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会“知常达变”——突破“文字概念”

 m175 2023-11-07 发布于黑龙江
学生:如何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热邪?
淼师:理解这个问题,要把主要精力定位在“热在人体的运行状态”上。健康状态下,各脏腑是怎么使用热的?使用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如何?理解了常态,就能理解病态。于是病态表现出来的脉色症就能得到解释,这就形成了你的诊法。再按照这种解释遣方用药,就形成了你的治法。

如果把注意力不断的放在那些具体的知识点上,不断的单独的思考、随意积累,结构必然松散,不得整合。同样一个知识点单独理解与放在框架内理解,有本质上的差异。单独理解的知识点只能简单套用,临床稍有变化就不能用了。而放在框架里的知识点能择机而用、灵活应对临床。这个核心思维的差别就导致若干年后,临床能力的巨大差别。

以“寒凉治热”为例,咱们并不是把每个诊法、治法、弊端逐一单独去理解。而是通过思考热,把这些知识归纳起来。因为每种治法,本质上都是调整人体的异常。所以本质上只有不断的构建热在人体的正常工作状态,才能知道如何调整“异常的热”。这样构建成形后,你会发现所有关于热的诊法和治法你都能理解,即使各流派的解释天差地别,也都不是问题了。同时你还会发现无论哪个知识点,都无法单独真正讲明白。因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都无法直接构建整体。而没有整体框架的支撑,就仅仅是阶段性的明白,并非真正的明白。所有前辈大医都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把整体框架直接表达出来。只能不断的讲各种法,试图启迪后人能自行整合起来。所以咱们今天聊的也只能是某一个点的切入。之前对于“各脏腑管理热”以及“相互作用关系”方面已经讲很多了。今天就换一个角度切入,看看热在人体中的运行和存在状态。

健康的热于人体就两种状态——动态和静态。动态向外施展使用,静态向内储存备用。动是有节制的、均匀的、稳定的,是为动中有静;静是随时准备的、藏而待发的、蕴藏活力的,是为静中有动。动和静都是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界限。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需为用。

如果静态的热不能藏而待发,无论是藏的过多、过少,还是发的过快、过慢,都是病。如果动态的热失去了节制、均匀和稳定,也都是病。不同的脏腑功能、六经功能、卫气营血层面异常,都能表现出各自的病态。纠正这些病态,就是不断的让热量运行的更加趋于平衡、通畅、稳定。这种状态的热才能实现向内温暖、向外抗寒、在中间支持消化、吸收、运化等功能。

举一个病态热邪的例子,供大家理解。比如,思考一下石膏清的是什么热?想一想白虎汤证的状态。身大热、脉洪大,一派鼓荡之象。说明石膏能治这种鼓荡、弥散之热。石膏作为金石类药有重镇之效,正适合应对鼓动之热。这种全身鼓荡的热有很多称谓,比如一身壮热、白虎汤证的热、气分壮热、阳明实热······总之就是整体烧的状态。

与之相对的是局部烧。比如承气汤证就是在胃肠道淤结着烧。这种热就需要通腹泄热,大黄的通降之性正好应对。再比如,热开始影响水道,就得用能够利水的寒凉药。这就是不同病位对应不同药的差异所在。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不同的治法。为了表达这种差异,前辈祖师创造了各种理论体系,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不同流派以不同的角度对热做出了理论、诊断和治法的相应阐述。当你理解了热在人体的各种状态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适应不同流派的表达方式。为了努力突破语言的局限,前辈们做了很多比喻,试图帮助后人勾勒出一个相对整体的解释。这种表达方式很适合古人万物类象的思维,代代相传都没问题。但是现代人的思维已经被西化了,这种科学严谨、一一对应的思维成了咱们学习中医的障碍。

例如,本来学寒凉清热,直接看寒凉派的书是最好的。但是因为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障碍,却很难理解书中内容。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琢磨某些字的意思、概念的意思。有些同学就有可能一直困在这些文字、概念上,乃至于无法进一步学习了。古人以万物类象的思维方式写出来的文字,常常不会局限为某一个意思。给这些文字、概念下一个绝对的定义,是现代人的作风。古人更能接受一个开放性的定义。所以事实上,探究这些文字、概念的绝对含义,本质上是做不到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文字、概念不是为了限制思维,而是为了启迪思维。所以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中医千万不能咬文嚼字,要试着从文字中跳出来。多从天地自然的层面领悟世界,多从人体自然的状态思考中医。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如果实在做不到,那就先存疑。暂时跳过未知概念,继续寻找可知的概念。直到可知的概念逐渐勾勒出整体架构后,自然能触类旁通的理解未知的概念。

理御湿热——直面错误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大鹏同学审核校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