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有四不过,子孙福气多”,过寿千万记住这几点,子女要慎重!

 蔓萝花 2023-11-07 发布于安徽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给自己或是为家人过生日时,已经渐渐遗忘了我们老祖宗的传统。

       大部分人都是提前在蛋糕店订个生日蛋糕,生日当天点个蜡烛,周围人在一起唱过“Happy birthday to you!”的生日歌、许过愿吹过蜡烛后,基本就结束了。

       甚至很多人连碗“长寿面”都不吃了,但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则认为,过寿并不是百无禁忌的。

俗话说:“寿有四不过,子孙福气多”,难道过生日真有特别的讲究吗?

六十以下不过寿

       现在很多人为了多收一些礼金,而喜欢办一些“无事酒”,比如小孩的生日宴、升学宴、谢师宴、领导的生日宴等等,不少人都被这些“人情债”搞得头昏脑涨。

       但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过寿是有年龄限制的。

       儒家经典《周礼》曾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为上寿”。

       在我国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之年,古人认为“六十一甲子,六十一轮回”,只有到了60岁,才算是在这人世间走了一遭。

       因为一个人一旦到了60岁,他们大概率已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美好与磨难,他们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甚至是子孙满堂。

       60岁就像是人生的分水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对这个年纪赋予了十分特殊的意义。

干支历

       在古代我国是使用的“干支历”来记录时间,这也是我们特有的由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的古老历法。

       而60岁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同时还是五行数命的回归之年。

       因此一些民间传统中,只有到了60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寿,而未到六十就擅自为自己过寿,是犯忌的。

       在部分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如果不到60岁就过寿,不仅会破坏自己的“福气”,给自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折寿”,甚至还会损害子孙后代们的“福气和运道”。

       不过这种说法毕竟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但是现实中不少人都认为60岁以下过寿的做法,确实不太妥当。

除了人到六十才能过寿这个门槛之外,还有一个不应过寿的说法——父母在不过寿......

父母健在不过寿

俗话说:“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

       我国传统文化中之所以会有母在不庆生,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定,是因为每个人的母亲都是经历了万般的磨难,才令我们诞生在了这个人世间。

       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不少人都十分认同这一观点。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认为,母亲还健在的时候,就大操大办的给自己办寿宴,是大不敬的行为。

还有一种说法是:“尊亲在,不敢言老”。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就不能轻易的说自己已经老了,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

       而举办寿宴在大众的印象中,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才办的,如果父母还健在,孩子就大操大办自己的生日,那不就与“不敢言老”相违背了吗?

       因此,才会有了父母在不过寿的说法。

前文曾提到六十岁以下不过寿,其实对于过寿还有一个年龄限制......

年龄在90岁以上不过寿

       人到九十岁则为“鲐背之年”,这是是古人对九十岁的别称,泛指老人高寿。

       要知道即便是医疗高度发达的今天,90岁以上老人也完全称得上是高寿了,而在古时候9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家里的“活祖宗”。

       说的不好听一点,可以说人到九十岁以后,能多活一天就赚一天,说是在和阎王“抢”寿命都不为过。

       因此古时候的人们认为过了90岁以后,办寿宴就要十分的慎重,甚至很多老人都拒绝再给自己办寿宴。

       因为高寿的老人会感觉每过一次寿宴,便是在提醒自己又老了一岁,说白了就是距离老人“入土”的时间又近了一些,毕竟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因此老人九十岁以后,家人还每年为他大操大办的举办寿宴,这在不经意间会令老人意识到自己的年纪竟已经如此大了,或多或少的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压力。

       而对于高龄老人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是最重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90岁以上的老人办寿宴,一般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祝寿,就算把朋友同事除去,光是子孙后代估计都有几十号人。

       寿宴当天,作为主人公的老人难免需要应酬到访的宾客,这无疑会十分的耗费精力,而且过于激烈的情绪波动也不利于老人的健康。

       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会有九十以后不过寿的说法。

而“寿有四不过”中,最为特殊的“一不过”就属即将要说的这第四种了。

因为它和古代的“两大至高圣贤”孔子、孟子有关......

七十三、八十四不过寿

       常言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据史料记载,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享年73岁,而与孔子并成为“孔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享年84岁。

       古时候的人们认为,这两位圣贤都没能在73岁、84岁摆脱命运的“束缚”,对“凡夫俗子”的我们来说,则更需要在这两个年纪时多多注意。

       因此有很多老人到了73岁或是84岁时,非但不会过寿,就连在被人询问年龄时都会故意避开这两个数字,比如会多报一岁。

       其实老人只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希望自己能顺利的度过这两个“坎”来。

       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其实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图个吉利,就像人们会在许愿树上挂许愿牌一样,只是寄托了人们想要健康长寿的淳朴愿望。

       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此我们要抱着理解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问题。

       毕竟对家里老人来说“过寿”始终是一件大事,如果做子女的在各方面都能考虑的更周到一些,相信最为老人也会十分开心的。

       而做子女最大的心愿不就是想让家里的老人开心快乐吗。

从某些领域来看“寿有四不过”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为孩子想给家里老人过寿,这无疑是种有孝心的表现,但在给老人过寿这一问题上,我们要站在老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也避免了在礼仪交往中,因为“犯糊涂”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