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学: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暮雨晨钟 2023-11-09 发布于天津

一般认为,形而上学最早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确立的,是由吕克昂学园继承人安德罗尼科在编纂亚里士多德十四卷哲学著作时所用的名称,其意思为“物理学之后”,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的研究定性为“关于存在的存在”,即对于万物的本原的探究与什么是“存在”的学科,他将形而上学称之为“第一哲学”。

图片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B.C322)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前缀meta拥有“在....之后”、“超越.....”与“元”的意思,所以从字面意义上来讲解,形而上学是所谓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基础的学科,形而上学是纯西方的舶来品,只存在于西方哲学体系之中,中国的形而上学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西方哲学中的一条重要分支,对于存在的研究,即metaphysics,另一层则是与辩证法相对的形而上学思维。形而上学的翻译来源于日本学者的翻译,在第一层的意思上,其所根据的乃是朱熹的“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其对象也就是metaphysics,形而下者谓之器,其对象也就是物理学;在第二层的意思上,其来源则是恩格斯在1906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黑格尔将近代形而上学体系,称之为知性思维,用以区别于辩证法,恩格斯则直接将形而上学称之为与辩证法相对的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形而上学指代对于“存在”进行研究的学科。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那样的超验的对象,在经验范畴之外,但是同时也是经验之基础。所有存在着的事物都以存在为其前提和基础。形而上学的对象可以是“存在”(being,存在或“是”是命题最普遍的系词结构,在S P这个命题中,主词和谓词是可以变化不定的,例如天是蓝的,梦是假的,唯有系词“是”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在巴门尼德那里,最重要的是“是/存在”是什么,使事物是什么的“是”与使存在者存在的“存在”,就是那个万事万物的本质,这种在判定语言之后必定存在一种普遍永恒规律的思想,在古希腊被称之为逻格斯,也就是“logos”,这个词是逻辑的词根词源)也可以是“实体”(substance,所谓实体,就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对象,亚里士多德将其称之为永恒不动的第一存在者,笛卡尔将其定性其存在不需要其他事物的存在。)。有时形而上学可以直接与本体论(ontology)画等号,本体论乃是关于存在的理论,但本体论只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形而上学最早是以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开始的。古希腊的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学派乃是哲学的起源,他们所探究的世界与物质的本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把握自然的本质,巴门尼德对于伊奥尼亚自然哲学进行了批判。巴门尼德指出了哲学的两条探索之路:一条是以“非存在”为对象的意见之路,一条是以“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伊奥尼亚学派对于本原的探讨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但经验是相对且偶然的“非存在”因此用经验把握知识只能通往意见而不能到达知识。唯一能到达知识的,只有以存在为对象的真理之路,只有存在能被言说,非存在是无法被言说的,能欧言说的思想一定是存在的,通过经验不可能达到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性,唯有在思想和理性中才能得到真理,这就是思想与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确定了哲学的对象,从自然的构成元素转变为了最普遍本质的研究。

图片

《雅典学院》——拉斐尔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继承了这条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最终问题就是“是什么”的问题,“美是什么?”“正义是什么?”“道德是什么?”苏格拉底所追问的一事物就其自身而言决定它是这一事物的概念,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念论”,可感事物是意见的对象,事物的普遍共相才是知识的对象。柏拉图划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可感事物建构的现象世界,事物背后都有它自身的本质或共相,这就是理念,而事物的理念所构成的世界也就是本质世界,只有这个理念所构成的本质世界才是哲学的对象。

图片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B.C427——B.C347)

