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志春秋:河南】群臣上尊号,万国观受禅——许昌访受禅台

 子夏书坊 2023-11-08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当时的受禅台

群臣上尊号,万国观受禅

——许昌访受禅台

今天一早起来与福磊兄到宾馆外一家小吃店吃罗山特色“大肠汤”,据说“舌尖上的中国”有专门的介绍。我原以为是喝汤,实际上就是一碗炖大肠,还有炖猪肺,炖五花肉,炖豆皮等等,要吃米饭,就是一顿小正餐。有人还要喝上瓶啤酒,这才是正宗的配置。我是不敢喝酒了,这两天酒席多,我是能不喝就不喝,大抵无酒自不成席,酒太多亦是受不了。

图片

宾馆外的老崔快餐店吃早餐

图片

罗山特色早餐“大肠汤”

七点许离开罗山,向漯河与汉林、宗理、梦雨集合去看繁城镇的受禅台。在漯河休息站与杜校长作别,稍等了一会儿梦雨开车就到了,稍事休息便驶出休息站,出临颍收费口,便由当地张主任领着向献帝庙村,汉献帝庙就隐在村内。

图片

左汉林老师拍摄胡老为我们开门的场景

当地请了一位胡姓老人为我们讲解,我们主要来这里看的当然是《受禅表》和《上尊号》两块碑,二碑在正堂中,有钢铁架子与栏杆护持,碑皆圭形,均有穿,是汉碑样式,碑座看不出什么了,碑高据胡老说是九尺五寸,以谐“九五之尊”的意思。

图片

《受禅表碑》

图片

《上尊号碑》

二碑比较,《上尊号》存字较多亦清晰,《受禅表》漫漶得厉害些,但是隶势又较《上尊号》强些,胡老说《上尊号》是隶、楷递变之时,隶意已弱,楷势已具,故云此碑为楷书之祖。人或谓此碑由锺太傅书,或因是锺书,才说它是楷书之祖?其实仅就此碑书势,说它是楷书之祖还稍勉强。

图片

碑文字迹清晰的《上尊号碑》

图片

《上尊号》碑阴

《上尊号》的碑阴字也还清晰,只是不完整了,亦似是劝进之词,但书法与正面稍异,未如正面之工整。其碑侧有宋代元祐六年的一个题记,因被加固的钢架隔断,看不全题记的全文了。

图片

《上尊号》碑侧元祐六年的题记

关于《受禅表》和《上尊号碑》还可以再多说两句,一般说许昌西南之颖县繁城镇有汉献帝祠(原为魏文帝祠),其实现在临颍县在漯河市内,繁城镇距许昌很近。献帝庙今存《受禅碑》及《上尊号表》两通汉碑,已是魏人所制也。唐刘禹锡谓《受禅》为“三绝”云:王朗文,梁鹄书,锺繇镌刻,堪称三绝。(《刘宾客嘉话录》)

图片

《受禅表碑》

欧阳修《读繁城受禅碑》与《读受禅碑跋》,传为曾刻石立碑为纪。

然《受禅碑》之书者究为“梁鹄”还是卫觊,尚有可说,康南海以为归卫氏,后世亦有曾子丁详考为卫氏所书。

《受禅》为卫觊书,应是闻人牟准在《卫敬侯碑阴》上说的,而且说《上尊号》是锺繇所书。徐邦达先生说牟准之文是后人伪讬,不足信,但曾子丁先生坚持牟准文绝非伪讬,所论有理,无可辩驳。曾氏为南京大学卞孝萱先生之高足,撰文亦得卞先生指导,谅非轻率之言也。

图片

《上尊号碑》碑额

这里还有一块《上尊号表碑》,传为锺繇所书,勘看文字内容,当是《文帝纪》裴注所引《献帝传》所记华歆等上的一篇劝进表文。《隶释》所载与志稍异,当以碑为是,而《隶释》当与碑同,首曰:

相国安乐卿侯臣歆、太尉都亭侯臣诩、御史大夫安陵亭侯臣朗、使持节行都督军车骑将军□□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臣若······

