,简而言之,“严格地说,'症状’是一个特定的因素,它颠覆自己的普遍基础,犹如属(species)颠覆其种(genus)”[1] 29。实际上,根据卢克·瑟斯顿(Luke Thurston)考证,早在1957年,拉康阐释过与“症状”相关的问题,对于当时的拉康而言,“症状”被铭刻在书写的过程之中,这已经展示出拉康将“症状”视为一种加密的信息(ciphered message)。此外,在1963年,拉康再次对“症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症状”并不需要被解释。[2]191可以说,这两次对“症状”的阐释与分析为拉康在1975年全面解读乔伊斯分析“症状”这一概念做了充分准备。1975年关于乔伊斯和“症状”分析的研讨班则是这两次阐释和分析“症状”的必然结果。

拉康的研讨班从1953年开始,直到1980年结束,总共举办了27期,如上文所述,有关乔伊斯的研讨班是其中的第23期,而该期研讨班的标题就是“症状(Le Sinthome)”。按照吴琼教授的说法,第20期研讨班《再来一次》(1972-1973年)和第23期研讨班《症状》(1975-1976年)是拉康在70年代难得的佳作。[3]283第23期研讨班的主题是“症状”,“通过对现代主义作家乔伊斯的作品的阅读,拉康思考了语言、心理结构的纽结和写作的关系,思考了主体的创伤、原乐追求和自我创造的关系”[3]283。实际上,乔伊斯在拉康的文学阅读中占据这十分重要的位置,自从青年时期起,拉康就已经成为乔伊斯狂热的读者。

纵观乔伊斯的作品,从早期《都柏林人》中对“顿悟”的描写,到后期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对语言游戏的自由运用,乔伊斯的主要目的是想向读者展示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关系,实际上,这种语言关系的破坏性重塑正是拉康在第23期研讨班上阐述的“症状”概念及其内涵。对于拉康而言,正是从乔伊斯文本的语言中寻觅到拓展其精神分析思想的另一个途径,尽管拉康坚称其与乔伊斯书写的关系并没有关涉到应用心理分析。1975年,拉康在第五届国际乔伊斯研讨会上作的专题报告中提到了“后乔伊斯(post-Joycean)”的说法。可以说,乔伊斯在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全新研究路径的同时,其在对乔伊斯作品分析时阐释的“症状”概念是后乔伊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乔伊斯作品,尤其是拉康钟爱的《芬尼根的守灵夜》文字的分析中,拉康获得了精神分析研究的灵感,而拉康本人曾经强调过乔伊斯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灵感。可以说,乔伊斯和晚期拉康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马元龙教授对此做过精辟的总结和评价,“与其说拉康解释了乔伊斯,不如说乔伊斯解释了晚期拉康;没有对乔伊斯的深入研读,可能就没有晚期拉康的思想转变”[4] 40。

二、乔伊斯与“症状”

如上文所述,乔伊斯精于在文本中使用语言游戏,而解读乔伊斯的语言则成为拉康阐释“症状”概念的切入点。那么,乔伊斯在《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使用的语言策略如何激发了拉康对“症状”问题的思考呢?

在第23期研讨班的开篇部分,拉康就交代了自己为何使用Le Sinthome,而不是现代的新式拼写方式symptom,原因在于“是要标示着一个不同的时代”[5] 3。他以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第一章为例,指出乔伊斯探讨希腊文化的影响,但是,乔伊斯必须用英文写作。在拉康看来,乔伊斯的英文写作为英文增添了某些东西,他赞成菲利普·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将乔伊斯的英文作品称为“绝妙好文”的观点,并且认为“绝妙好文”近似于“兴高采烈”,而“兴高采烈”则是“狂躁症”病症的来源。按照拉康的解释,这是其为何主讲其以乔伊斯为主题的讲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拉康从乔伊斯的英文书写发觉到了症状的意义。“乔伊斯的文学具有排除极端幻想的美的、所谓在书写的绝对玩笑中发现快乐的、排他的生硬的文体。”[6] 247乔伊斯的这种文体被很多评论家称为“病态的”文体,“任其症状的言说来书写”[6] 247。这构成了拉康在对乔伊斯的书写解读中阐释其象征界、现实界等概念的切入点。在研讨班上,拉康曾直接表明,他将本期研讨班命名为“症状”的原因,对他而言,乔伊斯“值得这个症状,这个名称跟他名符其实”[5] 7。

