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谷为养 | 膳食营养,从一碗主食开始

 lj0279 2023-11-09 发布于安徽

《黄帝内经》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

“五谷为养”的五谷,指“稻、黍、稷 、麦、菽”,主要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五谷杂粮”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浓缩了植物的精华,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也称之为“生机”或“阳气”。

几千年来,谷物类主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基本营养的来源。

图片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主食包括谷类、杂豆类和薯类,位居平衡膳食宝塔底层。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最经济的膳食能量来源,也是B族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健康的关注,主食的升级转变趋势越发明显。

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刊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国人日常食物消费正处于由“食好”向“营养”阶段过渡时期。尽管主粮食材已经延伸到藜麦、燕麦、糙米等多个谷物品种,但大米和小麦仍然是国人饭碗里的绝对主角。

《2021年轻人主食消费新趋势洞察》报告则认为:糙米、胚芽米等新米种的线上消费量以50%的增速高速奔跑;方便米饭、速食粥等新品类形态也备受关注,但大米仍然是9成年轻人的第一主食。

图片

2021年轻人主食消费新趋势洞察,CBNData X 天猫美食

中国人的主食消费中,存在2大根本问题。首先是食材多样性不足。

其次是营养类型不合理。精粮占比过高、全谷物类或营养强化类偏少;普通低档主食偏多,中高档偏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目前仅有20%的成人能够日均摄入50g以上全谷物及杂粮,达到膳食指南(50-150g)的要求。

如果按照人均稻米、面粉的消费量作为每日主食的构成(将南方居民摄入量较大的米粉也计入,按照70%出粉率折算),可以看出:每日主食对于维生素和重要微量元素的贡献率明显不足。

图片

来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一方面需要优化膳食结构,另一方面则是要强化食物的营养,尤其作为食用频率最高、摄入量最大的主食。

在延绵数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中,米饭始终保持着主食的核心地位稻谷从一粒种子到变成餐盘里的主食,需要经过清理、砻谷脱壳、碾去皮层,再制成精白米成品,也就是我们日常吃的大米。

我国属于粮食大国,对于大米的过度加工现象问题明显。过度加工和精细加工会让藏在大米皮层和胚芽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流失殆尽,成为“空能量”的糖水化合物。

《安徽农业科学》曾刊登的一篇为《稻米加工过程营养成分流失研究》的论文研究表明:稻米加工成为精米除留存碳水化和物外总的营养成分流失约66%。

图片

图片

碳水化合物(淀粉)是使人体发胖的主要成分,极易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长期过多进食碳水化合物易导致血糖骤升剧降,增加患慢性病的机率或加剧慢性病,因此长期食用精白米面等主食,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行为,吃得科学和合理,更是可以预防疾病,让健康状况更持久、更科学的一个方法。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

在全谷物的带动下,人们也开始关注如何保持稻米中的天然营养,蒸谷米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受欢迎的功能型主粮之一。

图片

蒸谷牌蒸谷米是以稻谷为原料,经严格的清理分级后,再进行浸泡、萌发、汽蒸、干燥、缓苏冷却等系列水热工艺处理后,脱壳碾制的新型营养健康大米,稻谷谷皮、糊粉层的营养物质在水热作用下,反渗到米粒当中,同时激发并保留胚芽核心营养。 

图片

通过专利工艺加工,稻谷原有的部分淀粉转化成对人体更加有益的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升糖指数大大降低,保持餐后血糖稳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并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慢性病、代谢症候群的发生机率。 

蒸谷牌蒸谷米不仅可以安全“锁定”稻谷原有的三重均衡营养素:谷皮+糊粉层+胚芽,同时兼具良好的口感,相比粗粮,更加耐嚼适口,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性,不会给肠胃造成负担,成为备受青睐的高营养主粮和功能型食品。

如火如荼的主食营养研究,正在让中国人的日常膳食更加科学和健康。远离“隐性饥饿”,均衡膳食营养,健康饮食不妨就从改变一碗主食做起!

文献引用:马铃薯馒头对中国居民主食营养结构改善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