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虎武师:对抗好莱坞电影的功夫是怎样炼成的?

 四味毒叔 2023-11-08 发布于北京

在纪录电影《龙虎武师》中有大量《七小福》的电影画面。2021年的电影记录着一群龙虎武师的辉煌,采用的是1988年洪金宝先生最早的岁月哀歌,本身也是一件很有寓意的事情。

“搏命,源于一种奇怪的虚荣心。”《龙虎武师》中这句话很有道理。

所有已经出名的人物在今天不会讲述初入江湖时的忘我和搏杀,包括《龙虎武师》中很多被采访的人物也不会提及片场内外的恩怨。不过这些同样无法掩盖关于当年香港功夫片一度让好莱坞及一众西方电影叹为观止自愧不如的光辉岁月。

所以,看《龙虎武师》时建议一定要带些崇敬,然后你会发现崇敬之后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伤怀。因为连已经老迈的洪金宝都在影片中说:

“我也想帮他们(武师),可怎么帮?大环境就是这样……”

这部电影解析了很多观众不知道的一些曾经经典的功夫镜头,以及镜头背后许多武师们付出的努力和伤痛。我想,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恰是一群幕后的悍不畏死的江湖人用命拼出来的。

恰如影片分析的那样:

好莱坞的电影用的是科技,我们(香港电影)用的是人命。

用最低端的对抗最高端的,则是当时香港功夫片在全球获得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1

李小龙时代为功夫片开辟了不一样的表现形式。《龙虎武师》说。

在李小龙之前,演员们拍打戏多是舞台表演式的,李小龙之后则需要演员们认真研究挨打时的真实反应。那时功夫才叫功夫,也最让观众信服。因为眼花缭乱,因为拳拳到肉。

武行,或者说武师才真正被重视起来。那时的武师如电影所说“很赚钱,几天就能赚一辆车,拍戏片场外面停一排车全是武师的。”

李小龙走后,功夫片迎来了一段寒冬,有些当时很赚钱的武师一连几个月开不了工,最惨的时候要卖血度日,300CC血卖100块钱。

昔日那些风光的武师们需要靠收集废品变卖挣钱,如此一直度过了五年的光景,直到洪金宝和成龙的崛起,香港功夫片迎来了第二春。

武师们又能赚钱了,片场又有戏拍了。最旺时嘉禾片场几个棚同时开工,武师的功夫又有了用武之地。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一波浪潮中真的要以命相搏,同时也留下了香港功夫片在华语电影史上真正的印记:

“从几层楼上跳下来会不会死?”

“从飞驰的汽车上突然掉下来会不会有事?”

“在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从高处掉下来用背着地会不会有问题?”

“大哥说行就行,我们就要跟着做,如果大哥做了我们不做,明天就不用来了。”

“我命大,到现在都没事,那时真是不知道下一次拍戏还能不能这么好命……”

以上,是《龙虎武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回忆。

讲述这些经历的人,如洪金宝、元华、元奎、钱小豪、钱嘉乐、唐季礼、徐忠信、火星、鱼头允等如今都纷纷老矣。在他们最盛之时,一跃而下是一种信仰,一种“别的武行能做我也能做”的信仰。

2021年,魏君子先生整合了很多资源拍摄了这部讲述香港武行人物的《龙虎武师》,区别于此前成龙先生早已拍过的讲述成家班动作戏背后的故事的纪录片,《龙虎武师》更倾向于回忆向和怀念向,因为2021年,距离功夫电影最辉煌的岁月已经越来越远。

因此观众们能从《龙虎武师》中看到很多眼熟却叫不上名字的人物,并惊觉这些曾经在银幕上活蹦乱跳的人物竟已然步入暮年。更可悲的是这些前辈的晚年生活并不顺遂,概因武行人物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少年时不懂理财,钱财到手基本上左手进右手出,花天酒地一番后又去片场开工,高强度的工作性质导致武师们大多一身伤病,晚年又无积蓄,因此常常困窘得很。

而《龙虎武师》可能就是用比较客观的角度记述这样一群人的岁月见证。

2

我对《龙虎武师》的观感也比较客观,一是它通过业界一些知名人物的回忆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正式活跃的武行人物的兴衰搏命历史,一是可能出于避讳,人们并没有再对武师的私人生活进行描述。其实这也在情在理:

看待任何人物首先不能自带滤镜,如今垂垂老矣的人物当年也曾风华正茂,干武行的男孩子们有了钱自然也会伴随许多虚妄的风流及恩怨。电影之外尽可以找到一些资料辅佐观看。而《龙虎武师》主要讲述了几件事:

一、武师的主要源起和香港功夫片的鼎盛时代。

二、让武师们拼命玩出花样的动力是什么。

三、武师们的现状和未来。

关于第一点前面已经说明了,除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以及观众口味的选择,处于新旧交替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戏曲在光影科技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一大批梨园子弟纷纷转行投身电影拍摄。功夫片在经过了李小龙时代的改造后,到了洪金宝和成龙时代又经历了一番变革:

打群架的时候背后再也没有人站在那里摆姿势,拳就是拳脚就是脚,必须让观众感到窒息,感到根本停不下来才好。

什么?光打架还不够?那就换一种更新的方式——

用看似几乎“真的会死”的桥段吸引观众,这就引出了第二点:

武行人物也是江湖人物,拼的是性命,混的是义气。这一点《龙虎武师》并没有明说,但从几位前辈的叙述中不难发现“不行也得说行”的热血上头,以及“第一次在片场看到三十多岁的武行哭着说行”的无奈。

