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碎念60:90年代,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就是大家庭排老三的我哥

 万道归一 2023-11-06 发布于河南

1975年,也就是河南发大水那年的腊月,我哥出生,十个堂兄妹中,排名第三。

听母亲说,怀我哥三四个月的时候,母亲得了阑尾炎,疼痛难忍,父亲拉着架子车把母亲拉到了乡卫生院,医生给出了方案:开刀,先拿掉孩子,再割除阑尾。父亲母亲都坚决拒绝拿掉孩子,就央求医生采取保守治疗,输液。那时候父母也不知道输液会对孩子有多大的危害,医生似乎也不那么清楚。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说,当时也没有什么好的消炎药,都是输的庆大霉素和四环素,在今天看来,都是孕妇禁用药。

母亲回忆说,当时在医院住院时,是住在医院走廊的。当时发大水救灾,传染病很多,医院里人满为患。就这样的艰苦简陋的条件里,母亲的阑尾炎竟然治好了,保住了我哥。但是,肯定和孕期用药有关系,哥哥一出生就体弱多病,经常发高烧。俗话说,好孩儿不闲,赖孩儿不玩。哥哥生病多,自然哭闹多,父亲和母亲常常整夜不睡,抱着哭的声嘶力竭的哥哥在屋里走来走去。

不管怎么样,哥哥还是一天天长大了,尽管身体仍然不好,瘦瘦弱弱的,个子矮矮的,但非常懂事。母亲给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哥哥六岁还没上学时,我们家种了几亩西瓜,西瓜熟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需要用架子车拉满满的两车瓜,到县城去卖。县城离我们家十里地,父亲,母亲需要天不亮就出发,这样到县城就赶到卖瓜好时候。

父亲,母亲都进城去卖瓜,瓜地里的瓜还需要人看,母亲就交代哥哥,公鸡叫第二遍的时候,起床到地里去看瓜。母亲说,到我们瓜地要穿过一片坟场,才六岁,又瘦又小,个子又矮,哥哥穿过坟场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头,母亲每每听见悉悉簌簌的声音,就知道是哥哥来看瓜了。

父亲说,哥哥看瓜很是一板一眼,哥哥经常用长短不一的小棍儿,给瓜做出标记。快熟的瓜,旁边插长一点的小木棍儿,晚几天熟的呢,就插短一点的,再往后的依次类推。这样父亲摘西瓜的时候,就不用一个一个拍着听了,很是方便。我那时候三岁,弟弟两岁。母亲说,有时候我也会牵着弟弟去瓜地里找哥哥。哥哥总是从瓜地中间的瓜棚里出来接我俩,担心我俩会踩坏西瓜。

母亲说,哥哥看瓜,无论再渴,也从来不舍得吃一个西瓜。但只要我俩去了,哥哥就一定会挑出一个样子长得不好的瓜,给我俩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可惜那时候没有录像,也没有照片,不然现在可以给我们的孩子看看,六岁的哥哥当年天不亮,穿过一片坟地去看瓜的情景。

六岁那年夏天过后,哥哥上学了,跳过了学前班,直接上的一年级。那时候谁也没想到,哥哥竟然是个上学的好苗子。哥哥没有一般男孩子的调皮,早上自己背着书包走几里地去上学,中午再自己走回来吃饭,下午回来,不用任何人说,搬个小凳子,就坐在院子里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也不到处撒野跑着玩,看连环画,看小人书。

渐渐的,我和弟弟也长大了,也上小学了,哥哥就不仅仅自己写作业学习,还要小大人一样,管着我俩写作业学习。弟弟很调皮,我也没有一般女孩子的文静,所以我俩常常坐不住,一写完作业就溜到院子外,和村里的小朋友去疯了。那时候农村普遍不重视学习,除了我们几个,哪儿有小孩子放学之后写作业这回事儿啊。我和弟弟都很是羡慕别的小朋友不用写作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我哥从来不为之所动,在哥哥那里,似乎坐在院子里看书写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是一种很享受的事情。

哥哥小学从来没有得过第二名,数学从来没有不是满分过,语文除了作文扣点分也几乎是满分。我的父母看到我哥是块儿读书的料,生怕在农村初中会耽误了我哥。决定让我哥寄住在我县城的姨姨家,到县城里面去读重点初中。

那个时候,县城的初中根本不收农村户口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

我的母亲,掂着自己养的大公鸡,大夏天,站在没有一片阴凉的巷子口,一等就是一天,等一位在县城里教书的远房亲戚。不知道等了多少天,终于等到了,这才跟着亲戚到了亲戚家,这才知道亲戚具体住在哪里了。

谁知道亲戚只是个普通老师,也做不了主。可是母亲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像溺水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怎么也不肯松手。母亲买了那个年代非常贵的健力宝,又去了亲戚家。还是不行,母亲就再一次又去了亲戚家。

远房亲戚实在拗不过去了,就带着母亲去找了他们校长,校长也许是被我母亲的诚意打动了,也许是可怜一个贫穷又执着的农村老母亲,破例收下了我哥。

母亲费尽周折让哥哥去县城上学的事情,懂事的哥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加勤奋刻苦的学习,在县重点中学里,竟然又开始遥遥领先,从来没有得过第二名,哥哥的优秀,让几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刮目相看。甚至很多没有教过她的老师,也都知道这个学校里唯一的农村孩子。

一转眼初三了,成绩优异的哥哥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分叉口,去上中师中专还是考高中?我哥上初三的时候是1991年,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成绩特别棒的,大都选择了考中师,考中专,毕业就安排工作,户口农转非,也就意味着你跳出农门了,不用再像父辈一样土里刨食,光荣的吃上商品粮了。

一大家子坐下来商量,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都主张考中专,这样可以早点毕业,减轻家庭负担,也早点工作,谁知道以后政策会咋变呢?要是以后不包分配了,咱们农村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找什么门路去找工作啊?

母亲坚决反对上中专,母亲的亲哥哥,也就是我的大舅,是60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一毕业就给分配到了全国有名的洛阳第一军工厂。也许母亲是从自己亲哥的人生经历上看到了大学生的前景更可观,所以,母亲坚决主张哥哥考高中上大学。

就这样,1991年,哥哥以超过重点高中录取线几十分的成绩,上了我们县一高。

今天郑州市二测监考,中午的间隙写下这篇文章,下午考完又稍加修改,难免仓促,请多多包涵,明天见,亲爱的友友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