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军著名齐辰电,近48小时军委才复电,几十年后粟裕仍激动不已

 穿时空悟人生 2023-11-09 发布于浙江

粟裕关于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的电报,是1948年9月24日上午7时发出的。对于这个有重大决策意义的建议,中央军委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9月25日,即接到这个电报的第二天,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两份电报,要粟裕"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粟裕不敢有误,立即照办,得华野诸将之拥护。当天(即25日)下午,刘伯承、李达等电报中央军委并致粟裕,表示"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

又经过了一天多的慎重考虑,中央军委于19时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第三份电报,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同时指示将两步作战改为三个作战,"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要求他们在10月10日以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开一次像上月曲阜会议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

遵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粟裕立即主持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会议从10月5日开始,到10月24日结束,历时整整 20 天。传达、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无纪律无政府倾向的指示,讨论通过了《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纪律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决议》。同时,其间还召开了三次作战会议,讨论和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

从9月24日到10月9日,粟裕的华野指挥部与中央军委之间,电报往来频繁,反复商讨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确定淮海战役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主力之一部,开辟苏北战场,使山东和苏北连成一片。然后,华东野战军分为两个兵团,以5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其余主力组成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作战。

这就是华野与中央军委反复商讨后,经毛泽东定夺的"淮海战役",被军史家和战史家们称之为"小淮海",还远不是粟裕所构想的"南线大决战"的"大淮海"。

10月下旬,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先后攻克郑州、开封后,应中央军委的要求,让他们进至徐州、蚌埠地区,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粟裕分析战场态势,预见到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从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形势要求,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统一作战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为此,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 由已经到达郑州前线的邓小平、陈毅(当时刘伯承尚在豫西)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明确表示遵令于11月8日晚发起淮海战役,同时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经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研究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议。11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复电中央军委并致粟裕:"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陈邓还告知粟裕,要多直接请示中央军委,同时只须在中原野战军那里准个案即可。

粟裕的建议,说明了一个问题: 当时在淮海战场,粟裕直接指挥着华东野战军15个人员充足、装备精良的纵队,还有暂归粟裕指挥的中野第十一纵队(该纵队在粟裕指挥下打了几个胜仗,又在华野兄弟部队的无私支援下,其装备已同华野一样,拿陈毅的话说:"与国民党军主力相差无几"),又处于主战场位置,担负着主攻方向。而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在战场上主要是配合华野作战。在中央军委尚未作出由谁统一指挥之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大战指挥体制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次表现了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

粟裕的建议,还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明确了两大野战军不是战略配合,而是战役协同。就是说,共同担负着淮海战役的作战的任务。二是明确了大战的指挥体制。

11月7日,即淮海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一面紧张地组织指挥部队,对黄百韬兵团及其援军实行分割包围,一面冷静地观察分析当前敌情和全国战场的战局,预测敌人可能采取的对策,认真地筹划着下一步乃至下几步的作战方案。

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胜利结束,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因此而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优势。于是,敌情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海州、连云港蒋军已开始撤退,原定打海州的计划不再需要执行;驻守台儿庄贾汪地区的何基沣、张克侠即将率部起义,华野部队可以通过其防区迅速南下徐州切断黄百韬的退路。

粟裕认为,这些情况表明,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大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11月7日早晨,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到达临沂,便得知徐州蒋军有南撤企图。立即与陈士榘、张震商讨,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从9时到13时他们先后发电报给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和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报告徐州之敌有南逃企图,何基沣、张克侠有起义可能,从而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指示谭震林、王建安所部依预定计划迅速出陇海线,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下一步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

11月8日晨,中央军委复电指出:"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11月7日晚上,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临沂以西的码头。陈士榘随前线指挥部行动。粟裕与张震留下彻夜长谈,具体商谈: 南线决战的作战部署问题,他们把各种可能均考虑到了,权衡各种作战方案的利弊,感到这些意见必须及时报告中央军委才对。于是,他们共同起草向中央军委报告的电报稿,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最后定稿时,已经旭日东升。粟裕、张震都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注明发报时间:"齐辰"。齐辰即(11月)8日7时至9时。

电报全文如下: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

(一) 由于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二) 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尤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 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路,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裕张震

齐辰(8日7 — 9时)

这就是我军军史战史上著名的"齐辰"电。

张震后来谈到"齐辰"电时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此电报中心问题是分析: 将敌人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拥军南下淮阴、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人赶过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仅抑留了徐蚌间现有敌军,且调动黄维兵团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围。粟裕同志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有专家把"齐辰"电与"子养"电相比,因为这是粟裕实施南线大决战的请战书。

11月9日深夜,中央军委的复电终于来了。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这份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已经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国民党军主力于徐州及周围地区。

几十年后,到了粟裕的晚年,当他谈到淮海战役,谈及中央军委9日复电时,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这个电报虽短,但是字字千钧!"

这就是粟裕提议的,经中央军委审核批准的"大淮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