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业规划的本质,是人生规划

 826271992 2023-11-07 发布于广东

受一个朋友所托,给一本关于升学规划的书写了篇东西。

我是刘达,09年毕业于辽宁的本溪高中。那一年,我通过高考成绩到了香港大学。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和你分享以下几个内容:(1)我的经历;(2)从我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第一部分 我的经历

2009年,我的母校本溪高中有35位同学过了清华和北大的分数线,包括我。我清晰地记得,当身边的人得知我要去香港大学时候,都会对我表示祝贺,“香港好啊”,紧接着问:“香港哪个大学?”

我十分理解这个问题,因为起初香港也完全没有出现在我的认知里,更不知道有香港大学。能和港大结缘,是因为我的妈妈。

我记得好像是高三的下学期的一天,妈妈和我说:

“我在百度上看到香港的大学也可以申请,香港大学也是亚洲领先的学府,我帮你做下申请吧,就当做清华以外的备选。”

我当时正埋头和高三的学业奋战,没太在乎妈妈说的话,因为我只知道不管上什么学校,都需要高分,报志愿的事情还暂时跟我没关系。于是就随口和妈妈说:“好的。”

下一件我记得的事,就是出了高考成绩后,妈妈和我说:“我跟你爸和清华的招生老师聊过了,老师说你的这个情况,到了清华会很吃力,因为里面高手如云。而香港大学也是亚洲顶尖学府,学术压力没有清华那么大,不如我们去香港大学吧。”

我当时听完,也深以为然,因为我知道我并不聪明,各个学科的奥赛课,我第一堂课就跟不上了,而其他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我高考能考到不错的分数,完全是靠父母对我教育的倾心倾力的投入、相对正确的学习策略和长年的专注。我在我们高中能进年组前20都很庆幸了,如果到了清华,我的同学是怎样的牛人,更是可想而知。于是,我和家人共同决定,去港大!

然而,到了港大,我发现学习生活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轻松。

刚进学校时,香港的同学听到我是从内陆来的,都默认我很会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可是,我在第一年的学习体验并非如此。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在学习了,但拿个A都很难。同时,我们专业算上我只有3个内陆生,而且大家都不住在一块儿,刚成年的我,没有满足对自己的预期、没有满足他人对我的预期——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人设崩了——独在他乡为异客,迷茫感、无力感、孤独感,就像背景音一样,不知不觉成了我的大学体验的底色。

大二上学期,我决心用好成绩给自己一个交代,斩断了大一时候的课外活动,全力学功课。第一学期成绩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学校的系统,查看成绩。

都是A!

那种压抑很久的释放感,那种重新证明自己的自豪感,像海啸一样从心里涌出来。

然而,意外的是,在短暂的开心后,我感到的竟是莫名的遗憾和空虚。因为我为了拿到这个成绩,牺牲了很多其他维度的追求,而且说实话,我对我的专业课兴趣并不大。那也是我到了港大后,第一次敢和其他同学说起我的成绩,然而,当听到其他两位内陆生说出“我也都是A”、看到他们轻描淡写的表情时,我不禁问自己:我放弃了那么多自己想探索的东西,换来在我不感兴趣的专业课上和另两位同学的平起平坐,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的大学生活就要这样过吗?

那个学期后,我停止了对学业的饱和式投入,逐渐采取了“60分万岁”的策略。之所以“逐渐”,是因为“学业居然不拿高分”这件事,我是很不适应的,中间也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挣扎。

出来社会一些年后回头看,我才明白,在香港大学的学习策略,和我在高中时期是非常不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游戏规则。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

坦诚地说,就因为在学业上的不如意,我对在香港大学的记忆的主观感受,很长时间以来都是灰暗的,以至于毕业好几年后,我一听到“港大”这个词,都自卑地蜷缩起来,偶尔回到港大校园,也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地方。直到最近几年,我才解开了心结,坦然地接纳和面对我在港大期间的真实体验,并真诚地和每一个人聊起。

那最近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如果你读到刚才,觉得我在港大的体验挺灰暗的,那么我们是时候调整一下情绪了,背景乐可以欢快起来了。因为我刚才只和你说了学业维度,没有说其他维度。在校期间,我之所以没有从港大退学,也是因为这些“其他维度”。事实上,现在回看,其他维度对我命运的影响,远远大过学业。

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是我在香港的某英资保险公司做保险代理人的第九个年头。另外,我从去年5月开始做短视频,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抖音有44万粉丝,视频号有32万粉丝,我也是抖音平台去年同品类涨粉最多的视频作者。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我能取得此刻的微薄成绩,也完全归功于我在港大时的经历和体验——虽然我在港大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

在香港读本科的体验,和在内陆非常不一样。

我从进香港大学的第一天,学校和老师就和我们强调三件事:一,我们是要做世界公民,心怀天下;二,港大的本科毕业生在刚毕业的几年,可能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异不大,但再过一些年后,你会在各行各业的领袖中找到更多港大毕业生;三,你来读港大,无外乎就两个目标——走学术路线或者就业,你要从入学第一天就确定目标、并规划路径。

