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了!70多年前的婺江与北山,所有金华人都应该见一见

 昵称61560146 2023-11-07 发布于浙江

与那些曾经作为沿海通商口岸的大城市相比,金华的老照片不多。晚清民国的遗存,此前见诸网络的大概只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批。它们原来都是发表在从前上海的《图画时报》《东方杂志》《申报》等报刊上的,拍摄者或为本地文化名人,或为外地来金从事某项考察活动的学者。镜头所录大部分为当时人心目中的本地名胜,如万佛塔、上浮桥、智者寺等,而于一般的风貌却有所未及。

不过,最近有人披露的一批70多年前金华婺江边与北山下的村子的照片,却能稍微弥补一下这个遗憾,安慰我们对于家乡风貌的思古之幽情!

这批照片是发表在微信自媒体“浴光喵”公众号上,题为《江山如有待:金石声金华留影》,原作者金石声。


金石声在今“五百滩公园”处拍的通济桥西面景象

金石声,本名金经昌,江西婺源人,其父为晚清民国时的徽商,曾以湖北武汉与江苏扬州为家,后迁至上海。曾在同济大学土木系就读,抗战中留学德国,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二战后回国,先在上海市工务局都市计划委员会任职,后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曾任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所所长等,直至1987年退休。他是新中国第一批城市规划专家,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开创者。


金石声先生自拍照

与他在城规专业上的成就一样突出的是他的摄影艺术。自少年时代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后,至2000年逝世,他从事摄影创作的年限高达70多年,拥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是我国现代摄影艺术舞台上卓越的领舞者之一。

在上世纪30年代,金石声先生在本土的照相器材商行的支持下还曾与友人一起创办过一本名为《飞鹰》的摄影杂志。这是当时众多的摄影画报中的佼佼者。每期印数3000,几乎都是甫一上市,即告售罄,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为在中国传播摄影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飞鹰》曾先后出版印刷过20期,其中编第20期因为遭到日寇炮火的轰炸,才停止下来。随后,金石声先生便远渡重洋,赴德国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上开辟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金石声先生曾任中国摄影学会理事、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曾在上海美术馆举办“金石声摄影艺术展,出版有《金石声摄影集》《陈迹:金石声与现代中国摄影》等,蜚声海内。

他一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台相机常背在身,在其经过之处留下了大量记录当地城镇风貌的摄影作品。不独金华,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如江苏的无锡、苏州,浙江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江西的婺源等地都留有他显著的印记,为这些地方的文化与历史留下了大批珍贵的资料。

金石声先生到金华的时间在1947年或1948年(“浴光喵”公众号标注照片摄于1948年,而根据《陈迹:金石声与现代中国摄影》一书所附的年表记录,金石声来金华为1947年)彼时他刚回国不久此次见诸披露的作品总数近70张,有些能明确辨认出拍摄地点,有些不能。从能辨认的拍摄地点看,主要为婺江边与北山两处,其中婺江边的照片最容易辨认出来的。其中有一张,不仅远景中若隐若现的金华北山可做印证,近景中还有他当年取景时无法避免的通济桥桥墩上的“分水尖”露出来,两相对照,确切无疑。