在第23期研讨班上,拉康主要阐释了乔伊斯的精神病问题和对其作品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拉康对乔伊斯精神病问题的分析是其解读“父亲的名字”的延续。在乔伊斯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大量使用了双关、典故、戏仿和语言游戏,但是,这并不是造成乔伊斯作品不可读性的真正原因,按照马元龙教授的说法,导致乔伊斯作品不可读性的真正原因在于,“他的心理结构中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失败,用拉康的话说就是,父亲—的—名字(Name-of-the-father)在他的心理结构中被排斥了”[4] 30。在拉康的理解中,他将乔伊斯作品中表征出的“父亲—的—名字”这一特征归结于乔伊斯力图通过利用作为补充的艺术,即主观结中作为补充的带,来避免出现有关精神的问题。

在乔伊斯的小说中,从早期《都柏林人》对顿悟的书写,到后期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对语言游戏的运用,都隐含着一种如上文所言的特殊的语言关系,一种对语言的解构性重塑,这实际上正是拉康阐释的“症状”,即“主体个人的快感造成的象征界的入侵”[5] 192。在借助对乔伊斯文本解读阐释其精神分析思想的过程中,拉康着重强调了“快感”同“症状”的关系,他认为,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时,读者会感受到乔伊斯快感的存在,同时,还指出,快感是他从乔伊斯文本中能够捕捉到唯一的东西。对于乔伊斯而言,书写“是一场纵情于蜂拥而至的意义的狂欢”[4]35,乔伊斯在意的是对意义的享受。对于拉康而言,对意义的享受就是一种快感,而人正是在快感中,会发现自己的欲望,这正是拉康分析的“症状合成人”的意义。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拉康格外推崇《芬尼根的守灵夜》,他多次通过解读该小说,阐释其“症状”概念。例如,拉康认为,乔伊斯在该小说中采用的多种语言混合运用的叙事或书写艺术,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本所指意义的含混不清。借此,拉康分析了乔伊斯的叙事手法和“象征界”的关系,指出,乔伊斯并没有完全使自己处于象征界之外。

三、结语

乔伊斯对法国精神分析批评具有重要意义,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等法国精神分析批评学者在对乔伊斯的解读中阐释、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思想。毫不夸张地说,拉康后期的精神分析思想,尤其是其“症状”思想就是建立在对乔伊斯作品解读的基础之上的,其第23期研讨班正是拉康受乔伊斯影响的具体表征。可以说,脱离乔伊斯的文本,根本无法理解拉康在第23期研讨班上对“症状”的阐释。实际上,拉康和乔伊斯的关系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乔伊斯的文本为拉康阐释其精神分析思想提供了清晰、有力的例证;另一方面,拉康在对“症状”概念的阐释中也拓展了对乔伊斯作品的解读方式和视角。可以说,乔伊斯帮助读者理解了拉康的“症状”概念,同时,拉康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乔伊斯的书写和叙事艺术。

[注释]

①有些学者将Le Sinthome翻译为“征兆”和“症候”。

[参考文献]

[1]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Evans, Dylan.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Psycho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1996.

[3]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马元龙.乔伊斯这个症状:拉康论乔伊斯[J].文艺研究,2015,(11).

[5]Lacan, Jacques.The Sinthome: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XXIII. Ed. Jacques-Alain Miller. Trans.A.R. Price[M].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6.

[6]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