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与“曲”

 立志行道 2023-11-09 发布于北京

儒家认为“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则全”。关于“直”与“曲”,古往今来争论不断。

第一句话由儒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直”,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要做到“直”。“直”可以解释为“不弯曲,正直,率直,耿直”,也可解释为“公正、合理、爽快、坦率”等。它要求为人处世要能做到不畏强势,敢作敢为,要能坚持正道,要能勇于承认错误。它关涉的是做人的操守、做事的底线、做官的准则。它是担当,是自律,是“修齐治平”的起点。

第二句话由道家的人生观引出核心词“曲”,在道家看来,人生在世要做到“曲”。“曲”可以解释为“弯转,不直,迂曲,婉转”,也可以解释为“不公正,不合理,周遍,详尽”等。它要求人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等情况时,要能忍辱含垢、等待时机、静观其变、不横冲直撞。它是行为艺术,是“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

第三句话将“直”与“曲”连接起来,不能完全抛开一方而只谈另一方,二者须兼顾。


直正曲全(直则正,曲则全)

直中有曲,曲中蕴直

“直”“曲”相融

直则正道而行,曲则厚积薄发

过“直”易折,过“曲”易偏

以曲求全炼心志,正直而行泛长舟

“直”非一根筋,“曲”非弃原则

“曲”诚可贵,“直”价更高。

片段1

故我言:“正直者顺道而行”,做人要正道而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崇高正直的传统。欧阳修所说的“正直者,不可屈曲”,一生为人正直;杜甫“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的诗句,以趋炎附势为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张确用“头可断,腰不可屈”,来表明气节;爱国诗人陆游“白发向人羞折腰”,一生正直有骨气,决不趋炎附势、奉承谄媚。这些诗句无不彰显了一个正直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志毋虚邪,行必正直。吾辈应紧紧跟随前人的步伐,书写吾辈之气节,踏踏实实做一个正直的人。

片段2

直,即正直与刚烈。刚正不阿,坚强不屈乃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如黑暗里的那束光,枯枝落叶中屹立不倒的苍松,“直”当是做人风格中耀眼的一抹色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直;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直;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救济粮是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是直——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中从不缺少“直”的定义,华夏历史中也从不缺少“直”的体现。......于是乎,正直成为我们心中的信仰,是时代所需,是心之所向。

曲,即退让与曲折。把握分寸,以退为进而待厚积薄发,迎难取胜。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曲”既是“屈服”,也是“曲折”。以屈服观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耻辱,但一时的屈服让他们得以积蓄实力,最终得以成就自己。以曲折观之,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在无数次的挫败中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共红军在两万里翻山越岭中凝聚了力量,我们总避免不了走些弯路,受些波折,但风浪过后便是星辰大海——如此看来,何不“曲”一时,胜余世呢?

片段3

道家有言:上善若水。我想这是为人的最高境界:水刚猛,可沉沦万物,吞噬高山,可成冰,坚而锐;水幽柔,可化解一切攻击,不击而破之。水直,天下万物,无水不能毁之;水曲,保全万物众生,博爱天下。水直而曲,若求成君子,当学水之道;若求自然,当学水之道。

片段4

揆诸当下,“曲则全”被人们恶意解读,认为遇到困难摆烂即为“曲”,便理直气壮地躺平,然而这只是懒散不作为的借口罢了。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人被金钱,名利,荣誉蒙蔽了双眼,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将自己的尊严任人践踏,像狗腿子一样曲意逢迎,低声下气,试问这样得来的东西真的会让你感到自豪吗?

范文展示

以曲求全炼心志,正直而行泛长舟。

林语堂曾说:“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于人而言,处于浮华世界,坚守正直并不易,难免委曲求全、苟活于世;但世间如熔炉,将人的品德淬炼,隐忍蛰伏,表面上看似以“曲”求全,实则内“直”于心而不改其志,不亦是正直人格的体现吗?由此观之:正直而行与以曲求全并不相悖,换句话说,“以曲求全”应当向“正直而行”趋近,以曲求全炼心志,正直而行泛长舟。(引用林语堂的话,于“曲”中求全,“直”不改志,从而得出本文中心论点,点扣题旨。)

“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正直确是人格品德中最闪光的部分。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卓然高尚,宁为玉碎地选择以死殉道,而不愿尘世污浊玷污分毫,可谓正直。然正直而行,除了以身守节的仁人志士,我认为还应当增添一层内涵:以曲求全而不改其志。(从直入手,增加内涵,引出第一个分论点。)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司马迁横遭祸事铸就《史记》,苏武放逐北海持节牧羊。他们的求全之举,难道是为了苟活于世?或是贪生怕死?显然并非如此,而是他们为了心中的志与道,毅然决然的选择直面沉疴,正视苦难,只是隐忍蛰伏,心自坚毅,这种伟大而深沉的坚守,以退为进,于曲中求全,不也是可敬的正直之行?(列举周文王、司马迁、苏武事例,隐忍蛰伏,曲中求直,也为正直之行。)

“曲则全,枉则直”。以曲求全就一定是正直之举吗?(提出疑问,隐含观点二以曲求全也是正直之举。)“曲”意为弯曲,而弯曲的可以是脊背,低下的可以是头颅,但决不可委曲求全的是志节,是道义,是正直的灵魂。(“曲”的含义分析)有人战场上叛军降敌,这不是以曲求全,这是贪生怕死;有人拜金慕贵,这不是以曲求全,这是庸俗虚浮;有人阿谀奉承,这亦不是以曲求全,这是趋炎附势。(“曲”而不直,那就变成贪生怕死、庸俗虚浮、阿谀奉承。)

