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肾化气利水法治疗眩晕病

 任我游129 2023-11-10 发布于陕西

本法适用于肾阳虚弱,水气上泛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时时欲仆,心悸,耳鸣,头面浮肿,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面色苍白,乏力倦怠,怕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或沉微。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是指促进气体运行,从而推动水液运行,作用是缓解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症状,一般是肾阳虚所致。

肾阳虚的主要特点是怕冷,又称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是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出现的虚寒证候。阳气是人体的火力,能够维持人体体温,是抵抗外邪的动力,肾是先天之本,肾阳是身体阳气的根本,当有肾阳虚时会出现畏寒肢冷、面色白或黧黑、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弱等表现,还容易出现阳痿、早泄、腰及膝关节冷痛、发凉、四肢发凉、肚子胀、腹泻等症状。

肾阳虚一般是由于年纪增大、劳累过度或者久病伤肾等因素引起,中医认为肾主水,阳气起着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的作用,治疗方法为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进行缓解和治疗。

真武汤为温阳行水之首选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其配伍规律有较中肯的阐释:“用附子之辛温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建立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建土,于制水之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 诸药共奏温肾化气利水之功,使肾寒得温,水饮得利,清阳升,髓窍通。则眩晕、耳鸣、心悸、浮肿等症皆去。

现在啊,很多人体内多多少少都有水湿之气,像咳痰多,水肿,肢体困重,都是因为体内有湿。为什么体内会有湿气呢,因为湿为阴邪,需要阳气的温化,体内阳气不足了,没办法温阳化气,导致水湿停留在我们体内了。今天张医生给大家分享一个千古名方,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阳气盛湿气无,蒸干一身湿气。

真武汤,是名副其实的祛湿第一方。从命名来看,你就能推导出它的功效,真武,是北方镇水的神,真武大帝,管水的,北方多寒,所以它治寒用温热药,主温阳利水。

再说回我们自身,身体里为什么会出现水湿泛滥呢,我们身体的水主要是脾和肾两脏在管着呢,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代谢,所以中医上说啊,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水湿难运,肾阳虚就会气化不行,脾肾阳虚就会水湿泛滥,出现开头我们讲的那种水湿停在哪,哪里就出问题。

而真武汤呢,一共五味药,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暖脾抑阴温运水湿,作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和附子可温中阳,助运化;生姜呢,温胃散水,和胃降逆;还有一位芍药,芍药益阴养血制约附子的温燥,再有芍药可以柔筋缓急止痛,像针对水湿内停,寒邪收引导致的不通之痛,或者水湿浸渍筋肉,导致的肌肉像眨眼睛一样的跳痛,都可以缓解。五味药,上能温中阳,下能温肾阳,温阳化气,利水化湿,蒸干一身湿气。

所以总的来说,水湿泛滥是标,脾肾阳虚是本,这个方标本兼顾,既温补了脾肾之阳,又化湿利水。既然是脾肾阳虚,符合这种情况的人,伸出舌头看一下,舌质淡胖嫩,有齿痕,是这个方子在典型的舌象特点,水湿壅滞导致了舌体的胖,舌苔一般是白滑的,因为阳气不足,水湿内停比较重。

这虽然是个名方,应用非常广泛,但在临床上它作为一个基础方,还是要根据症状的不同随证加减的,像如果水湿之邪犯胃导致呕逆,可以加大生姜用量,和胃降逆,或者加吴茱萸、半夏来祛寒和胃,降逆燥湿;如果水寒射肺,可以用干姜和细辛,加大温阳和宣肺止咳的效果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