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世纶教授医案:消化不良并膝关节积液案

 余永乐网记 2023-11-07 发布于湖北
喻刚,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第27期学员
杨雅阁,胡希恕经方医学郑州传承基地

楚某某,女,45岁。

初诊2023年7月12日:5月31日住山西省中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症,膝关节积液。

现症:脐腰冷,自感有寒水往胸口流,嗳气,足冷,汗出多,恶风,心慌,腰困,眠差心烦,自汗自今年夏天始,月经量少,多黑血块,大便日一行,干,口干,现着棉裤;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陈汤证。

桂枝18g 白芍10g 白薇12g 生龙牡各15g 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5g 陈皮30g 白附片18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按:患者汗出,恶风,身冷,其证在表,炎炎夏日仍着棉裤,足见阳虚之盛,由此可见此乃表阴证;又见腰脐冷,腰困,兼有湿邪在表,胸中有寒水流,嗳气,心慌,为外邪里饮所致;眠差心烦,口干,疑为水饮化热所起;便干则多半为里虚寒之“阳微结”;故综合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陈汤证,方中苓术温中祛饮,陈皮理气和胃降逆。

二诊2023年7月19日:症减而有反复,大便干,嗳气减;苔白根腻,脉细弦。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芪陈汤证。

上方加生黄芪15g,去苍术加生白术30g,七剂。

按:症减而犹在,故仍守方微调,大便仍干,故去苍术加生白术,健胃生津通便。(问诊中仍见明显汗出、恶风,加生黄芪解表固表)。

三诊2023年7月21日:近两天,心慌,汗出,胸闷,嗳气减,后背凉;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芪陈参汤证。

上方加党参10g,七剂。

按:从心慌,汗出,胸闷,嗳气来看,仍为外邪里饮,病有迁延,故原方基础上加党参,与陈皮、姜草枣共橘皮竹茹汤之意,旨在补中虚,降冲逆。

四诊2023年9月13日:头闷,颈汗出,咽中咸,腰冷软,身沉,肘腕关节活动不利,手心灼,燥,大便后乏力,膝关节凉,嗳气,左胸憋,眼干,视力不好;苔薄白,脉细弦。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陈脊汤证。

桂枝18g 白芍10g 白薇12g 炙甘草6g 生白术30g 茯苓15g 白附片30g 生龙牡各15g 狗脊12g 陈皮30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按:患者服药两月,依然颈汗出,腰冷软,膝关节凉,肘腕关节活动不利,仍为少阴表证夹湿;头闷,身沉,便后乏力,左胸憋,为里有饮并饮上冲所致;手心灼,燥,眼干,为里有虚热;六经未变,处方仅易党参,实乃患者病程日久,加狗脊祛湿温阳,强腰脊,利关节,另增白附片用量,振奋机能沉衰。

五诊2023年9月20:汗出减,中午突然汗出,腰冷,身沉减,仍无力,月经前期,量多,眠易醒,咽干梦多,胸闷,膝关节凉,经期明显,肘湿困,大便后无力,嗳气减,头晕烦躁,胃腹凉,自感饮水后水到脐则凉明显,手心热;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陈归汤证。

桂枝18g 白芍10g 白薇12g 炙甘草6g 生白术50g 茯苓15g 白附片30g 生龙牡各15g 陈皮30g 当归10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按:患者诸症繁杂,仍为外邪里饮并饮逆化热,新增月经前期,量多,经期膝关节凉明显,脉细,故老师上方去狗脊,加当归养血活血,增白术温中利湿并健胃生津通便。

六诊2023年10月11日:眠好转,头汗多,头疼,头皮麻,怕冷,身沉,自感手腹皮肤冒水,后背腰冷,脐冷,手心热,正中午11点气不能上、胸闷、喘,烦躁减,咽干粘,月经前期3天,白带多,尿急;苔白根腻,脉细。

桂枝10g 白芍10g 白薇12g 炙甘草6g 生白术50g 茯苓15g 白附片35g 生龙牡各15g 当归10g 赤小豆15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豆归汤证。

按:此诊患者正午气不能上、胸闷、喘,里饮并饮逆的症状更为明显,白带多,尿急,为饮停下焦,故老师加赤豆增强利水渗湿之力,减桂枝并略增附子用量。

七诊2023年10月18日:眠可,月经前期4-5天,痛经有血块,量较多,头汗出,头胀,腹凉,皮肤冒水减,午饭后腹凉,腰困,烦躁减,头昏沉,手心热减,大便干如球,日一行,口粘减,有时苦或咸,后背冷,白带黄,尿不利;苔薄白,脉细弦。