真正正直的以曲求全者,内心一定怀有一种执念,或是志向,或是节操,这种执念,让他们宁愿忍受万倍的痛苦,经历百般的折磨,也始终不渝,以不死的气魄和毅力保全己身,只为了心中那如绳墨般的正直之道得以实现。(正确理解包含正直的“以曲求全”观点)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直之举定要有所求全吗?其实亦不然。(分论点三,正直之举不是委曲求全)若是委曲求全,怎得子瞻“竹杖芒鞋轻胜马”之洒脱?又怎可见“东坡处处筑苏堤”之景象?子瞻的正直人格,随烟雨一蓑而来,不随屡屡弹劾而去;因苏堤春晓而来,不因众人排议而去。(以苏轼为例,正直人格也淡然洒脱)此心光明,此心正直,不需以身殉道,亦无需委曲求全,不也做到了正直而行,问心无愧?在这个层面上讲,正直之道唯在心中不灭,方可得以实现,至于践行之道,则各有所异罢了。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咽”。正直而行,是人生这艘舟楫行稳致远的保障,我们青年人定要掌好行进的方向;以曲求全,是炼就正直品德与人格的焰火,我们青年定要经得住试炼。且行且进,不负韶华。(做为青年的我们,也要正直而行,以曲求全。)

“直”“曲”相融,得大美之人生。

儒家认为“直”乃人生行为准则,强调“人之生也直”;道家认为“曲”方人生至道,提倡“曲则全”。

依我之见,只有“直、曲”相融,方可获得大美之人生,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追求。互为依托的二者对于彼此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缺少“曲”的润色修饰,会使我们“锋芒过于刺眼”,“过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曲”能使我们不被自身“直”所伤,而缺少“直”的自我依傍,又会使我们在世俗的熏染下迷失自我,忘却初心,圆滑世故。

直,是正直、直爽、率真。

我见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谓直;李白诗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谓直……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从不缺乏“直”的定义,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更不缺乏“直”的体现。

但“直”也不意味着“一根筋”,不提倡一条路走到黑的不知变通,而是内心明朗,坚持本心。

曲,是灵活、变通、曲达。

古人云:“行道要如水,不如水,不能曲达。”“曲”要求我们遇事灵活,目光长远。正如越王勾践,明白自己暂时实力不足,选择暂屈一时,饱尝卧薪尝胆之苦,积蓄实力,实现厚积薄发,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曲”也教会我们在挫折中探索前进的方向。苏武面对匈奴的强制羁押,并没有满怀悲愤一死了之,而是隐忍雪域坚守十九年,以漫长的曲折等待得以再次踏上魂牵梦萦的那片热土。

然,过“直”易折,过“曲”易偏。“度”的把握很重要,在做正直之人时,学会便宜行事(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灵活变通以达到目标,可实现大美人生。

揆诸当下,“曲则全”被某些人恶意解读,认为遇到困难摆烂即为“曲”、躺平就是“全”,然而这只是懒散不作为的借口罢了。更有甚者,在现实利益面前,软若无骨,委曲求全,乞怜摇尾地阿谀奉承,谄媚至极,他们终究会成为时代滚轮里无法停止的仓鼠,挣脱不了牢笼,摆脱不掉桎梏。

钟南山院士曾寄语青年:“恰同学年少,原风华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正道。”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谨记叮嘱,以“直”为核,以“曲”为翼,“直”“曲”相融得大美之人生,方可不负于国家,无愧于时代。

有力则直,无力则曲。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不负挺者,輮(róu)使之然也。”如果将人比作一根木头,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施加压力。有力的木头能够承受压力,始终挺直,无力的木头一折就断,因此它弯曲自己免遭祸害。

做人也是如此——有能力的人正道直行,没有能力的人委曲求全。这是世间所有人真实的写照,至少是绝大多数。

以卵击石的事例历史上也有不少。杨继盛直言谏上,被严嵩迫害致死;曼施坦因欲阻止战争,却被赐死。这些事例都有一个相似之处——结局都很悲惨。我们常常被灌以“正直”一词作为道德标杆,但如果“正直”换来的是迫害甚至死亡,它是否值得普通人去追求?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在生活的泥泞里摸爬滚打,过着平凡的人生,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们能够安稳幸福。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直”一词的潜台词是“顶撞冒犯”。不顾实际情况,事事追求公平,事事追求正义的人,则会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妥协,选择委曲求全,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实现“人之生也直”这个道德标杆。

要求人们都要正道直行的人是否是罗曼·罗兰笔下“人人手持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的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有人去秉持大道、匡扶正义,他们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贯彻高尚的原则而能够保全自己,但这却是万里挑一。

明朝宰相徐阶为了肃清严党,委曲求全十余年,于一朝夕间彻底击垮严嵩。在这十馀年里,如果他正道直行,毫无疑问,严党的迫害将加罪于徐阶的头上,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了。在他力量不够强大时,徐阶化直为曲,选择隐忍顺遂,顶着他人的骂名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当他的能力足够强大时,便是他正道直行的时候。

孟子有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是“直”是“曲”,不是靠别人定义,而是我们自己定义。有力则直,无力则曲,冠冕堂皇的话语改变不了现实生活的苦涩灰暗。孔子毕生不改志节,驱车行于六国之间,纵使困于“陈、蔡”,为隐者嗤笑,也未曾向苦难低头,向权贵折腰;然而,夫子也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当此路不通,适时变通,“曲”意也可保全自身。

世界需要“直”,而大多数人选择“曲”。无需过多争论,二者皆有道理,能力决定人们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