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兵团司令进朝鲜:国内难分高下,一打美军看出了谁更强(上)

 茂林之家 2023-11-09 发布于湖南

志愿军在朝作战近四年时间里,先后有10位兵团司令员(包括以副司令员代行司令之职),指挥部队与美军直接交战。

在美军这块超级试金石面前,10位兵团司令各显神通,都打出了辉煌的战绩,为我军光辉历史留下印记。横向对比10位兵团司令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既可以打通解放战争中四大野战军将领互相缺乏比较的藩篱,也可以直接比照各位将领指挥水平的特点。

当然,用通俗的话讲好像是比比高低,像隋唐十八条好汉一样排个座次。但是笔者不愿这样简单地给开国元勋们定性,咱也没这资格。只是在同一参照系下,观摩学习一下各自的临场发挥。

一、地位超然只四位

兵团一级指挥机构在解放战争胜利后,基本上失去了意义,不需要集中十几万人大规模作战,所以建国不久之后就取消了。但在朝鲜战场一直作为相当重要的指挥层级存在,兵团司令员,是志愿军总司令部以下指挥一个大区域战局不可或缺的指挥员。

十大兵团司令进朝鲜:国内难分高下,一打美军看出了谁更强(上)

何以朝鲜和国内不一样了呢?以笔者之浅见:

一者环境不同,出国作战,敌情、友军情况和战场环境全是陌生,事务繁剧,单靠志司领导不过来,从志司到军级作战单位,理应有一个中间机构分解领导和指挥责任。

二者朝鲜境内不像国内,没有地方军区,没有支前机构,没有民工,兵员、粮弹、医疗全靠自己想办法,而且又需要进行多兵种协同,兵团机关承担这类事务,也能给军级单位减少精力干扰。

10位兵团司令员都有谁呢?

13兵团司令员邓华,入朝后一直兼任志愿军副司令员。

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长津湖之战的主角。

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第一批没去成,在国内受朱老总指点后第二批入朝,是几批入朝部队中唯一由朱老总接见并面授机宜的。朱老总视察部队时还发生了颇有意思的小故事,下文详叙。

19兵团第二任司令员韩先楚,接的杨得志的班,但其时19兵团兵力已发生较大变化。

19兵团第三任司令员黄同学永胜,后期基本没有大仗了,这位在19兵团三司令中存在感 最弱。

3兵团司令员陈赓,没有带3兵团一起入朝,因病居留北京,由王近山代为指挥。

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又一位狠人,把美军打刻骨铭心的上甘岭战役就是这位猛将指挥的。

3兵团第二任司令员许世友,1953年4月入朝,没打多久就停战了。

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1951年6月入朝,金城反击战,创造日歼敌数字最高纪录。白袍小将果然威力非凡。

20兵团第二任司令员郑维山,指挥能力不输杨成武将军。

先从职务比较上,就能初步看出十位兵团司令的地位和作用。

陈赓当过志愿军副司令员,彭总回国期间主持工作,地位隐然在邓华之上。

邓华入朝后一直是副司令员(52年4月彭总回国治病时,邓出任代司令员),陈赓回国办哈军工,邓华成了志愿军的实际一号首长。

杨得志由兵团司令升为志愿军副司令员(52年7月任副司令员),分管最重要的作战指挥,类似粟裕在华野时的地位。朝鲜停战后于1954年11月出任志愿军司令员。

韩先楚入朝后就是副司令员,主管作战,一度直接扎到前线部队参与指挥,是13兵团的实际指挥员。

杨勇则在朝鲜停战后相继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和司令员(54年2月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5年4月任司令员,直到志愿军撤回。

宋时轮当过副司令员(52年1月任职,不久后回国办军校)。

从55大授衔看,陈赓是大将,在志愿军将领中仅次于彭总。郑维山、王近山是中将,其余7位都是上将。

十大兵团司令进朝鲜:国内难分高下,一打美军看出了谁更强(上)

综合来看,既当过兵团司令员直接指挥作战,而且升到志愿军副司令员负责作战指挥的,以陈赓、邓华、杨得志、韩先楚地位最为超然,领先于其他6位。

当然,职务高低只是战功、地位的外在体现,不能说谁职务高就一定厉害。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诸位将军的表现,同时进行横向比较。

二、出国作战谁当先

十位兵团司令在国内战争时分处四大野战军和华北部队,除了华北部队一部直接编入一野合兵作战外,在三大战役前,各系统兵团、纵队级单位基本处于各自为战,战役战术端甚少配合。

有人可能会说了,华野和中野配合很多,比如中野11纵一直跟着华野协同作战,华野陈唐兵团和陈赓兵团合作打洛阳,宋时轮纵队一直深入襄汉一带配合中野作战,以及东野程子华兵团和杨得志兵团合力打新保安战役。

确实有过不假,但合作过程中磕磕碰碰出了不少问题,二陈打洛阳的争功问题,程杨打新保安配合不畅的问题,中野11纵在华野基本是小透明。

在欠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情况下作战,各家部队发挥出的战斗力水平并不一样,各家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发挥程度也所折扣,洛阳战役陈赓是收着打、让着打的,都姓陈,陈赓大将的格局和境界却不一样。所以,国内战场相对隔绝的条件下,并不能充分比较陈赓、陈士榘、程子华、杨得志等人的水平高下。

地位超然的陈赓、邓华、杨得志、韩先楚四位谁发挥的最好呢?

