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四川老中医,住在镇上,患者却络绎不绝,救治了很多疑难病人

 弯丘 2023-11-09 发布于四川

这是《医者镜像》第11个基层医生故事

文/胡裕梅

编辑/青禾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范述方,是土生土长的泸定人,在过去50多年的生涯里,他上过大学,出过书,从过政,人生经历可谓丰富精彩,但他却在退休后,拒绝了来自大城市的高薪聘请,重拾行医行当,回到泸定县冷碛镇自家三代传承的“中善堂”的中医诊所,给远近的居民百姓行医看病,寒来暑往,一晃便是20多年。

一位四川老中医,住在镇上,患者却络绎不绝,救治了很多疑难病人

四川泸定老中医 范述方

从中医世家走出的乡村名医

1940年,范述方出生于泸定德威乡磨子村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深得在泸定颇有名气的“长春堂”中药铺李含章真传,后创建了名声在外的“中善堂”中药铺并延续至今。

范述方是在父亲的中药铺里闻着中药味儿长大。上小学时,他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背诵《难经》《素问》《温病》等中医药启蒙书籍,并用毛笔小楷抄写。16岁时,范述方开始随父诊脉出方,父亲每诊治一个病人,就让他复诊,通过望、闻、问、切,说出遣方用药的理由和依据,然后再在他开的方药上加减,并指出用药对症与方药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的关系及规律。

1974年,34岁的范述方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在学校里他更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中、西医药理论知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在成都中医学院学习期间,他经常拜望蜀中名医李克光、凌一揆、杨介宾、陈潮祖等中医大师,向他们请教。天长日久,范述方与这些德高望重的中医前辈成为忘年之交。与这些名医大家的长期相处与耳濡目染,让中青年时期的范述方受益匪浅。

“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留下来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范述方如是说。在和医学打交道的50余年里,他一直在致力于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医学论文及医案104篇,入选多种中医药文集,发表医学科普文章138篇;出版了《贡嘎药物拾奇》《贡嘎山药物临床治疗》等医药类书籍;199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国际人体科学大会上,范述方的《中藏医治疗震颤麻痹》一文获优秀论文奖;1996年,其专著《肝胆病治疗保健撮要》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奖。

《大医精诚》有云,“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范述方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中医学的不断探索和学习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诊疗经验。在冷碛镇坐诊的几十年光阴里,他救治了无数的病人,解决了无数疑难杂症,成了泸定县远近闻名的名医。

一位四川老中医,住在镇上,患者却络绎不绝,救治了很多疑难病人

传承中医之道,创新中医之术

与中医打交道的这些年来,范述方精湛的医术和在学术上的成果令他声名远播,不少大城市的医学机构曾诚意聘请他就职,他却一一拒绝。

生于厮,长于厮,范述方对脚下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这就是他选择固守冷碛镇,当一名乡村医生的最大理由。“我们这些小地方的人去大城市看病好麻烦嘛,办卡预约,挂号检查,来来回回折腾好多天,钱浪费了,病也耽误了,如果就在我们基层就治好多好,省了好多麻烦。”范述方说。寥寥数语,已阐明了乡村医生这个群体存在的重要意义。

一位四川老中医,住在镇上,患者却络绎不绝,救治了很多疑难病人

在略显陈旧的就诊室里,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一张磨得发黑发亮的桌子布满了岁月的沧桑,桌面上、抽屉里放满了病例资料,墙上醒目的贴了两句话:“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

就在这方寸之地,范述方悬壶济世几十载,救治了无数病人,也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治疗的案例中曾有一名马尔康的患者身患乳腺癌,当时以为自己离死不远,经人介绍后远赴泸定来求医。患者连续服用范述方开的中药5年后不仅健在,且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像这样的成功治疗癌症案例还有很多,范述方的医术高超之处,除了他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行医经验,还在于他的创新临床,大胆用药,不拘泥古方。曾经有一名直肠癌患者因病情严重,腹胀如鼓,无法进食,家人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送到范述方的诊所来,范述方便开了好医生的康复新液为其灌肠,一周3次,一次2瓶,坚持了一个多月后,病人肠道的肿块渐渐消失,炎症好转,也恢复了进食。

“希望能用我的医术,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范述方说,这是自己的毕生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