金华通济桥与婺江 金石声 摄

通济桥桥墩上的“分水尖” 高旭彬 摄

这一组照片中最成功的一张应该是他后来公开发表过的名为《金华江》的照片,拍摄的地点和前一张一样在通济桥的桥面上。

在这张照片中,金石声先生把镜头对准当年最能代表金华风貌的,俗称为“大桥下”或“下桥下”的地方,此处从前其实已经处在“城”外了,又称小码头,是金华的交通要道。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三两两的小舟停靠在一带浅滩上,那也许就是李白写的“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的风光。远处的房屋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外的,一部分是城里的,中间以一道城墙隔开。这道城墙不仔细辨识恐怕不易认出。这些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房子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比如在城内部分,左上角那块很小的,但是有着耀眼的光斑的马头墙之后,有一个模糊的小凉亭的身影,这个小凉亭,应该就是从前位于老城内铁岭头地面的“一览亭”。这是古代的金华人在城内可以登临的最高处,于此可以一览城内城外,三江六岸与南北二山的景色,是旧时金华城内的著名地标。现虽尚存,但在搬迁至天宁寺大殿旁后,早已失去其往日的风采。以此类推,本来就处在城北高坡或者城墙之上的天宁寺大殿与八咏楼也应该在该照片中有踪迹可寻。它们很可能就隐藏在画面右上角那几处丛林里,只是还需要我们一番耐心地寻找罢了。

金华江

事实上,每一个在老城区居住过的居民,都可以从中找出自己家的影子,在那些屋瓦下与窗子中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是一张看了以后可以让人格外动容的照片,勾起我们的多少回忆。而这样的风光,离我们远去,至今不过数十年的时间!

从纯粹的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张照片也十分耐人寻味。画面中靠右下方的那条小舟,它一路摇曳而来,在宽阔的婺江江面上,不仅在构图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让人仿佛闻其欸乃之声,有打通视觉与听觉的妙用,历来表现婺州古城与婺江之美的绘画与摄影作品恐怕无出其右者。

另外,从画面中那些屋宇的受光面看,这应该是夕阳西下时的光线,所以原题也许应该名之为《婺江晚泊》更合适!

除了在通济桥上以外,金石声先生还在婺江对面的武义江堤上与今“五百滩公园”地块拍过一些照片,全方位地留存了婺江两岸当年最原始与最粗朴的风貌,让我们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沧桑巨变后还可以清晰地把握到历史的脉搏。不由得令人称幸!


金石声在武义江堤上拍的金华老城全景,远处北山清晰可见
婺江南岸的渔舟近景

金石声先生拍摄的金华北山的照片和婺江一样的多,也有几十张,不过,由于缺少上文所说的那种明显的地标,有些比较容易识别,有些不太容易识别。最容易识别的一张上有着一座独特的两个拱的石拱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今属婺城区罗店镇西旺村华溪桥自然村的“华溪桥”。这里从前位于金华市区到双龙的官道上,这样的桥是独一份的。

这座桥今尚存,只是桥边的村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茅草屋变成了高楼大瓦房。它的两个拱,只有一个拱还在发挥作用,另一个拱下面的溪面,被填平成了新的溪岸。


华溪桥旧貌 金石声 摄


华溪桥近影 高旭彬 摄

华溪桥的顺利认出给我们识读其他北山脚下的照片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下图,便应当是他们未至华溪桥村之前,在今天位于盘山公路上的双龙水库库底所摄。图中一条山道弯弯曲曲伸向前方,一队行人匆匆路过,那里面应该就有金石声同伴的身影。在图的右边,白望山宛然可见,这是北山上一座拥有着最美丽传说的山峰。


双龙水库库底风光

除此之外,金石声先生至少还拍摄了北山脚下与北山上的两处村庄。山脚的一处,按照其与北山的关系判断,很有可能就是罗店镇或者罗店附近村庄的旧貌。如前所述,它应该处在旧时金华市区上北山的官道上。而山上的一处,根据它周边的地势看来,很有可能就是双龙洞前的“洞前”村的旧影,它一直处在双龙到九龙的垭口前面的,东面尚有高坡,金石声先生可能就是站在这东面的高坡上所摄的。


疑为罗店或其附近村落
疑为洞前村旧影
疑为洞前村中景象

令人奇怪的是,金石声先生既然上了北山,且到了洞前,却未见有拍摄北山双龙、冰壶、朝真三洞的照片,其原因让人殊为难解。是当年就没有拍过,还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中缘由不由不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我们只能等待将来其后人的进一步披露了。

顺便说一句,在“浴光喵”公众号里披露这些照片的作者,经查证,应该就是金石声先生的哲嗣,他的名字就叫“金华”

(金石声照片来自“浴光喵”公众号,图片说明为作者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