陈赓的兵团司令员是兼任,兵团指挥多数时间由王近山负责,陈赓大部分时间在志司主持全局工作,就不多讨论他老人家了。

其他几位,我们一个一个说。

首先是邓华。邓华在四野时期就是四大兵团司令之一,地位在韩先楚之上。坊间近年来拜有些过度解读的专家所赐(一定程度上是夸张式的误导),一度把韩先楚上将无限拔高,仿佛韩先楚授衔为上将有点亏,甚至不乏把韩上将和彭林刘粟徐相提并论的。授衔这项工作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是带着系统标准评定的,军衔基本上能反映将帅们的功劳和能力,当然偶尔意外的个例也有,但是十大元帅十大将和57位上将乃是人中少数,能进这77人大名单,是中央再三衡量、全面评价、十分准确的结果。

十大兵团司令进朝鲜:国内难分高下,一打美军看出了谁更强(上)

右一邓华

中央起初在东北部署的应急部队,就是邓华领导下的13兵团,班子配备如下:

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参谋长洪学智兼任,政治部主任萧向荣。

入朝后十三兵团就地转为志愿军机关,彭总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洪学智第二副司令,韩先楚第三副司令,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

邓华在朝鲜是真正的打满全场,什么活都干,入朝初期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基本都是彭总指挥作战的主要助手。后期还兼任过西海岸防御司令部司令员。当然,原十三兵团的事务他仍然是毫无疑问的一号首长。

第三次战役后,邓华凭借其深刻的观察总结能力,撰写了《对美帝作战的初步经验》一文。这是抗美援朝战史中具有开山鼻祖份量的一份指导文件,此文基于前三次战役并不是特别充足的战例数据和经验,总结了南韩军和美军的长处短处,阐述了志愿军作战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战术原则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同时还总结了局部战场担负防御任务部队的经验。

没有军事经验的同学们可能一时意识不到这份文件有什么意义。

这是我军首次与美军全面交锋,之前对其基本一无所知,不知敌则不能胜,很多将领出国作战忐忑不安心里没底,就是因为这个。

邓华一边干一边总结,有头脑,而且敏锐,善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份文件远远没有达到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全部规律的高度,但单就当时战争时机而言,具备了为后期入朝轮战部队提供基本借鉴的条件,让后来的部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起码知道敌人是啥样子了。

什么叫善战才无赫赫之功?这就是。有一份理论性文件,可以省却大量瞎摸索,这意味着大量减少伤亡,大量缩短接敌明敌胜敌的过程。邓华居功至伟!

还有一条,我们应特别认识到,邓华的务实态度。解放战争中期以来,我军一直崇尚机动作战、大量歼敌,尤其提倡大建制地包围敌军,解放战争初期毛主席倡导一次战斗围歼敌一个旅,后来越打越有感觉,我军将领慢慢地胃口越来越大,竞相以围歼整军为单位制定作战目标。三大战役动辄包围敌军兵团级单位。以至于后来进军南方,过快过急的进兵,在已经日薄西山的桂系残兵面前吃了小亏,更不要提十兵团在海对岸那场刻骨铭心的失利。

初入朝鲜,国内屡胜而骄的风气间接影响到了战略战术的制定。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场,我军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可以说与此种风气不无关系。当然这是战争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的,并不能把所有过错全推到我军将领头上。

邓华专门提到防御作战的问题,显然察觉到此种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潜台词是不提倡一味猛攻、一味大范围迂回包抄,对付国民党军那一套在美军身上可能并不适用。在这种条件下,防御作战的重要性空前地抬升上来。

入朝诸将不乏能征惯战骁勇之将,但真正具有极高智慧善于在理论层面进行探索的不多,笔者认为只有三个人有这方面的本事,邓华算一个,陈赓算一个。还有一个后文再讲。

中朝和联合国军开始谈判后,邓华又抽身负责谈判事宜,后期作战指挥一度由杨得志主要负责,他才抽出身来专门去应付一摊子杂事。尤其是彭总、陈赓陆续离朝回国后,邓华东挡西杀,左踞又纳,是志司当仁不让的一肩挑首长。

因其总领彭总之下所有大项事务,所以笔者就不再分析他具体作战指挥方面的事了,真让他去负责一个兵团,能不能赛过杨得志和韩先楚不说,至少不会逊于杨韩二位。

入朝将帅排座次,彭总第一,邓华绝对当得上第二。

三、首战铁锤韩先楚

本节内容下期更新,请各位军史同好稍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