为什么?因为江湖人出来混靠的不是笔杆子,是拳脚和搏命。有了这两样,地位就有了。

很难说这种思想究竟是对是错,如果错了,香港功夫片当年难以征服全球观众。如果对了,如今许多前辈面对镜头时也不会纷纷表示“这不值得提倡”。而“幸存”下来的钱嘉乐等武师也不会在片场当指导时反复强调“安全第一,人没事就行”。

因此无法用今人的标准评价当年人物的对错得失。就像成龙,时人评价他的功夫片都是“作死”,可不“作死”的话成龙的电影大概不会有那么大影响力。

就像刘家良,一般拍摄都会把打戏加速看上去很过瘾,拍他的打戏要放慢,因为刘家良“打得太快,根本看不清”。这对于导演和观众都是一种痛苦。

再者武行人物的职业和行事风格决定了他们自成一系,轻易很难和“正规专业”人士相融,我就在片场亲眼见过香港某位大牌武行因不满导演安排下令手下一帮武师集体“休息”的冲突。

可偏偏这些人心思简单又爱憎分明。

正当我以为这人不好相处时,夜晚探班收工时,这前辈却端着满满的一盆热气腾腾的包子上了车给大家分吃“自己做的,趁热快吃!”

毫无架子,竟比一些科班出身的导演演员更有亲和力。

3

镜头转向北京,终于出现了我熟悉的央视新大楼和国贸商圈。

香港武行们中肯地说:

“如今你看内陆武行的成名人物,往上的师承都是香港武师,或者他们的师父是内陆的,可师父的师父肯定是香港武师。”

此话我深以为然。就拿《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屡屡让“黄飞鸿”吃瘪的“黄天霸”扮演者赵箭老师来说,影片拍摄结束后他随徐克去了香港拍戏,之后将很多香港影人武师的经验带回内陆成为导演张纪中的御用武术指导,对于内陆影视的武行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

类似赵老师这样的内陆武行前辈基本上如《龙虎武师》所说,经验都来自于香港同行的提点,这并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香港功夫片鼎盛时,无数内陆影人纷纷与香港同行切磋交流学习合作,在风云背后更学到了许多实地经验,而“搏命”是万万学不来的,因为那只属于江湖气更重的龙虎武师们。

这一点同样源于香港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就不乏帮派文化和市井草根的抱团精神:

你家班今天出的动作很棒,午夜场观众看得很过瘾,我打算让我家班子里的人也有样学样,再把难度提高一点,安全性我不考虑,一定要让掌声盖过你那边……

这就是“奇怪的虚荣心”。

也是龙虎武师们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光荣与自豪:

“那部电影里的那个动作是我做的,那个替身是我,当年差点死在了片场……”

很多年后,成龙先生在片场参与《龙虎武师》 宣传时说:

“这就是我们的命。”

在香港,如今的武师们教育着年轻人,可教着教着老人们心中忐忑:

“没戏拍啊,真的没戏拍!我们教这些小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老人们的嗟叹竟与《七小福》中“于占元”的那句话应合:

“三年出个状元,十年才出个小生。”

可那又如何呢?

没戏拍的时候,“小生”再多也没用。

于是老人们和新人们心中都没底。

于是这篇文章竟写了这么多却总觉得意犹未尽。

后记——

我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人,小时候就看洪成二人的《A计划》,也看过《笑傲江湖》里的飞来飞去。有一天我长大了,从业许久,再去片场探班,在内陆见识了武行,还看到很多香港武师跑来内陆“捞世界”。

可能是性格使然,我极不愿意跟文人墨客打交道,只觉得跟武人相处更简单一些,毕竟心思简单,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那年听友人说及自己早年赴香港投奔午马先生的过往竟心驰神往,只觉得那便是我心中的江湖。

寒冬中的一夜,某位大佬亲手包的包子在手中滚烫,却在白天见识了他霸道的一面,看完《龙虎武师》后就理解了“大哥说行,不行也得行”这句话的意思。

谁能想到这些人今天在一起呼朋唤友饮酒作乐第二天就生死难料呢?

龙虎武师们也许从未想过真的和“洋鬼子”一决高下,出于“奇妙的虚荣心”在好勇斗狠中书写了一段华语影史的传奇更是意料之外。

“那时对动作设计要求很高,一遍拍不好必须再来一遍,现在无所谓啦,有电脑。”一位被采访的前辈笑着说,似乎多有些无奈与不甘。

“真的很多人后来再也见不到了。”一位被采访者说。

如今出现在《龙虎武师》中的老者们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未必都是英雄豪杰,却用肉身成就了无数经典功夫片。而功夫,却在如今渐渐被高科技取代。

不是拳脚跟不上了,是时代不再需要“不行也得行”的武师们了。

所以我说,看《龙虎武师》一定要带着些敬畏之心,然后会发现塑造那段历史的人物较之今人也许真的没什么文化,看书也未必识得几个字,可当我见到他们来到二十多年后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昔日邵氏和嘉禾片场时,当听到他们说“认不出来”时,我知道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从《一眉道人》到《龙虎武师》,不知不觉间我跟随电影走过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让功夫成为当年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认识的“中国元素”之一。

看电影,品历史。

光影之间,当年人物纷纷老去。

《龙虎武师》也成为一个普通的旁观者心中悲戚的感伤。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