桂枝10g 白芍10g 白薇12g 炙甘草6g 生白术60g 茯苓15g 生龙牡各15g 生苡仁30g白附片35g 当归10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归苡证。

按:此诊患者白带变黄,为下焦湿热,另大便干如球,“阳微结”更甚,故老师增生白术,并以生苡仁易赤小豆,取其清热利湿之效。

八诊2023年10月25日:汗出减,后背冷,皮肤冒水减,受风后又反复,嗳气矢气多,大便如常,腹凉;苔薄白,脉细弦。

上方加党参10g 陈皮30g,七剂。

辨六经为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合茯苓饮去枳实加归苡汤证。

按:此诊患者病情好转明显,仅有些许反复,唯嗳气,矢气多明显,故老师上方加党参、陈皮,有合茯苓饮之意,旨在健胃祛饮,理气降逆。

体会:

此案虽然历经数月,但整体病机不出外邪里饮,并饮逆化热,老师八诊处方均处以二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根据表里、寒热、虚实以及气血津液的变化调整桂枝、白术(苍术)、党参、苡仁、赤豆、附子、陈皮等的使用和用量,虽处方变化看似细微,但是谨遵法度,常中有变,变中有定,患者终得好转。

由此引发笔者的多重思考:1、经方加减的法度如何把握?2、药量的增减应该遵循什么原则?3、最终的方证如何拆分和理解?结合上述医案,笔者谈谈对此的粗浅认识。

粗读《伤寒论》可知,经方讲究加减。《伤寒论》诸多条文中,既有加减药味,或者调整药量而另成一方者,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简单增减一味,而其方证的名称、病机、适应证均发生根本变化,虽未“面目全非”,但也是“大相径庭”。

同时《伤寒论》条文中也存在方后加减的情况,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等,为后人添加,诸多的“或然证”已在原方的治疗范围之中,另行加减既脱离了经方的理论依据,也是“画蛇添足”之作,任何经方一旦加减之后,方剂的适应证即发生很大变化。

胡希恕先生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明确指出:这个书,每个方剂后面要有“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不对的,所以我们向来也不这么用,你们看后头林亿也注了,这“恐非仲景意”。

故而引出经方加减的原则为:处方尽量遵循原方,任何一味药味的增减,不能仅依据“药证”作出判断,而需要结合整个方证的变化综合考量。以本案前五诊为例,方中桂枝重用,有桂枝加桂汤的方义,也就包含了桂枝加桂汤所涵盖的适应证的范围,而不可简单看做是仅仅增加了桂枝的用量。

方证的加减还需要考量如何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区分六经的轻重,辨别主证和兼证,是同治还是分治,是合方还是加减的问题,本案中虽然病机始终为外邪利饮为主,但是各诊次之间有别,时而外邪里饮并重,时而外邪轻里饮重,时而热盛湿显,时而里虚气滞,真是“用药如用兵”。

当前时方的流弊也就在于此,市面上充斥着依症选方,照症配药的情况,头痛用川芎,头晕选天麻,眼干配菊花,便秘下大黄,不分轻重主次,“乱枪打鸟”,处方动则数十味,此未得仲景之真传,也殊不知药味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

另外,不同的经方医家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有不同的加减喜好。笔者诸多文章中冯老均给出了其常用加减药味的使用指征与用量,例如诃子肉、卫矛、海藻、五灵脂等,以及本案中的狗脊、薏苡仁等,均为老师宝贵的用药经验,并已无私传授,我等同道当共同学习和实践。

本案方证的命名引发笔者对不同角度解读方证提出疑问。以老师常开的茯苓饮加半夏为例,如果此方证简单的认为是茯苓饮的方证加半夏的药证的组合,恐未识得此方证的精华,此方如能看成是茯苓饮并四君子汤、橘枳姜汤、二陈汤之组合,既能加深对此方证的理解,临床的适应证范围也可大为扩宽。

本案中三诊同理,老师处方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芪陈参汤证,如果仅看作是二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与加减药味的药证之和,则恐有违老师的愿意,方中除二加龙骨牡蛎汤之外,当有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桂汤、茯苓饮、橘皮竹茹汤等的考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