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叶浩生老师商榷:中国自主心理学体系的未来不在这!

 高行之 2023-11-07 发布于山东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59原创文章

============================

116日,《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登了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浩生、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苏佳佳的论文《理论心理学:中国自主心理学体系的未来》。这正是我们平时关注的话题,所以就在第一时间看了一下。

看完文章以后,可谓忧喜参半:喜的是这篇论文反映出新一代博士研究生中也有人在关注中国自主心理学体系的发展,中国心理学的未来可期;忧的是这篇文章所得出的结论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未曾达到更深层次,离本质与核心还相差太远。

文章在谈到中国的“象科学”心理学的方法,需要“体证方法”的“理论创新”时这样总结到:

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五千年不倒,本有机会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象科学”之路。可悲的是,中国象科学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冲击,中道崩殂。但是,实际上,“象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重要思想源泉。西方科学引进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而言,解构大于建构,彼时的中国文化恰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并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自主心理学的建立势必不能再以用西方科学心理学框架来淘筛中国文化,必须要重视“理论心理学”,自力更生。

请注意:这段话除了最后的半句以外,逻辑都非常清晰,按照这个逻辑,所谓“必须要重视'理论心理学’,自力更生”,不过就是要发掘整理中国的“象科学”。

然而,到了第四部分“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作者却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个意思,得出了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在中国也很常见很标准很官方的结论。例如在谈到“中国理论心理学的根本使命”时,作者写到:

理论心理学需要“两只手”,一只手抓住西方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另一只手抓住中国象科学的理论思想资源,特别是在中国象科学与西方科学有融合之象的认知科学领域,为中国自主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开辟出一条立足于“理论创新”的尊严之路。

两只手,意思就是双方差不多,主体对等,没有主次之分却可以有习惯上的差别。

难道构建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可以不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吗?可以不以中国国情为主要考虑因素吗?

有谁会相信,在中西方理论完全对等的立场上真的就能“开辟出一条立足于'理论创新’的尊严之路”来吗?

无独有偶,在谈到“中国理论心理学的重建”时,作者又提出了三条:

1. 学校:开设“理论心理学”课程,培育跨学科人才;

2. 中国心理学会:集众专委会之力,重建“理论与史专委会”;

3. 政府:扶持创立理论心理学的特色期刊。呼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先办理论心理学的专有期刊”,“如有可能,还是应请政府扶持南京师范大学创办一个《理论心理学》期刊”。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作者提出的关于构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举措中,有两条是政府需要做的,有一条需要众人做的,居然没有一条是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这反映出高校教育中,假大空的风气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未来的学术栋梁,让人不免有些担心:

国家重视心理健康这么多年了,心理学科越来越发达,行业越来越乱,问题反而越来越多,政府还敢指望谁?

从试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到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没看清楚吗?

如果还不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能够做的事情做起,还寄希望于政府,中国心理学就不会有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