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京只为见到你!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那个老撕机 2023-11-09 发布于广东

河姆渡遗址1973年因兴修水利挖土被发现,同年11月月至次年一月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揭露出4个文化层。

1977年10月至次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1978年,随着考古报告的出版,河姆渡文化被正式定名。

两次发掘面积共计2600平米,出土各类文物6700多件,我们发现了当时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独特的陶器造型与纹饰艺术,高超的榫卯木作技术,壮观的建筑群,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最早的家禽,成熟的家畜驯养等,最早的编制品遗存等众多重要发现。

今年是河姆渡发现50周年,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已经发现了20多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大致确定了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各遗址的存续时间早期遗址为鲞架山、鲻山、傅家山和田螺山,集中分布于姚江流域一带。晚期遗址数量增多,向东扩展到海岸线以至舟山群岛一带,名山后、塔山、慈湖等遗址均属于这一阶段。

虽然今天我们对河姆渡的了解远比不上它对于中国人的家喻户晓,河姆渡也不再是曾经宣传的最早的人工水稻发源地,但这完全不影响河姆渡对于中国,对于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如果说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的开篇,那河姆渡作为重要转折也丝毫不为过。

河姆渡遗址最大的意义在于动摇了甚至打破了中华文明起源中原一元论的固定思维,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考古界泰斗家苏秉琦曾指出,“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对以往固守的观念来说是一种冲击,同时也是刷新我们认知的一个绝佳机会,面对诸多考古遗址的发掘,亟需我们对远古文化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判断,甚至是对中华文化重新定义。

随着1982年兴隆洼,83年牛河梁等遗址的发现,苏秉琦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河姆渡在其中功不可没。

又要吐槽了,7日开展,我特地改了行程进京,结果7日一上午,在国博问了一圈,没有任何工作人员能说清楚展到底开不开。最后等不及去了清华,后来得知果然3点才开幕式,然后只有领导能看,今天才对大众开放,但这些安排当天完全没人说的清楚。要不然为了保险起见多约了今天,这趟北京就白来了。

其次展览规模也不算很大,昨天我在古代中国看见国博的河姆渡匕形器还在原位时就知道级别也肯定算不上最顶级(当然已经很顶了),展品中还是有些复制品,禁止出境的漆木碗和陶灶也没来。来的那件奉化博物馆釜灶组合我7月已经看过,觉得略可惜。

这个展还是很值得看,河姆渡虽然家喻户晓,但其实近年来的重视并不够,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博物院,余姚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奉化博物馆我都去过,但展中绝大多数文物我仍旧没见过,一边看一边感叹,河姆渡果然是长江流域绝佳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