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毛”读hàn还是hán——四上《盘古开天地》

 琢文说 2023-11-06 发布于北京
题记:
陈师道《魏衍见过》:洒然堕冰井,起粟竖寒毛。

本期讲一个语文小知识。
在四年级上语文书中,有篇课文——《盘古开天地》。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一句中“汗”字应该读hàn还是hán呢?
给大家三秒钟思考一下。
3
2
1
李大婶:那不就是应该读二声吗?生活中我咋老听人说hánhán毛的?


那是因为hán毛是另一个词——“寒毛”
汗毛寒毛有什么区别呢?
依据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二者意思一样,就是称呼不同:



从源头上说,“寒毛”一词更为久远,
《晋书·隐逸传·夏统》:
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帀,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
讲的是隐士夏统听说对方劝自己为官,十分不悦的表现。
而后历代都有用“寒毛立起”表示害怕之意。
①宋·释彦孜《偈》:任是诸佛诸祖,觑著寒毛卓竖。
②元·白仁甫《拨不断》:諕的我战钦钦遍体寒毛乍。
③元末明初·李昱《胡将军歌》:身长八尺面如铁,敌人见之凛凛生寒毛。
清·翟灏《通俗编·身体》中对寒毛的解释为:
人身三万六千毛孔,遇寒落而复生,故曰寒毛。

“汗毛”一词出现得晚,而且是用来指动物身上的毛。
元末明初·刘崧《醉歌行赠周仲常归九江兼柬许天启汤又新二山长》:
海雁南飞羽翮高,宛马西来汗毛赤。
通过对比发现,寒毛和汗毛虽然意思相通,但在具体使用上还是有所分别:
形容害怕或者受到惊吓,应当沿用古代表达习惯,用“寒毛”一词。
而仅表示生物上的特征,则是用“汗毛”。


由此就明白《盘古开天地》故事中为什么用“汗毛”一词了。

最后说下文言版其实并没有对毛发进行区分,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三国时期吴国徐整所著《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今日科考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出自明代杨慎的一首词,请问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请留言回复所选字母。
A、《满江红》
B、《浪淘沙》
C、《西江月》
D、《临江仙》

大家一起云撸猫
木塔小猫喵喵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