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郑魁山:穴位与针法的本质

 看文海 2023-11-06 发布于陕西

    如今是一个不缺流派的时代,更不用说那些标新立异的假说和方法。在针灸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的支流和细流。它汇聚成了一门独特的医疗体系。在“郑氏针法暨郑魁山诞辰10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我再谈郑氏针法。这次与以往不同,想就我之理解触及一些本质问题,或许有些随意,好在这次有诸多师门兄弟姐妹相聚,请大家指正。

     首先,郑老的针法是从取穴开始的。1987年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郭诚杰教授邀请郑魁山教授来学院做报告,那是我第一次见郑老扎针,印象最深的就是郑老的“揣穴”。郑老在“揣”什么?

     穴位有着明确的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教科书上说的很精准,只要记忆力好,361个穴位理论上都可以准确地扎到位。但是,有谁每次都能准确地扎到同一个点上呢?或许有人能行,反正我不行。于是,我们要解释一些临床上的真实现象和穴位的本质。

     当然,解释工作是受世界观左右的,如果你认为穴位就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那尽可从解剖的逻辑中寻找答案;如果从《内经》出发,穴位是一个功能状态,《灵枢·九针十二原》把它定义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既然穴位是“神气”出入的地方,那么“神气”是什么?神气的一半是针法实践者要去领会的东西,另一半就是我们在取穴时要找的“敏感点”、“阳性反应点”,是孙思邈说的:肌肉之理,节解缝会,是窦汉卿说的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所有“神气”的一切是“揣穴”要揣的内容。所以,揣穴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定位。

     郑老的揣穴与其说是针刺手法的前序,不如说就是手法的一部分。其作用和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施术点、固定穴位、帮助进针、体会得气、控制针感。多么重要的手法,这是对《难经》所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的最好说明。

图片

      取穴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因为“针法如神”(郑老的一幅书法作品)。早年我对郑老的揣穴、对“针法如神”只是觉得“神秘”,但不知“神”在哪里?1993年,陈景明先生(1978年给郑老出《针灸集锦》的责编)策划一套“一点通”丛书,约我写《针灸理法一点通》,我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怎样确定穴位的位置,还有一个重要点,即寻找敏感点,我国针灸学家郑魁山教授将此名曰“揣穴”..…。今天看来当时的理解还是有些浅陋。好在有许多年可以零距离跟郑老学习,让这颗“揣穴”的种子在我后来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酵”。

     揣穴为我理解穴性提供了依据。穴性包括形和神二部分。穴位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几何点,它是特定部位神气所表现的地方。形的部分靠经验去定位,神的部分靠体验去把握。所以,揣穴是一个经验和体验的综合。穴位这种动态游离的特性与一个人的状态、体质、病症密切相连的,尤其是病症状态。用另一套话语是这么说的:“同人体的生理过程一样,穴位的生理和病理也是动态过程,有时出现,有时消失。穴位的出现和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人体的生理状态。”(《科学性针刺疗法》)这句话虽然说的不全面,但从一个角度应证了关于穴位的古老看法。

     郑氏针法手法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总结,透过揣穴我感悟到一些针灸“治神”的奥妙。“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相对于治形,如今“治形”大行其道,然而,“治神”才是传统针灸最传神的地方。一部《黄帝内经》,如果用二个字来概括先师们针灸治病的灵魂的话,那就是治神。治神从揣穴开始,延伸到不同的具体手法,离不开的是对“神气”的掌控。神气在经典的语境里还表达为经气。当针刺入皮肤或实施了手法以后,机体的所有应答都是经气的活动,为什么有些人能捕捉到,有些人不捉不到。因为《内经》说了:“空中之机,清静而微”。经气的活动是“微”的,微到显微镜都看不到,只有靠人的体验去把握,所以,《内经》还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密意守气勿失也。”用郑老的另一幅书法作品来总结,就是:“针法之要在于守神”。

图片

     从烧山火到透天凉;从搓捻 、关闭、搜刮、飞推、拨动、弹震、盘摇 、循摄、搬垫,到穿胛热、过眼热,二龙戏珠 、喜鹊登梅 、老驴拉磨 、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 、金鸡啄米。 郑老的针法都离不开对“神气”的把握。针刺的补泻建立在揣穴、守气、用气的基础上,脱离穴位、经气、治神来定义或描述针刺手法终将不能自圆其说。

     汉代医学家郭玉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的确,神在心手之际,我在不断地领会大家的一些做法、说法的时候,越来越感到针灸“治神”不是一个定义的对象,而是在针刺操作中展开的体验活动。

    的确,任何与“神”和“气”相关的东西都很难说到位。但是,郑老有一句感悟之言是我认为最高妙的总结:“针由气导”!我喜欢这幅书法作品是因为反过来念“导气由针”也堪称妙笔。这四个字非经验而不得感,非体验而不能悟。是郑老手法特质的写照,它连同针灸“治神”都体现了针灸的灵魂。

    1996年程莘农院士为郑氏针法题写了四个大字:针法鸣世!今天我以这篇小杂文向郑老致敬,以表达我深深的怀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