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席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一)

 好奇的果果 2023-05-08 发布于河北

粟裕大将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杰出军事家、战略家,将军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是一位善于出奇制胜的军事奇才。他屡出奇谋,屡用奇兵,屡建奇功,他导演或参与导演的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及上海战役等战役,都是我军战史上的杰作。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格和战略家的宏伟气度,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刘华清、张震二位军委副主席在《追忆粟裕同志》一文中说:“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辉煌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文章图片1

粟裕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们通常把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称作为“陈粟大军”。他那具有开创性的军事思想和出色指挥才能,可谓有口皆碑。

刘伯承元帅称赞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陈毅元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战愈奇,愈战愈妙。”

文章图片2

《追忆粟裕同志》

朱老总曾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毛泽东主席表扬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

这些话都是对粟裕军事生涯的由衷赞誉和公正评价。

1949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看了三野文工团创作演出的《淮海战役组歌》之后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结束时提出来的……”

打淮海战役,是粟裕同志的创意、其中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歼灭战。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晚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下午结束,历时65天,我军投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60余万人。国民党军投入兵力有徐州“剿总”等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约80万人。是役,我军以伤亡13.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要战略集团,计歼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

毛泽东主席对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同志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这是很精辟的概括,说出了淮海战役的实质和它的主要特点。

文章图片3

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当年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的胜利消息,当即在他记事本上写下:“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役是粟裕同志最早创意的,同时他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之一,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书记。他远见卓识地从战争全局出发,几次提出真知灼见的建议,并在战役三个阶段中亲临第一线,指挥华野主力,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一、再三直陈暂不过江,三军忽集忽分在中原打歼灭战

早在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时,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先后完成战略展开,造成有利态势,但仍然难以打成大的歼灭战。为此,粟裕曾于1948年1月22日,向中央军委电报建议: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作战方针,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以改变战局,三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此即著名的“子养电”。

文章图片4

但是军委和主席与当时在中央的华野司令兼政委陈毅协商,另有考虑。并在1月27日中央军委给粟裕来电: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率第1、第4、第6三个纵队组成第一个兵团渡长江南下,挺进湘、赣、闽、浙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任务,调动中原敌军20-30个旅回防江南,请熟筹见复。

粟裕接电后,连夜认真,反复领会中央军委的方针,并与前委其他同志作了研究后,于1月31日向中央军委复电:首先阐述了三个纵队实际情况和出动时间:其次简要重申了他对中原战局的认识。电报说:

“如能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最后,提出由武汉以西渡江或湖口、当涂间,南京、江阴间渡江方案的利弊意见。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的电报后,主席特意把原定于2月1日动身返回华野的陈毅留下来一起研究,但结果仍然坚持由粟裕统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决策。粟裕在主持部队整训准备渡江中,又经过两个多月的深思熟虑,终于形成了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建议。他再次“斗胆直陈”,于4月18日上报中央军委。

文章图片5

中央军委发电报要粟裕和陈毅同去中央汇报,在汇报后,军委和主席终于批准了粟裕所提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建议。同时中央又决定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陈毅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这件事构成了后来淮海战役的雏形。

1948年6月31日,粟裕代司令、代政委率第1兵团渡黄河进入鲁西南,按中央军委求歼敌5军的要求,粟裕深感兵力不足,他另有预案,在陈士榘、唐亮率第3、第8纵队由刘邓野战军归建到达杞县,通许时,粟裕提出“先打开封,后歼援敌”方案,经军委同意后,粟裕集中了华野外线兵团加中野1个纵队共8个纵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指挥了豫东战役,首先夺取开封,接着又歼灭了敌援军一个兵团,活捉了兵团司令区寿年,重创了黄百韬兵团,共歼敌9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战役歼敌数字的新记录。

实践证明,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决策是正确的。粟裕在4月18日给军委的报告中提出,在寻歼敌重兵集团后,相机攻克济南,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打更大的歼灭战的建议。

