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一辈子未生育,不参加丈夫葬礼,晚年由情敌供养,死后伶仃独葬

 文史馆 2023-11-08 发布于辽宁

1936年10月19日, 时年55岁的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讣告一经发出,引起了举国上下的轰动。鲁迅生前的好友从世界各地奔赴到上海,希望能送他最后一程,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来送行,人数多达上万人。

巴金、萧军等16位文坛巨匠为鲁迅抬棺,北大校长蔡元培、国母宋庆龄等人亲自为他扶灵。

如此盛大的葬礼上,却没有看到鲁迅原配妻子朱安的身影。此时,她还在北平的西三条胡同里照顾着婆婆。她在听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她这一生都在等待,等他回家,等他接受自己。如今,再也不需要等了……

-1-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第四年,突然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当他忧心忡忡地返回国内时,却迎来了一生的噩梦,原来母亲没有生病,只是骗他回来与朱安完婚。

婚礼完全是按照旧时的婚俗举行的,讽刺的是,新派的鲁迅头上被安了一条假辫子,小脚的朱安为了取悦鲁迅,穿上了一双大鞋假装大脚,走路时出了洋相。

七大姑八大姨担心鲁迅反抗,早就排好了阵势应对,没想到鲁迅竟然非常配合,顺利完成了婚礼。但这场婚礼对鲁迅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新婚之夜过得十分漫长,鲁迅把头埋在被窝里痛哭了很久。第二天醒来时,脸上被印花枕头染上了大片的青紫色,他搬去了书房住,第四天就回到日本继续完成学业。

朱安见丈夫如此冷落自己,有些不知所措,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得罪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婆婆,等待丈夫学成归来。

-2-

1909年,鲁迅学成归国后,朱安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了,却没想到丈夫回国后,对她依然十分冷淡。鲁迅经常四处奔波,即便在家也是挑灯写字到深夜,她也不明白鲁迅每天都在忙什么。

鲁迅难得开口跟她说话,也是劝她放开小脚、读书识字。但大字不识一个的朱安,却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己能伺候好婆婆和丈夫就行了,一个女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夫妻俩像站在新旧社会两边的人,鲁迅有心拉她过来,她却怎么也迈不出那一步,还觉得多此一举。有一次鲁迅给她讲在日本吃过的一种食物,希望她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她却马上迎合着说自己以前也吃过。鲁迅最讨厌的就是旧时代那种曲意逢迎的嘴脸,而他的妻子偏偏就是那样的。

或许是妻子朱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让鲁迅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打破封建陋习,彻底改变国人愚昧思想的想法。鲁迅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学事业中去,让民众真正从思想上觉醒。

-3-

朱安跟着鲁迅从绍兴到北京,但他们就像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顶着夫妻之名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但也不能完全怪鲁迅冷漠,弟弟周建人曾说,两人订婚时,大哥就曾要求过朱家给朱安放足,让她读书,朱家答应得好好的。结果结婚时,大哥才发现朱安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答应的事一件都没有做到。

朱安甚至还不如鲁迅的老母亲有文化,起码能读书看报,朱安在生活中也是个无趣的人,唯一的嗜好就是一袋一袋地抽水烟。鲁迅对此十分不满,常常当着朋友的面自嘲,自己竟然娶了一个这样的妻子。

现代很多人都责怪鲁迅,为什么不与朱安离婚,让她一辈子守活寡,还要替他尽孝,照顾婆婆。

但朱安不是张幼仪,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她的几个哥哥送她洋房、公司,为她安排工作。而且张幼仪本身也读过书,受过教育,还独立自强,积极进取,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朱安大字不识一个,又什么都不会做,离婚对她来说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她只能依附于鲁迅生存,哪怕没有爱情,她也是周家的少奶奶,她和婆婆在家中有两位佣人照顾着。而且丈夫每个月会寄回100元家用,供她统一开销,除此之外,鲁迅还会额外给她10元零用钱,这样衣食无忧的日子,还有鲁迅夫人的名分在,她又怎么可能离开呢!

-4-

朱安曾经当着周家人的面说过:“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自己决不离开周家”,这句话让周家上下都对她充满了同情。而鲁迅对此只回应了一句:“中国的旧式妇女也很厉害,从此所有的同情,都被她争了去,大家都批评我不好。”

在民国初期,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教授,有不少都抛弃了自己的小脚夫人,另娶新欢,掀起了一股离婚风潮。即便是民国的好好先生胡适,也曾有过婚外情,还向妻子江冬秀提出过离婚的要求。

鲁迅先生完全可以借着当时的离婚风潮,正大光明地结束自己厌恶的包办婚姻,名正言顺地迎娶与自己志同道合、彼此相爱的许广平为妻。但鲁迅先生曾对许广平说,朱安也是封建时代的受害者,我如果离开她,就等于逼她上了绝路。可见鲁迅先生虽然不喜欢朱安,对她也是心怀同情的。