图片

享有美誉的《受禅表》碑文书法

和《上尊号》并立的《受禅表》的书法古来多有美誉。关于《受禅表》的书法,王世贞有一段话可参:

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石墨镌华》)

比那些动辄即评曰:“骨气洞达”、“探穆渊雅”之类的评价要平实而准确得多。

杨守敬说得亦好,《学术迩言》云:

《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

图片

《受禅表碑》拓片

后世多云《受禅》与《上尊号》二碑书法极相近,但观原石与拓片、二碑用笔结体皆非相似,谅不出于同一人或同类风格之人的刀、笔之下也!说《受禅》是“雍雍雅度,衫履自饰”(郭宗昌语)稍可当得,而《上尊号》就拘紧得多,要之,《受禅》还有些汉家气象,象康南海说它“雄伟冠时”还称得上,《上尊号》写得倒是工整,但总觉底气不太足,格局也不甚大。老觉得这“劝进”劝得不那么合法似的。

图片

《上尊号碑》局部

《受禅表》,清代严可均编《全三国文》把著作权归在卫觊名下,则此文不仅如前揭曾子丁所说是卫觊书丹,也是卫觊属文了。则刘宾客所谓“三绝碑”也不能算数了。(后来闻人牟准就说是卫觊撰文并书,严可均从其说)

这一通碑的内容,可参看《隶释》卷十九,这是记录曹丕代汉受禅的全过程、有极大的文献意义。而书法又好,则亦有极大的书法价值!

图片

《受禅表碑》局部

这篇东西叫“受禅表”倒不如叫“受禅记”,“表”是上给皇帝的,这个《受禅表》明显不是上奏给汉献帝的,而且“表”中凡称曹丕处皆书作“皇帝”。可碑额上就有篆书“受禅表”三字,所以这个“表”不该是通常“章表奏议”的“表”,大概就是个“表记”,《礼记》郑玄注“表记”云:以其论君子之德见于仪表。揆之《受禅》一文的内容,也都是美化曹丕代汉的话,什么“义莫显于禅德,美莫盛于受禅”;又“尧舜之事,复存于今”;什么“齐光明,材兼三极”;还有:“皇帝(指曹丕)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类如是语,不一而足。

图片

“汉愍皇帝之神位”

看完《受禅表》与《上尊号》二碑,胡老带我们向后院看明朝时许州知州邵宝坏魏明帝祠而改汉献帝庙,据说当时把曹丕塑像的头砍去,又塑献帝铜质头像放在曹丕原像的身子上,并立了“汉愍皇帝之神位”,牌位四周雕龙皆四爪。

图片

牌位局部放大

胡老说,五爪龙是皇帝用,三爪龙有大臣用,而给汉献帝用四爪龙,说明他虽非皇帝,亦在臣工之上。这不原本人家曹丕封他为山阳公时就这么定了的么,虽非以龙爪计,但那意思大差不多!

图片

胡老在为我们作讲解

据本镇李书记和胡老说,原来献帝庙占地很大,现在只有这一小块地方了。现在看这个献帝庙的确小得可怜,殿屋似皆新修,无雕梁画柱,亦无匾额楹联,除了刚才在院后供桌上放的献帝雕龙牌位还有点皇家遗荣,剩下的都如献帝退位时的寒俭无生气。

 图片

寒俭无生气的献帝庙

汉献帝真是个命运多舛的皇帝,汉祚四百年,至他这儿也真是气数尽了,可他还苟延残喘三十余年,只是曹家还没有腾出功夫来篡。曹孟德在那挡着,别人也争不来天下,所谓:“设使天下不有孤,不知几人称霸几人称王”。献帝刘协居于许昌皇宫的皇帝岁月,虽然也可能胆战心惊,心有不甘,但怎么也算太平安好。气数尽了,你就是想有作为,也无机会了。汉家、曹家都觉得刘协该让位了,所以不让就有些不识时务了。献帝凡四下诏禅位于曹丕,说是曹家逼迫的,倒不如说是上天不许他再那个位子“尸位素餐”了。大势所趋,非要说人家曹子桓篡汉,人家子桓一让再让,又说人家假惺惺。其实这“假惺惺”也是不得已尔,子桓不是董卓,他还有点文化。他还要士族跟着他一统天下,不做做样子说不过去。汉献帝已经稀泥上不了墙了,留着他人家也会骂子桓跟他爹一样携天子令诸侯。也有人保献帝,刘皇叔就保,可那也未必是真的,喊几句政治口号也掩盖不了他也想“称霸称王”的野心。陈寿等史家也是因述史之立场,褒刘者多抑曹者狠,所以从谁为正统的角度考虑,自然曹丕代汉,就一定说为篡,曹丕三让,就一定说作是假惺惺。