豫东战后,粟裕率外线兵团跨陇海路中段的两侧休整时,中央军委两次电令山东兵团攻打济南,粟裕建议内、外线兵团均在现地休整,待雨季结束后,内外两线兵团会师,进行“攻济打援”战役。中央军委同意,并反复筹划后,由粟裕统一指挥“攻济打援”。9月16日发起战斗,由于攻城部队英勇善战,加之敌吴化文部及时起义,仅8天时间即全歼守敌十余万人。

徐州之敌未敢增援, 9月24日晨,当攻城兵团报告我军突入济南内城已达6个团时,粟裕估计日内即可解决战斗,立即向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提出发起淮海战役的建议。当日下午刘伯承、陈毅、李达电报军委,并致电粟裕,表示“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

次日军委即复电: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文章图片6

9月30日,粟裕即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冒着秋雨,由宁阳转移到曲阜,粟裕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九月会议决定,部署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至此由设想变为现实,由战区指挥员粟裕的个人意见变为中央军委的决策。

二、精心运筹,把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

粟裕曾说:“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北线为京津战役),是军委审时度势,不失时机作出的战略决策。”但中央军委正确战略决策的实施,却有赖于一线指挥员的素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粟裕在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是战略决战的积积倡议者、促成者,又是坚决的贯彻执行者。

粟裕开始建议的淮海战役,是趁我攻济胜利之余威先攻两淮(淮阴、淮安)再取海州、连云港(故名淮海),其目的是以打援未用之9个纵队,求歼津浦路东徐州刘峙集团一部。当中央军委复电中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是陇海东段之黄百韬兵团时,粟裕大受启发,决心首歼黄百韬兵团。

在筹划部署中,特别是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后,全国和华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引起粟裕的注意,他在一次作战会议上,谈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歼敌47万,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将使华北之敌难以南调,全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优势。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广大指战员,同时对徐州之敌也震动很大,他们惧怕被歼,从敌统帅部到徐州“剿总”,对徐州是撤是守开始犹豫。

第二,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在陈毅、邓小平指挥下,攻克郑州,解放开封,进到徐州西南地区,中野和华野已由战略的配合发展到战役上协同作战。

第三,淮海战役刚发起,黄百韬兵团已离开新安镇,连同连云港和海州之敌一起向运河以西仓皇撤逃,我军随后进占,卡死了敌人从海上进入淮海战场的最近通道。

第四,11月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中共中央直接联络的共产党员)将率部起义,我军可通过其防区直插陇海线,切断黄百韬兵团向徐州的退路,并对徐州之敌形成包围态势。粟裕认为,这些情况表明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文章图片7

11月7日早晨,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到达临沂西南的庄坞,得知徐州敌军有南撤企图,他和陈士榘、张震一起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切断徐州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从9时到13时,他们先后发报给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和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报告徐州之敌有南撤企图,何基沣、张克侠有起义可能,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人不能南撤的可能,目前主要关健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作下一步准备”。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路徐蚌段,谭震林、王建安所部按预订计划,迅即出击陇海线截断徐州敌之退路,下一步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

11月8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11月7日晚上,华野指挥机关前进到临沂以南的马头镇,陈士榘率前指先行,粟裕和张震接着白天的话题彻夜长谈。粟裕兴奋地说:“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打击。”他们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敌人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粟、张联名报告中央军委并陈邓和华东局、中原局。粟裕冒着严寒奋笔疾书起草电稿,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

文章图片8

张震同志后来谈到“齐辰电”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我军南下淮阴、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赶过长江去:因徐州方向,不仅徐蚌间现有敌军,且由平汉线来援的黄淮十二兵团正向涡阳、蒙城前进,如果北上宿县,以解除徐州之围的话,将增加我军分隔徐州之杜集团与蚌埠之李延年刘汝明之困难。粟裕同志不仅看到当面之敌,而且联想到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军渡过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中央军委于11月9日深夜复电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这份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已经下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

几十年后,粟裕谈到淮海战役,谈到中央军委9日复电,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这个电报虽短,但是字字千钧。”

此前粟裕还于10月31日报请军委:“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陈毅)邓政委(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翌日即刻复电:“此次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复电:“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文章图片11

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将在一个战场上进行战役协同的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近代史##中国历史##军事##粟裕##淮海战役##历史##历史回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