许广平之所以能够赢得鲁迅的钟爱,自然也不是普通人。她在鲁迅的影响下,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骨干,经常与刘和珍等人并肩战斗。

鲁迅被许广平在学生运动中,英勇无畏的表现折服了,两人也是经历了很多考验才走到了一起。

当朱安得知许广平给鲁迅生下儿子后,虽然有些伤感,但她只能跟婆婆一样为鲁迅开心。她还安慰自己,至少大先生没有因为她而绝了后。

不得不说,与朱安相比,许广平确实是与鲁迅并肩而立的人。她与鲁迅的价值观一致,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追求。他们不仅是爱人,更是伴侣、知己和战友。因此,她也是那个最能理解鲁迅的革命事业,甘愿为之牺牲的人。

鲁迅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许广平,弥留之际还不停地叮嘱她:“忘了我,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但许广平没有忘记他,往后余生为鲁迅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照顾他的母亲和原配妻子,负责她们的生活开销;另一件则是整理鲁迅的手稿遗作,继续他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5-

朱安失去了丈夫这个经济支柱,只能依靠许广平供养。当时正值战乱时期,出版业萧条,版税经常被拖欠。许广平在上海带着年幼的儿子,她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她只能东拼西凑给朱安寄钱过去,让她们勉强度日。

当时很多人撤离了上海,许广平为了保护鲁迅的遗作说什么都不走,结果被日本人抓走,关押在臭名昭著的76号魔窟。她一个弱女子,遭受了各种严刑拷打、电击凌辱,却宁死也不肯吐露出任何一个爱国人士的行踪,她唯一的信仰就是自己是爱国斗士鲁迅的爱人,绝不会向日本人屈服。

她在那里被折磨了整整76天,全身麻痹、大小便失禁。当她被解救出来时,头发都已经白了,行走也不方便,还落下了很多病根。

由于北平与上海的邮路中断,生活费根本汇不过去。朱安与婆婆的生活更加难熬,婆婆去世后,朱安便带着女佣生活,还欠下了不少债务,于是打算出售鲁迅的藏书来维持生计。

许广平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后,忧心如焚。她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鲁迅的遗物和遗稿,此时见到朱安卖书,她又怎么能不着急呢?于是她赶紧托人捎信给朱安,告诉她鲁迅的遗物有多重要,还解释了汇款中断的原因。

然而,朱安根本不相信她所说的,也不懂什么国家民族。她衣食无忧一辈子,什么时候有过这样落魄的境地。她只知道自己得吃饭,得活下去。

鲁迅的生前好友们也前来劝说,不要出售鲁迅的藏书。朱安一肚子怨气地说:“你们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我呀!”

后来大家向她解释了,许广平被日本人抓走,受尽非人折磨,而且北平与上海的邮路又中断了,钱根本汇不过来。朱安这时才了解到丈夫的遗物原来这么重要,而许广平一个小女子竟然跟大先生一样,背负了那么多。她的怨气一下子全消了,后来她的生活开销依然由许广平负担,如果有特殊情况时,就由朋友们凑钱帮忙。

朱安去世前,留下与鲁迅合葬的遗愿,许广平觉得鲁迅生前最讨厌封建礼教这些,所以拒绝了朱安。

很多人会觉得许广平这么做是为了自己将来与鲁迅合葬,这还真小看了许广平,她能被鲁迅先生所爱,自然不是个平凡女子。许广平的临终遗言是:“不要将我葬于先生(鲁迅)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许广平一直以鲁迅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一生都在打破一切世俗的虚礼。所以她拒绝朱安,确实是尊重鲁迅的想法。就像当初鲁迅病逝后,上海沦陷,她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上海,才保全了鲁迅几百万字的手稿,使我们今天得以看到《鲁迅全集》。

如果没有许广平,这些都落在大字不识一个的朱安手中,那肯定是另一种结局。

朱安这个旧式女子,虽然身为鲁迅妻子没有享受过鲁迅的爱,但她大半辈子都过得衣食无忧,平安顺遂。她没有许广平承受的责任之重,也没有被日本人抓起来,受尽非人折磨。

我们不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批判鲁迅是渣男,许广平是小三。毕竟那时候娶妻纳妾都是正常的,若以这种角度来看,古代的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又有哪个不是渣男呢?

鲁迅不是圣人,若没有许广平,他的感情世界与朱安也没有什么不同,都只是一片荒芜。许广平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感性、有趣的另一面,也让鲁迅先生有了后人,还有《鲁迅全集》流传于世。

其实朱安和鲁迅都是那个时代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并没有谁对谁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