图片

树林后的受禅台原址

受禅台,今犹在,是个汉魏政治交接的历史物证。《三国志·魏志》上说:献帝告祠高庙,就是请示了他的祖宗汉高帝刘邦,使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正式颁发册文(或许是整个大汉朝四百余年最后一道皇帝文书了),让曹丕“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于是乎曹丕就不再辞让了,“乃为坛于繁阳”(后来叫繁昌县,现在叫繁城镇)。庚午,王(曹丕)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返。改'延康’(献帝最后一个年号)为'黄初’,大赦。”

图片

长满杂草的受禅台

陈寿记这个事就这么简单。而裴松之注引《献帝传》就隆重些:

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渎。

而人家曹魏自己的史官在《魏氏春秋》里则记之曰:

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透着那种替曹子桓的得意非常!

图片

左汉林老师受禅台上摄影

倒是应该说曹丕称帝后对汉献帝还算客气。《魏志》上说: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祀,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据说今之汉献帝庙,原来是魏文帝祠,明时许州知州废文帝祠改献帝庙;真是“拥刘反曹”,后继不乏其人也。

后世再怎么“拥刘”,汉献帝也把大汉让给了曹魏。他即位时的年号叫“永汉”,禅位时的年号叫“延康”,实际上是“汉”也没“永”,“康”也未“延”。

图片

“天圆地方”的受禅台遗址

胡老又带我们去看献帝庙南的受禅台,现在不过是个大土堆,原来的三层高台现在只能看到两层,最下一层已埋入地下四米深处。最底层是四面各八十步的方台,至最上面一层是圆的,谓之天圆地方。胡老说,此地原无台,是从西南数里处取土筑成,现在那里是留有一个大坑,叫“饮马坑”。

图片

受禅台上的左汉林老师

他说受禅台南边数里有一村名“司马村”,人或谓是司马懿的老家,这自是误传,自古及今那个地方也没有姓司马的。为什么叫“司马村”?传说当时司马懿在那里驻兵,现在那里还有叫“前营”、“后营”的村子,即司马懿之军营,据说驻二十万。把“饮马坑”那地方的土挖来筑台,工期也就是个把月,都是那些军士的劳动成果。

图片

受禅台上感伤的胡老

胡老在受禅台上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一会儿说当年受禅大典之隆重;一会儿说曹丕篡位积心日久;一会儿说国内禅位遗存仅此一台;一会儿说当地对文物失于保护,村民取土烧窑破坏了受禅台体。年来走过很多地方,访寻古代遗迹,常常听到当地像胡老一样对古物的熟谙与对保护不利的感伤。

散净居主王强

撰于河南访碑途中

2017年7月25日

作者介绍

图片

个人简介:


王强,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寿光。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博士。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书法专业带头人。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科学家联合会委员,北京写作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

1、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书法。

2、主要著述:

1)专著:《老子道德经新研》(2002);《宋词说略》(1998);《隋炀帝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研究》(2012);《北京诗歌与北京文化》(合著2011);《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若干典型案例研究》(2013);《中国人的忌讳》(1997/2014);《周邦彦词新释集评》(2006);《中国古代公文选注》(2002);《史记汉史人物讲读》(2008);《中国书法导论》(1992);《魏碑》(1999)等。

(2)译著:《改变思想,改变生活》(美国,韦恩·W·戴尔著)。

(3)文学研究论文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东岳论丛》、《河北大学学报》、《长江学术》等学术期刊。书法研究论文刊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研究》等学术期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