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冬:鸟雀静四野 农家忙收藏

 老沈阅览 2023-11-09 发布于广东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立冬日作》告知人们在冬季到来之际,需做好御寒保暖。立冬,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每年11月6日至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进入立冬节气。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水凝结成冰;二候地始冻,土地逐渐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鸡躲藏起来,河滩上常见大蛤。

初冬(周建钧/摄)

冬闲人不闲,忙出好光景。立冬时节,农人需做好采收、御寒、管护等工作,田间地头尽是忙碌景象。“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华北地区抢收大白菜、萝卜等蔬菜。“立冬日子短,抓紧翻大田”,东北地区冬耕翻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立冬兴割稻”,华东、华中地区晚稻成熟,进入收割季。“秧好一半谷,苗好一半油”,华南、西南地区油菜需缺苗补窝、移植补稀,早施苗肥。“麦子要长好,冬灌少不了”,冬小麦需浇越冬水,保温、保墒,预防冻害,确保麦苗安全过冬。“冬季修水利,正是好时机”,立冬后,河流水位下降,宜修筑塘堰,保障农业用水需求,提高防灾能力和生产效率。

旧时,东北地区有立冬“打冻场”的农事习俗。辽宁《岫岩县志》载:“立冬,天寒结冰,地皮凝冻,农人筑场圃、打禾穗,邑境土质松散,均俟冬日打场,名曰'打冻场’。”为保持谷场光滑平整,防止谷物受潮,通常在寒冷的凌晨打场,非常艰辛。山东《阳信县志》载:“立冬,十月节。衣始絮、田猎。”传统社会,捕猎活动为冬日的乡土生活增添了更多农趣。

立冬是准备冬储物资的重要时节。古代有“进冬菜”的传统,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驼,充塞道路。”东北等地在立冬时节贮存白菜,吉林《长春县志》:“立冬,窖藏晚菘。”晚菘即大白菜,是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冬藏果蔬是普遍流传于“北寒之地”的传统民俗,彰显着人们未雨绸缪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活经验。

迎冬,是在立冬日举行的重要国家礼仪。《礼记·月令》载:“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皇帝在立冬当天带领百官前往北郊,举行礼敬自然的仪式,以迎接冬天的到来。礼毕回朝后,还要表彰为国捐躯的将士,并抚恤其遗孀幼子,彰显着冬日的人文关怀。民间也有立冬墓祭的传统。贵州《贵阳府志》载:“立冬后,以楮制衣服、携钱送至墓而焚之,谓之送寒衣。”“事死者,如事生”,在冬寒之际“送寒衣”,表达了中华民族感念先人不忘本的文化品质。

“立冬”,也有“立冻”的俗称,防寒保暖格外重要,人们修缮屋舍门窗、烧柴取暖。吉林《辉南县志》载:“立冬,农工既毕,塞巷墐户,绸缪御冬。”贵州《松桃厅志》载:“立冬即可炙炉,田家烧榾柮以御寒。”立冬前“戴暖帽”也是北方地区的传统生活习俗。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载:“暖帽者,冬春之礼冠也,立冬前数日戴之。”暖帽包括呢、绒、皮等多种材质,是普遍且有效的御寒之物,体现着人们遵节气安排生活的传统智慧。

“立冬补冬,补嘴空”,全国各地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立冬饮食习俗。“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江南地区的人们有立冬吃葱的传统,认为葱性温味辛,有利于血液循环、抵御严寒,可减少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生。“立冬食蔗齿不痛”,甘蔗是岭南地区常见的传统“补冬”食物,有滋补养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由于富含植物纤维,反复咀嚼有利于提高牙齿自洁和抗龋能力。“立冬一碗羊肉汤,不用医生开药方”,羊肉是温补食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能够驱寒暖胃、益气养元,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立冬日,冬酿始。立冬酿酒习俗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依然传承不息。立冬后,水体清冽、气温较低,能够有效抑制杂菌滋长,使陈酿在长时间低温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风味。近年来,很多地区还依托冬酿传统,创办出各具特色的农文旅盛会。比如,浙江绍兴有立冬举行开酿仪式、祭祀酒神、祈求福祉的民俗。2007年以来,当地连年举办“绍兴黄酒开酿节”,推动节气传统、黄酒文化和经济发展相融合,使千年酒乡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有力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四时佳兴的节气文化中,立冬不仅蕴化着安宁祥和的氛围,也积蓄着蓬勃发展的力量。

【作者系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牵头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