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朝为何能够延续八百年?成也分封,败也分封

 昵称14934981 2023-11-11 发布于辽宁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诚然,我国历史上朝代变迁大体上正是遵循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最终由秦始皇横扫六国完成统一;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最终在西晋灭吴后归于一统;至于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乱世,则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终结。

不过,除了上述这些例子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王朝,那便是前后一共延续了将近八百年的周朝。同日后的历朝历代不同,周朝一方面是周天子统治的完整王朝,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相对独立的诸侯。相较于二世而亡的秦朝、国祚不足四十年的隋朝,周朝可谓“超长待机”,而如果要探讨其中原因,周朝的长寿可以说成也分封、败也分封。

如今,我们往往将战国至鸦片战争之间的两千余年称作“封建时期”,但实际上,“封建”乃是取封邦建国之意,如此看来只有广泛实行分封制的夏、商、周三代才是正宗的封建时期。所谓分封,顾名思义便是天子将自己下辖的广袤土地分给亲属、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许许多多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对外需要效忠于天子,拥有朝贡、护卫等义务,但对内相对独立,众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自由治理,且世袭罔替。早在周朝之前,分封制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分封制更是得到了大规模运用,不仅仅是王族、功臣,就连古代帝王的后裔,如舜帝后人妫满、殷商王族微子就分别被封到了陈国、宋国。

当然,能够将商朝取而代之的周武王绝非无谋之人,他深知血脉相连的族人比外人更可靠的道理,于是在分封诸侯时将大部分土地交给了自家人治理。对此,《荀子》记载道:“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而《左传》则表示:“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尽管具体数目存在争议,但姬姓贵族确实是周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虽说哪怕亲兄弟在面对巨大利益时也可能反目成仇,但周武王在周朝建立之初的确通过分封亲属的手段打造出了一张牢固的防护网。在这张网中,一旦有个别诸侯萌生异心,便会在周天子的一声号令下被其余忠心耿耿的诸侯带兵剿灭。

相比于放任诸侯自行发展的分封制,将权力收归中央的郡县制的确更为先进,但在西周初年的环境下,分封制就是最为合适的制度。得益于分封制的施行,西周中前期的历代周天子地位还是十分稳固的,毕竟就算少数诸侯心怀不轨,由于实力不足也只得随大流拥护周天子。

然而,到了西周末年,这样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提到周幽王,人们往往对他烽火戏诸侯的举动津津乐道,但这样荒诞的故事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实际上,周幽王是因为试图废黜太子宜臼而导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前来攻打,并最终兵败身死。至于周幽王遇害时其他诸侯为何不履行义务前来救援,或许是因为当时消息传输缓慢,而申侯行动则较为迅速。

周幽王死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建立了东周,从诸侯们没有趁机纷纷自立门户,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诸侯们对于周天子还是保有尊重的。然而,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众诸侯国的国力逐渐呈现出显著差距,其中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迅速壮大,齐桓公则通过代替周天子讨伐有不臣之心的诸侯,也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实现了称霸。

有了齐国的例子,其余诸侯也纷纷提升国力,希望参与到争霸的行列中,而原先被尊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反而直接遭到了无视。随着战国末期秦国攻灭西周国、东周国,周朝宣告灭亡。当初周天子能够高枕无忧,靠的是分封带来的“众星拱月”的局面,而导致周朝覆灭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分封。

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说,周天子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试图通过强大的国力将王朝的每个角落都牢牢掌握在手中。取而代之的,通过分封制维护统治的核心一是利用众诸侯互相制衡,二是利用周礼打造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

综上所述,周朝之所以延续八百年,可以说前几百年是因为众诸侯敬畏天子、遵守周礼,所以坚决维护固有的制度,这是分封制带来的优势;后几百年则是因为彻底丧失对诸侯掌控的周天子已经可以被排除在争霸的行列外,等到群雄逐鹿结束后顺手便可消灭,这则是分封制带来的劣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