当我发现我在学习上不太容易拿到好成绩后,果断地选择了就业。我在香港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家里人在就业这件事上也帮不到我什么,我知道,我只能靠自己。而且,有一座远处的大山,硬邦邦地立在那里:大学最后一年,有实习要求。这个实习必须是跟专业相关的,而我们专业只会给一个同学推荐实习,其他学生都得自行找实习——显然,我不可能成为那唯一一个“包分配”的学生,所以哪怕就为了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我也要提前丰富的我的简历,否则,我都没法毕业了。

大一的第一个寒假,我到非洲的加纳做义工;第一个暑假,在美国实习;第二个寒假,在香港实习,第二个暑假,在香港实习。这些社会经验,以及很多其他经历,让我丰富了自己,也让我明白一件事:我不适合打工,我从港大毕业,不是为了学校说的那两条路——学术或就业——而是第三条路:创业。

因为发生的事情太多了,请原谅我对接下来的事情长话短说。

我发现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是通过聊天的方式,来给他人带来启发和快乐。当时我自行发起了个聊天服务:只要你请我喝一杯东西,我就可以陪你聊天,我说你听、你说我听,都可以。这个服务并没有做多大,但是因为我因为这个服务,认识了两位香港的挺厉害的老板,并分别为他们工作过一段时间。港大毕业的第一年,我做了一年的个体户,业务是培训,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来。再后来,因缘际会,我做了保险代理人,直到今天。在香港做保险代理人,满足了我对一个事业的所有想象。疫情三年我的保险生意完全停摆,在对出路的探索中,去年开始做抖音,很幸运,做了一个月就有了十几万的粉丝。

如今,无论是我的香港保险事业,还是自媒体事业,本质上,都是我当年发起的聊天服务:通过聊天,给人带来启发和快乐。尤其是抖音,让我收到很多观众的热情反馈,说因为我的分享,让他们对人生采取了实质性行动、而这些行动,进而改变了命运,而这些行动他们在遇到我之前,是想都没想过的。如果此刻给我对事业的满意度打分,满分是10分,我会说:100分。

第二部分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

说完我的经历,我们终于可以聊聊本文的主题:学业规划的本质,是人生规划。

先总体看看我的经历:本科学的是工业工程与科技管理,发现自己的热情是通过聊天给人带来启发和快乐,现在做香港的保险代理人和自媒体,幸福感爆棚。

决定我此刻的工作的,是我学的专业吗?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呢?

是香港。

香港是座务实的城市,香港人最常说的词之一就是“做嘢”,也就是“做事”,这让我也养成了“落手落脚”做事的态度。

香港是座公平的城市,我一个毛头小子,可以在上大学期间认识很多很厉害的人,而且他们都很愿意和我深度交往。

香港是座自由的城市,不管你的追求是什么,你都可以在这里自如地奋斗,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香港是座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密度高,人才密度高,当然,楼的密度也高,这让你在香港的生活密度也高。我很喜欢一位朋友对在香港的生活的形容:如果在很多城市的生活体验像电视剧,那么在香港的生活体验,就像电影。

“本科在香港读”这件事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以至于这些年在香港,只需要和人聊几句,我就能嗅到这个人的本科是不是在香港读的。没错,是“嗅”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而对于高考体系出来的我来说,本科阶段是最容易被熏陶的阶段。

很多同学和家长在报志愿的时候,喜欢关注学什么专业好就业。而我的经历告诉我,本科学什么专业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哪个城市读。而且,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经验。我有很多高中同学大学去了北京和上海,毕业若干年,我再和大家相处,发现在这两个城市读本科的同学有很明显的气味差异。

在我看来,比“我读什么专业好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本科在哪个城市读,真的会决定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城市的重要性的主张,甚至超过读大学、报志愿的维度。我认为,一个人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哪里生活。因为在哪里生活,会决定你入什么行当、跟什么人结婚——而事业和婚姻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一个在哪里生活会决定你入什么行当的例子是,我在香港做保险代理人,和在内陆做保险代理人,体验是非常不一样的,我甚至都不觉得自己和内陆的保险代理人是同行。至于生活城市对婚姻的影响,我想你应该深有体会。“在哪个城市上大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人“未来在哪里长期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一下吧。

我觉得报志愿的重要性顺序是:城市>学校>专业,这个排序的本质是资源平台的大小。作为一个平台,城市大于学校,学校大于专业。毕竟,人都是环境的产物,越大的平台、越大的环境,对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影响越大。

而且,人生是场长跑,怎么报志愿,要看的不是“毕业后做什么工作”,而是这个志愿会让你毕业10年、20年、30年、40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和谁在一起,过着怎样的生活。

最后温馨提示,以上仅是我的个人经历和感悟,既然是个人的,也必定是片面的。我的故事和主张,只构成参考,不构成建议。祝你好运!

刘达,在香港13年;

英国保X(香港)第9年

抖音号:刘达说(此刻44万人关注)

香港大学“工业工程与科技管理”学士,

香港科技大学“投资管理”硕士,

香港理工大学“商业管理”硕士,

曾是台湾清华大学“教育与学习科技”博士生。

总管家宁宁的微信:DYS2786

活着,就要留下点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