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免费小说

 农振辉 2023-11-08 发布于广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进步,人们生病时所选择的治疗方法正从手术和合成药物逐渐向自然疗法和非药物治疗转变。推拿疗法以其简便、舒适、有效、安全的特性,成为了广受人们欢迎的自然疗法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推拿疗法均受到医学界和普通大众的认可和推崇。

提起推拿,很多人会想到按摩,甚至将两者合并在一起,称为推拿按摩。推拿和按摩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吗?想要清楚了解推拿和按摩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追根溯源,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答案。

一 两千年的发展历程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之一,属于中医的外治法,是中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起源于人类本能的自我防护。在原始社会,人类长期进行着繁重而艰苦的劳动,再加上饮食粗糙、衣不保暖,损伤和病痛时有发生。人们本能地用手抚摸、拍打伤痛部位及其周围,“按以止血,摩以消肿止痛”。当这种抚摸、拍打使疼痛减轻后,人类从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渐由自发的本能行为发展到有意识的医疗行为,再经过治疗实践不断地总结、提高,最终形成了推拿医术。

推拿在古代被称为“按摩”、“按跷”、“乔摩”、“挢引”、“案扤”等。先秦时期,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合在一起称谓,其实这是两种密切相关却又有所区别的防治方法。导引是一种需配合呼吸,同时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而推拿则是一种需配合呼吸,既可自我操作,也可由他人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两者当中的自我手法操作,既可称为推拿,也可称为导引。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帛图《导引图》描绘了44种导引姿势,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推拿的方法。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简书《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其中记载了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落枕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说明此时已将推拿按摩方法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同时,推拿在先秦时期还用于临床急救,《周礼注疏》中即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抢救了患尸厥(休克)的虢国太子。

在长沙马王堆帛简医书中,《五十二病方》涉及推拿治病的内容最多。该书中记载的推拿疗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记载了推拿发展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即现在所说的介质推拿,从介质的制作过程来看,明显处于初创阶段,然而其开创性的意义不可忽视;二是推拿时运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工具,如治疗疝气的木槌、治疗小儿瘛疭用的钱匕等,弥补了单纯用手推拿的不足,增强了治疗效果。

秦汉时期,我国的医学著作对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进行了完整的记载。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记,当时有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可惜这部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早已失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该书中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如推拿所具有的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作用;痹证、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多种病症的推拿治疗方法;推拿的工具,如九针中的圆针和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

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第一次将膏摩疗法列入预防保健方法中,还介绍了一种用于推拿治疗头风的摩散,里面仅有附子和盐两味药。后世的“摩顶膏”之类的药剂,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金匮要略》中还详细介绍了使用体外心脏按摩术抢救自缢者的方法,这是医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有关自缢者救治方法的医学记载,是推拿史上值得骄傲的成就。此外,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使导引按摩向仿生学靠拢,为后世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

在我国历史上动乱的东西晋时期,有不少将推拿应用于抢救的记载。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了治疗卒心痛和卒腹痛(突发的心痛和腹痛)的推拿方法,其中治疗卒腹痛所用的方法就是最早的捏脊疗法。捏脊法的出现,表明推拿手法已逐渐从简单的按压、摩擦向手指相对用力且双手协同操作的方向发展,手法更为成熟。

▲马王堆导引图

▲张家山竹简

▲葛洪

隋唐时期,推拿已发展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隋朝太医署首次设立了按摩博,而唐太宗在隋朝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设备更加完善的太医署,并在其中设立了按摩科。这一时期的推拿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推拿已经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而且对骨折、脱位也可有较好的恢复作用;二是推拿疗法被运用到内科、外科、儿科中;三是推拿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自我推拿,即导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四是膏摩盛行,出现了大量的膏摩方剂。

明代太医院将推拿列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推拿在明朝时期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推拿”的名称开始取代“按摩”,其原因是此时期小儿推拿蓬勃兴起,其影响之大,以至于本来专指小儿按摩的“推拿”一词广泛取代了“按摩”;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按摩经》被收录于明代名医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清朝时期,推拿无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在理论总结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首先是儿科杂病临床应用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小儿推拿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性著作,如熊应雄编撰的《小儿推拿广意》,书中对前人的推拿论述与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其次,以骨伤科疾病为对象的正骨推拿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推拿手法总结出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第三,推拿与其他中医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互相补充,互相结合。

宋、金、元时期,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诊疗理论,使人们对推拿治疗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宋代还开始运用按摩催产,如宋医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获得了“十愈八九”的效果。

