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严格教育“越界”变情感虐待

 木子a 2023-11-08 发布于河南


  近期时有学生厌学或轻生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在这些个例的背后,往往能发现一些共性,那就是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相对紧张,或是有一个“严苛”的教育环境。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当体罚早已被视为不良教育方式被摒弃后,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情感(精神)虐待的存在?事实上,称得上虐待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体罚,情感虐待也是部分成年人正在实施或不自知的一种错误教育。



  1

  过分关心与漠不关心都是情感的磨难

  情感虐待是指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心理或者情感上的伤害,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如夫妻、情侣、亲子关系等。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所以亲子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父母是关系的主导者,不能终止或替代,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亲密程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亲子关系比作一条抛物线,大部分亲子关系是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对孩子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抛物线两端代表不良的亲子关系,存在情感虐待的风险。不良亲子关系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亲子关系过于紧密或者控制,另一类是亲子关系过于疏远或忽视。

  在亲子关系过于紧密和控制的情形中,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关注,但往往是高关注或者高期待。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预想时,父母所表现出来的不恰当情感及行为,常表现为过度控制、贬低、辱骂、批评、责备、嘲讽、羞辱等。

  在亲子关系过于疏远或忽视的情形中,父母很少关注孩子,表现为忽视、冷漠、疏远等,于是孩子总想努力引起父母的关注却得不到有效回应。

  所以,过分关心与漠不关心都可能造就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情感世界给予重击,进而发生情感虐待的事实。

  在亲子互动中,父母难免会有不良情绪及不恰当的行为,这算得上是“情感虐待”吗?父母的情绪有时难免会受到生活、工作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当一些负性情绪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又要去面对或处理孩子的事情,难免会将部分负面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但这种情况与情感虐待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能及时弥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还能让孩子了解到情感反应的过程以及父母的自我调整和反思,反而会是一堂关于情绪释放与控制的示范课。但是,如果父母频繁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自控和调整,且给孩子带来情感或心理的创伤感时,就要警惕情感虐待的存在了。

  2

  情感虐待会给孩子带来3种影响

  虐待孩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大家对于前者很好区分和避免,但对后者就知之不多了。其实,很多家长出现“情感虐待”都是无意识的,被提醒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每天用伤人话语表达他们的爱,幻想有一天孩子就“开窍”了,最终导致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自责、自卑;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预设或者掌握之中,一旦发现偏差就会及时矫正,导致孩子只能在家长的规划下做事,削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使其找不到成就感和价值感;有的家长则是“不作为”的放养,对孩子的好与不好都置若罔闻。

  那么,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类家长呢?首先,家长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和性格特点,如果在他们儿时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照料,就会导致这种模式被传递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其次,家长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后,如果没有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就很容易将没有消化的情绪发泄或转嫁到孩子身上。第三,家庭经历的一些创伤性事件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如父母对大病初愈的孩子的高关注及包办、代替等。

  此外,大环境的“内卷”也会给家长带来压力。有的家长能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动力,有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屏蔽掉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源,陪伴孩子一同面对压力与挫折。但也有一些家长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仅自己焦虑,还会将这些焦虑传递给孩子,长此以往,就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形成情感虐待。

  今年3月发表在《流行病学和精神病学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孩子3岁起就进行情感虐待,到9岁时孩子出现心理健康症状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1.5倍,心理健康处于“高风险”状态。情感虐待可以发生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各个阶段,如学龄期孩子被过度责骂或批评;青春期孩子被打压式教育等。情感虐待发生得越早,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就越大、越久远。

  具体来说,情感虐待会给孩子带来以下3种影响:

  1。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及心理发展。情感虐待会导致孩子出现负性自我认知或自我意识,如自己是无用的、无价值的、不受欢迎等。在面对应激事件时,认知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会导致孩子在负性认知和情绪中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及心理发展。

  2。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调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学会情绪的识别、情绪的命名和情绪的管理,比如,当孩子笑的时候,父母会说“你好高兴呀”;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支持和反馈也会让其学会如何管理情绪。而情感虐待会使孩子长期处于焦虑、悲伤、愤怒、孤独等负性情绪中,甚至出现自伤、攻击等行为倾向。

  3。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功能。情感虐待会使孩子处于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之中,这不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也会再现于孩子未来的社交关系中,使其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功能不良。

  3

  正确严格教育的核心是稳定规则

  有些家长不理解,严格教育怎么可能发展为不自知的情感虐待?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严格教育的界限,以及发现问题后能否及时纠偏。

  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以知识为工具教给孩子如何思考,引导孩子利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价值,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严格教育并不是针对教育过程做精细化管理,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执行稳定的规则。稳定的规则能够促进孩子主体性的发展,产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并在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在此过程中,直面挫折也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成长经历。

  然而,当严格教育变成过度控制,且缺乏稳定的规则时,如对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父母要求不一致;忽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强迫其时刻服从家长的要求等,那么离情感虐待也就不远了。

  如何避免严格教育转变为情感虐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家庭中要有稳定的规则,有共同制定规则、讨论规则的机制。父母在规则制定和维护中要相互支持,不要拆台;规则要和孩子讲清楚,避免规则内容不清晰导致的规则不稳定;要让孩子在理解并愿意的情况下去提出要求或者遵守规则。

  其次,破坏规则不代表破坏关系。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父母也需要先去倾听孩子的话,不要被情绪左右而破坏了亲子关系,错失与孩子共同面对错误的机会。

  第三,及时鼓励和肯定孩子。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感受,在孩子完成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也能够促进孩子主体性的发展,增加孩子的自我成就感。

  第四,因材施教,不必苛责。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也不同,而且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也不同,所以家长也要多学习、多思考,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及时作出教育方式的调整,“眼里揉不得沙子”是不可取的。

  4

  亲子关系中的双向认同很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情感虐待是一种相对极端的状态,无需轻易对号入座。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所有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自我成长的。

  其实,情感虐待是一种互动的结果,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伤害孩子,也会伤害父母。如果家长发现亲子关系中有一些不良倾向,建议及时止损,做出调整。在发现问题的阶段,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尝试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还要倾听和了解其他家庭成员的感受和反馈,这样有助于自己遭遇负面情绪时能够自我觉察和反思。在解决问题的阶段,家长要学会关注孩子的进步,积极地去表达鼓励与赞美;降低父母的权威性,平等和孩子沟通、对话;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少一些控制和指挥,多一些包容、理解和陪伴。

  社会属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成长是对社会适应的过程,也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入“规则”的过程。在不同时期,规则的表现也不同,如婴幼儿期需要有稳定的家庭规则;学龄期需要遵守学校规则;成年后需要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规则。

  如前文所说,规则将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规则意识的缺乏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但需要提醒的是,把规则引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并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通过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才能顺利引入孩子精神世界的。当规则帮助孩子建立了稳定的精神结构后,孩子才能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精神内核和适应社会的勇气。因此,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达成双向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医师)

  张晓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