柏拉图的继承者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相分离的概念进行了批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个别的具体事物,而个别的具体事物中形式与质料是无法分割的,但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认识是事物“是什么”的形式或本质,所以在认识层面又将形式作为对象,舍弃了质料。一般的科学所研究的是存在的某一属性,但对这一属性赖以存在的存在是不进行研究的,因而亚里士多德设立了一门学科进行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的前提,存在作为最高的普遍性,无法通过形式逻辑的种加属差进行定义,因此无法直接定义存在是什么,于是他将存在的意义作为问题来回答存在问题,他将存在的本意成为范畴,范畴又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他以十范畴囊括了所有的存在的意义。在这个十个范畴中,ousia居于中心,它是事物的“是什么”与“是其所是”,ousia也就是所谓的实体。

中世纪经院哲学由基督教主导,他们在基督教思想中融合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他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奥古斯丁的神学结合,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式力图证明上帝之存在,实体通过经院哲学成为了形而上学的最高对象,ousi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并不能离开其他范畴独自存在,但经院哲学为了证明上帝是那个第一推动者,不依靠其他存在的存在,使实体从范畴中脱离,使其成为了独立对象。苏亚雷斯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形而上学进一步完善,分为了四个部分,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关于灵魂的心理学,关于世界的宇宙论,关于上帝的神学。

图片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

近代哲学家开始意识到关于事物的知识和事物之间的差别,于是开始关注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事物就是所思想的那样,没有把存在与思维进行划分,近代哲学认识到认识中的事物可能与事物本身不一致,因此开始探讨知识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将认识主体作为认识的前提,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以“我思”替代了存在,以此为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对上帝、我思、物体等实体进行思考。笛卡尔将心灵与身体进行区分,他认为不只有一个实体,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而斯宾诺莎认为心灵和身体只是实体的不同属性,实体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一元论;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的多元论,他假设了一个存在许多实体的世界,这些实体是非物质的,别他称之为“单子”,单子之间不能互相作用,上帝本身也是一个单子,他是一个封闭的位居不动者,因此“单子没有窗户”;在贝克莱那里,存在就是被感知。

笛卡尔之后,对于认识的理解主要分为了两大派系,一个是以笛卡尔为源头的唯理论(大陆理性主义),一个是以培根为源头的经验论(英国经验主义),前者通过先验观念和理性去把握知识,后者通过感性经验来把握知识。经验论的休谟只承认感觉知觉中所接受的印象,因果性的必然性变为了一种偶然性的存在,因此经验论在休谟之后走向了一种怀疑主义的极端。

康德通过其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论证修复了在休谟怀疑主义之下的知识的有效性。康德把二元论推向了顶点,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划分了纯粹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范围,一方面以其知性的范畴体系重建了内在的形而上学(自然的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将超验的的形而上学转移到了伦理学的领域(道德的形而上学)。康德也因此成为了德国观念论(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创者,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已建立完满的形而上学体系为己任。

图片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黑格尔(G. W. F. Hegel 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

黑格尔建立了形而上学的统一体系,他融合了古希腊哲学的客观立场和近代哲学的主体性立场,也就是将存在和主体一同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和基本出发点,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念,提出了“实体即主体”,从而建立了一个包含着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精神现象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美学等的一个庞大完整的形而上学的体系,黑格尔哲学的确立,标志着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

而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则是反形而上学的,尤其是20世纪哲学,它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真正的覆灭来源于两个学派,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及英美分析哲学,另一个则是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是无法通过科学经验而证伪的,从语言角度去分析形而上学毫无意义,维也纳学派吸取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不能言说语言之外的事物”,形而上学就是这种不可言说的事物,是不可证明的命题。

图片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与完全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不同,海德格尔是在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历史主义的角度继续推动尼采哲学的,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而在尼采之后没有人能再继续坚持形而上学的必要性了,海德格尔通过《存在与时间》建立基础本体论也就是此在(此在的通俗意义上可以指代人)的本体论,解构形而上学的历史,于是海德格尔试图建立此在的形而上学,将人的存在进行生存论的分析。

图片

海德格尔(Heidegger 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

形而上学的大致演变,是从存在到认识再到语言的过程,它是西方哲学的一条主线,也是后现代哲学的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