▲《针灸大成》

▲《小儿推拿广意》

民国时期,由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政策不重视中医,尤其不重视操作型的医疗技术,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推拿发展出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如鲁东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等。这些众多的学术流派,是我国推拿学科的一大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后,推拿的临床、教学、科研以及推拿著作的出版和推拿队伍的建设,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推拿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伤、内、妇、外、儿等科病症,治疗病种达二百余种,其中以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小儿腹泻是推拿治疗中最为多见的四大疾病。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二 从按摩到推拿,在发展中成熟

纵观推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推拿和按摩既有不同之处,又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切、扪、循、拊、弹、抓、推、压、屈、伸、摇等方法,其中以按、摩二法最为常用,故当时以“按摩”作为这种疗法的名称。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明朝的中期。

明朝时期,随着推拿实践的发展,推拿手法的种类逐渐增多,适应证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加之此时期小儿推拿蓬勃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推拿这个原本是小儿按摩的专称,开始广泛地取代按摩的概念,成为这一疗法的名称。从按摩到推拿,其意义不只是名称的改变,更反映了推拿疗法在发展中日趋成熟。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运用推拿疗法进行治疗和保健。

推拿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节人体功能,消除病理因素,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推拿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实用、经济实惠等优点,是治疗多种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中医原理

对于推拿的治疗原理,中医学早有明确的阐述。概括起来,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像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以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其中的疏通作用有两层含义。首先,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推动了气血的运行。正如《素问·血气行志》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其次,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做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强了气血的流动。

(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筋骨、关节是人体的运动器官。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确保机体筋骨强健、关节滑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活起居和活动功能。推拿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手法作用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肿祛淤、理气止痛;二是推拿的整复手法可以通过力学的直接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三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

▲点压穴位,可以消肿祛寒、理气止痛。

(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恢复的过程,是正气和邪气互相斗争、盛衰消长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起不了作用。脏腑有受纳排浊、生化气血的功能,与人体的正气有直接的关系。

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相应经络腧穴上,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推拿手法对脏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法作用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可增强经络的功能,经络通于脏腑,从而可增强脏腑的功能;二是推拿可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来治疗脏腑的器质性病变;三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体内的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 现代医学原理

随着推拿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现代医学也开始关注和分析推拿疗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研究,现代医学发现推拿疗法对人体有如下作用。

(一)对皮肤的作用

直接接触皮肤的摩擦类手法,可以清除局部衰亡的表皮层,改善皮肤的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并使皮肤内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物质,这种物质能够活跃皮肤的血管和神经,使皮肤的血管扩张,改善皮肤的营养,从而使皮肤变得光泽、美丽而富于弹性。

(二)对肌肉的作用

推拿可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能力增强和增加肌力,因而有利于肌肉耐力的增强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如对疲乏的肌肉推拿5分钟,它的工作能力要比原来提高3~7倍。

(三)对关节、肌腱的作用

推拿可使关节周围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韧带的弹性和活动性增强,从而消除关节滑液停滞、淤积及关节囊肿胀、挛缩的现象。此外,推拿可使关节局部的温度上升,从而消除患者关节寒冷的感觉,还有利于因外伤而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

▲按摩不仅能防病保健,还能美容养颜。

▲按摩可以宁心静气,帮助睡眠。

(四)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推拿治疗失眠患者时,患者常常在推拿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在治疗嗜睡患者时,推拿后患者常感觉头清目明,精力充沛。这种现象和推拿手法对神经系统产生的抑制与兴奋作用是分不开的。

不同的推拿手法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缓慢而轻的推拿手法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则起到兴奋的作用。弱的和短时间的手法可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并通过神经反射,调整疲劳肌肉的适应性和营养供求状况;强的和长时间的手法则起相反的效果。

(五)对血液和淋巴系统的作用

推拿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推拿后血液中内啡肽和单胺类物质会明显增加,它们都是血浆的成分,并且内啡肽与单胺类物质中的5HT3都有镇痛作用。另外,推拿可促进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能力增强。

推拿对淋巴循环系统的影响:推拿能直接挤压组织中的淋巴管,促使淋巴液回流增快,有助于消除水肿。

(六)对呼吸、消化和代谢的作用

推拿可以直接刺激胸壁或通过神经反射使呼吸加深。推拿能通过反射机制,促进消化系统的腺分泌作用,增强胃肠道的蠕动,从而改善消化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胃肠运动过强时,推拿会使运动减弱;而当胃肠运动减弱时,推拿则会使之增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