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生命和健康来自“道”“德”——《道医学》读书笔记36经络系统概述之十二经络续1

 背后国文 2023-11-10 发布于江苏

中医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让中华文明维持绵延不息源远流长。然而,我们在与一些疾病的对抗中,有的人可以辩证处理手到病除,而有的人却钻进了死胡同束手无策,这是为何?

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而有的人却从来不知道病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有的人生了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疗愈,很快恢复了健康,而有的人却从此一病不起,甚至断送了性命?还有,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奔赴黄泉,而有的人却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道医学》为我们开启了认识的大门,请看第二篇第三章《物元生理学》

36、经络系统概述

李辛老师说,学针灸的时候,前辈都讲:“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个经是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相当于北京地铁的一号线,二号线,或者二环、三环,是主要的交通干线。穴位是什么呢?是每一站点,会有很多人出入的地方,比如天安门、国贸、呼家楼。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能量传输系统。穴位是这个传输系统主干线上的一些中转站,有大站,有小站。

(五)十二经络传输流注次序和兴旺时间

十二经络分布于人体全身,经络中微观质元隐态物质的气是循环贯注,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的。他们既是一个闭合的回路,也通过交会点和相应穴窍与外界联系。他们的传输流注次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一手太阳小肠经--(眼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一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眼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四趾端)-一足厥阴肝经—— (肺中)——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络的传输流注回路中,对于修真生理学而言,其中经络的表里交会点具有重要的修真生理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应注意研究和探讨。例如,手部五指端、足部五趾端;鼻翼旁、心中、目内眦、目外呲、肺中等等部位。

十二经络分布于人体全身,经络中微观质元隐态物质的气是循环贯注,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的。他们既是一个闭合的回路,也通过交会点和相应穴窍与外界联系。

经脉流注兴旺时间表:

经脉名称

兴旺时间

对应时辰

手太阴肺经

3~5

手阳明大肠经

5~7

足阳明胃经

7~9

足太阴脾经

9~11

手少阴心经

11~13

手太阳小肠经

13~15

足太阳膀胱经

15~17

足少阴肾经

17~19

手厥阴心包经

19~21

手少阳三焦经

21~23

足少阳胆经

23~1

足厥阴肝经

1~3

经脉流注兴旺的时间对应表,无论在针灸学和中药应用时间选择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修身实践的应用中,同样具有依天时,循地理,顺人机的重要作用。如果掌握得法,无论是针灸、中药的疗效,至少可以提高一倍以上。

经脉兴旺时间的选择,需要各自按照当地的经纬度进行确定,而不能拘泥于北京时间。应当按照当地实际的场性能量盛衰时间而灵活确定其应用。

经脉兴旺时间的选择,需要各自按照当地的经纬度进行确定,而不能拘泥于北京时间。应当按照当地实际的场性能量盛衰时间而灵活确定其应用。

(六)十二经络循行部位和分支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时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侠白、尺泽(含)、孔最(郄)、列缺(络)、经果(经)、太渊(输、原)、鱼际(荣)、少商(井)。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贯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人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这里详细介绍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部位和分支。

那么怎样认识和理解经络系统,请看第二篇《道医生理学》第三章《物元生理学》第二节《经络系统》。

文中很多内容来自熊春锦《道医学》,用双引号圈段,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