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方之冠——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桂枝汤解读

 名曲的图书 2023-11-06 发布于山东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引子

中医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即在收集了基本的证据(症状、体征)后,审症求因,依证选方,加减用药。正如《论衡》所言:“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好的中医就像一个私家侦探,而疾病就像一桩桩案件,需要在收集有效证据(病情)的基础上,合情演绎,抽丝剥茧,找到罪魁祸首(病根),然后才能更快地将元凶缉拿归案(治好疾病)。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难在坚持,难在入门,为了帮助大家打好中医基本功,练就一身治病本领,本公众号特推出“跟我学中医”板块,前方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功在当下,每天坚持十分钟的学习,打牢基本功。

桂枝汤

【方剂组成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经典原文汇要】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6.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7.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8.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9.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1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1.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1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5.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1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17.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1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0.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1.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临床经验附识】

1.脉弱,自汗,或盗汗,或恶寒,或恶风,或发热,或头痛,或身痛,或荨麻疹,或湿疹,或皮炎,或手足多汗,或便秘者……

2.气上冲,干呕,心下痞者。

3.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脏无他病者。

4.发汗后,或泻下后,而表证未解者。

5.腹泻,或痢疾,脉浮弱者。

6.妊娠恶阻之轻症[(重症加伏龙肝)不温覆取汗]。

7.吐泻止,身痛者(不取汗)。

8.桂枝汤证,感冒咽痛,或咽喉肿痛,或咽喉中生疮者(加桔梗)。

9.关节肿痛者、面瘫者、头痛沉重者、身体麻痹者之虚寒证(加苍术、附子)。

10.眼目不明者、耳鸣耳聋者、肉  筋惕者之虚寒证(加茯苓、术、制附子,即合真武汤)。

11.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有汗出、背冷、身酸、身痛等表证而脉浮弱者。

点击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内容

12.痹痛,脉浮弱者。

13.发热恶寒,脉浮弱或脉浮弱数者。

14.表阳寒实证,随证服用麻黄汤、葛根汤发汗后,仍不解者。

15.衄血,有表阳寒虚证者。

16.肩周炎,体质虚寒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7.三叉神经痛、上腕神经痛之虚寒证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8.面神经麻痹之虚寒证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19.脑卒中之虚寒证者(加茯苓、术、制附子)。

20.感冒见桂枝汤证,而有痰饮者(合半夏厚朴汤)。

21.发汗后或下之后,而表证未解者。

22.盗汗者(夜晚睡前服汤后,啜热稀粥并温覆取汗)。

23.妊娠恶阻(加半夏、茯苓、伏龙肝)。

24.过敏性紫癜。

25.糖尿病并发神经痛者(加术、制附子)。

26.产后身痛者(加人参)。

27.儿童多动症。

28.常自汗者(服汤后,啜热稀粥并温覆取汗)。

29.醒时汗出或醒后汗出者(入睡前服汤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

30.习惯性便秘,脉弱自汗者。

31.便秘,脉浮弱、发热、恶寒、汗出者。

32.脑后生疮,脉弱者。

33.背上生疮,时而恶风,表虚证。

34.皮肤病,有渗出液、瘙痒、遇风冷则甚者。

35.坐骨神经痛,脉浮弱者。

36.身体全部或某一部(如头、面、肩、上半身、下半身、乳房、胃脘、手、足等)怕风者(加白术、制附子)。

37.感觉身体某一部位有风往里吹(加白术、制附子)。

38.关节或神经疼痛,体质弱者(合真武汤)。

39.中风后遗症,体质弱者(合真武汤)。

40.妊娠低热者。

41.恶寒,发热,脉浮弱者。

42.挫闪腰背部,气血着滞一处,腰背部疼痛时缓急,阴证者(加白术、制附子)。

43.足冷,阴证者(加白术、制附子)。

44.更年期阵热汗出,服寒凉剂不效者(合真武汤)。

45.下利便脓血之表阳寒虚证。

46.发热,脉浮大而弱者。

47.目障、目盲等,见恶风寒,汗出,脉缓者。

【前贤方论撷录】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能通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

《长沙方歌括》: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恃之以调周身之阳气;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甘,苦甘合化,可恃之以激周身之阴液。师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

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